前 言
現今《方劑學》教材各篇章收錄的方劑,仲景方劑占絕大多數,一部《傷寒論》就是一部方書。遺憾的是收錄的仲景方劑多為《傷寒論》部分,《金匱要略》所載方劑少有收錄,而臨床應用卻很廣泛,雖有此方面的方論著述,但缺乏方劑學系統闡述,現將仲景遺方依方劑學編撰,故稱“補遺”。
【方名】瓜蔞桂枝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瓜蔞根二兩、桂枝三兩、白芍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
【功效】解肌發表,生津舒筋
【主治】柔痙。發熱汗出,惡風身痛,身體強,背反張,脈沉澀或沉遲。
【方名】麻黃加術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炙甘草一兩、燀苦杏仁七十個、白術四兩
【功效】發汗解表,散寒祛濕
【主治】寒濕痹證。身體煩疼,無汗,遇風寒濕則加劇,或關節疼痛,舌淡,苔薄,脈浮或緊。
【方名】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麻黃半兩、炙甘草一兩、薏苡仁半兩、燀苦杏仁十個
【功效】發汗解表,利濕清熱
【主治】風濕痹證。周身疼痛,無汗,微惡風寒,發熱日晡所甚,舌苔白膩,脈浮緩。
【方名】白術附子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祛風勝濕
【組成】炮附片一枚半、白術二兩、生姜一兩半、炙甘草一兩、大棗六枚
【功效】散寒祛濕,驅風通絡
【主治】寒濕痹證初起。骨節疼痛,全身重著,轉側不利,二便如常,舌苔白膩,脈浮緩。
【方名】百合地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百合七枚、地黃一升
【功效】養陰退熱,安神定志
【主治】陰虛內熱證百合病。精神恍惚,坐臥不寧,如寒無寒,如熱無熱,欲食不食,欲眠不眠,若有所思,行動異常,口苦而干,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名】百合雞子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百合七枚、雞子黃一個
【功效】養陰除煩,熄風定驚
【主治】陰虛風動證百合病。心悸怔忡,驚恐煩亂,或手足蠕動,肢體震顫,口苦,小便赤,舌紅,少苔,脈虛或數。
【方名】百合知母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百合七枚、知母三兩
【功效】養陰清熱,安神定志
【主治】陰虛內熱證百合病。心中煩熱,坐臥不寧,神志恍惚,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脈微數。
【方名】滑石代赭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百合七枚、滑石三兩、赭石如彈丸大一枚
【功效】養陰清熱,降逆止嘔
【主治】陰虛氣逆證百合病。神志恍惚,驚悸不安,口干作渴,時時嘔噦,口苦,小便短赤,脈微數。
【方名】百合洗方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百合一升
【功效】養陰清熱,潤燥止渴
【主治】陰虛內熱證百合病。口渴。
【方名】百合滑石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百合一升
【功效】養陰寧心,清熱利尿
【主治】陰虛積熱證百合病。發熱,口微渴,心煩驚悸,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微數。
【方名】瓜蔞牡蠣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天花粉、牡蠣(熬)各等分
【功效】益陰潛陽,潤燥止渴
【主治】陰虛內熱,虛陽上浮證??诳士诟桑嗉t少苔,脈微數
【方名】升麻鱉甲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解毒
【組成】升麻二兩、當歸一兩、花椒一兩、甘草二兩、雄黃粉半兩、鱉甲一片(手指大)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利咽
【主治】時疫溫毒,陽毒郁血證。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疼痛,身痛有青紫瘀斑,甚則發熱吐膿血,舌紫或有瘀點,脈數。
【方名】赤小豆當歸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營涼血
【組成】赤小豆、當歸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排膿
【主治】濕熱毒血證狐惑病。身無熱,心微煩,默默欲臥,目赤澀痛,目眵膿血,視物昏花,脈虛數。濕熱便血證狐惑病。痔瘡便血,色鮮紅,先血后便,或便膿血,腹痛,無里急后重者。
【方名】苦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苦參一升
【功效】清熱燥濕,祛風殺蟲
【主治】(1)狐惑病之蝕于前陰者,以及陰腫、陰癢,疥癩等,用本方煎洗患處。(2)內服可治血痢,大風癩疾,赤白帶下,陰腫陰癢等。
【方名】雄黃熏方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解毒
【組成】雄黃粉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殺蟲
【主治】(1)狐惑病之蝕于肛門,痛癢不止,用此方燒煙熏之。(2)疥癬瘙癢,蟲蛇咬傷,可用雄黃研末,以醋或香油調涂患處。
【方名】蜀漆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和解少陽
【組成】蜀漆、云母、龍骨各等分
【功效】祛痰截瘧,鎮定安神
【主治】牝瘧,寒多熱少,發作有時,舌苔白膩,脈弦。
【方名】侯氏黑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平熄內風
【組成】菊花白術防風桔梗黃芩細辛茯苓牡蠣人參礬石當歸干姜川芎桂枝
【功效】解表疏風,平肝潛陽,化痰除濕,補益氣血
【主治】肝旺脾虛,痰風內生中風證。惡寒發熱,頭痛目眩,肢體痠重,麻木不仁,手足不遂,言語蹇澀,脈浮弦滑者。
【方名】風引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平熄內風
【組成】大黃干姜龍骨桂枝甘草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
【功效】重鎮潛陽,清熱熄風
【主治】里熱壅盛,肝風內動證。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偏癱或四肢癱瘓,面紅目赤,便秘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癲癇小兒驚風。
【方名】防己地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營涼血
【組成】地黃二斤、防己一錢、桂枝二錢、防風三錢、甘草兩錢
【功效】清熱涼血,活血疏風【主治】血熱淤結證。其人喜忘如狂,獨語不休,動作妄行,時欲漱口不欲咽,舌質紅少苔,脈數。
【方名】礬石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解毒
【組成】礬石
【功效】收濕消腫,逐水護心,清熱解毒
【主治】濕毒腳氣沖心。癥見腿腳腫痛,或攣急上沖,胸悶泛惡,發熱惡寒,苔白,舌質淡,脈數或滑數。
【方名】桂枝芍藥知母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祛風勝濕
【組成】桂枝白芍甘草麻黃生姜白術知母防風炮附片
【功效】溫陽祛濕,發散風寒,行痹止痛
【主治】風寒濕痹證。惡寒無汗,肢節疼痛,關節腫大,下肢偏重,屈伸不利,肌肉消瘦,頭眩短氣時時欲吐,舌苔白膩脈弦滑有力。
【方名】天雄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澀精止遺
【組成】天雄三兩、白術八兩、桂枝六兩、龍骨三兩
【功效】助腎陽益脾氣,固精止遺
【主治】脾腎陽虛失精證。陽痿不舉,遺精早泄,女子夢交,腰膝冷弱,尺脈弱小者。
【方名】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澀精止遺
【組成】桂枝三兩、白芍三兩、生姜三兩、甘草二兩、龍骨三兩、牡蠣三兩、大棗十二枚
【功效】調和陰陽,交通心腎,潛陽固澀
【主治】心腎不交失精證。男子遺精,女子夢交,脈虛芤而遲,可伴盜汗虛熱,脫發,目眶痛,少腹急痛等。
【方名】薯蕷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氣血雙補
【組成】山藥、當歸、桂枝、神曲、地黃、人參、大豆黃卷、甘草、川芎、白芍、白術、麥冬、杏仁、柴胡、桔梗、茯苓、阿膠、干姜、白蘞、防風、大棗
【功效】健脾益氣,疏風散邪
【主治】原方主治: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方名】皂莢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痰
【組成】大皂角
【功效】宣壅導滯,利竅滌痰
【主治】痰濁壅肺寒證。癥見咳逆喘滿,痰多稠粘如膠,甚則但坐不得眠,或見胸痛或連兩脅,大便難,舌苔滑粘,脈象滑實。
【方名】澤漆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澤漆、半夏、紫參、生姜、白前、黃芩片、人參、桂枝、甘草
【功效】清熱益肺,化飲寬胸
【主治】熱飲傷肺胸滿證。咳逆上氣,痰多息短,身重而腫,小便不利,舌體胖大,苔白膩,脈沉?;蛞娦貪M,水腫甚者。
【方名】小青龍加石膏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麻黃、白芍、桂枝、細辛、甘草、干姜、五味子、法半夏、石膏
【功效】解表化飲,清熱除煩
【主治】寒飲郁肺,夾熱喘逆證。癥見咳嗽,氣喘,胸脹悶塞,惡寒發熱,無汗,痰多清稀,微有煩躁,舌苔白或黃白相兼,脈浮。
【方名】奔豚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調和肝脾
【組成】甘草、川芎、當歸、半夏、黃芩、葛根、白芍、生姜、李根白皮
【功效】清熱平肝,和胃降逆
【主治】肝郁化熱,氣上沖胸之奔豚。癥見氣從少腹上沖心胸,腹痛煩悶,胸膈脹悶,噫逆嘔呃,時覺氣上攻沖,舌苔白微黃,脈弦。
【方名】烏頭赤石脂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中祛寒
【組成】制川烏一分、花椒一兩、干姜一兩、炮附片半兩、赤石脂一兩
【功效】溫陽逐寒,散結止痛
【主治】陰寒痼結心痛,心胸疼痛牽連后背,后背疼痛牽連心胸,心背皆病,痛無休止,還可見四肢厥逆,脈象沉緊。
【方名】茯苓杏仁甘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行氣
【組成】茯苓三兩、燀苦杏仁五十個、甘草一兩
【功效】利水化飲,宣通肺氣
【主治】飲阻胸痹證。胸中痞塞,短氣,咳逆或唾涎沫,小便不利,舌質淡,苔白膩,脈沉滑。
【方名】桂姜枳實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調和腸胃
【組成】桂枝三兩、生姜三兩、枳實五枚
【功效】行氣消痞,溫中化飲
【主治】寒飲停胃證。胃脘痞悶,氣逆上攻作痛,嘔惡噯氣,畏寒喜熱者。
【方名】薏苡附子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濕
【組成】薏苡仁十五、炮附片十枚
【功效】溫經祛寒,緩急止痛
【主治】胸痹證。胸痹不舒,拘急不舒,時緩時急,喜溫欲按,口不渴,舌苔白,脈沉緊者。
【方名】橘枳姜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行氣
【組成】陳皮一斤、生姜半斤、枳實三兩
【功效】行氣開郁,和胃化飲【主治】飲停胸痹證。胸中氣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滿,嘔吐噦逆,舌苔白膩,脈沉滑。
【方名】九痛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中祛寒
【組成】炮附片、生狼毒、生巴豆、人參、干姜、吳茱萸
【功效】祛寒散結,殺蟲溫通
【主治】脘腹痛暴作,得溫則痛減,惡寒喜暖,口和不渴,或喜熱飲,或嘔吐,四肢發冷,苔薄白,脈遲或緊。
【方名】厚樸三物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行氣
【組成】厚樸八兩、大黃四兩、枳實五枚
【功效】行氣除滿,導滯通便
【主治】氣滯便秘證。腹滿而痛,大便不通,舌苔黃膩,脈沉實者。
【方名】烏頭煎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中祛寒
【組成】制川烏五枚(大者)、蜂蜜二升
【功效】溫陽、散寒、止痛
【主治】脾胃虛寒腹痛證。癥見寒疝腹痛,繞臍急痛,發作有時,痛有休止,甚則唇青面白,肢冷汗出,舌淡苔白,脈弦而緊.。
【方名】赤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中祛寒
【組成】茯苓四兩、姜半夏四兩、制川烏二兩、細辛一兩
【功效】散寒止痛,化飲降逆
【主治】脾胃寒飲陽郁證。癥見腹中急痛,心下動悸,或便溏,四肢厥冷,嘔吐清水,舌淡苔白滑,脈沉弦而遲。
【方名】腎著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中祛寒
【組成】茯苓四兩、白術二兩、干姜四兩、甘草二兩
【功效】溫脾燥濕
【主治】腎著病。癥見身重,腰冷如坐水中,腰以下常有冷痛,并有腹部重墜感,但飲食如常,口不渴,小便自利。
【方名】甘遂半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逐水
【組成】生甘遂三枚(三枚)、姜半夏十二枚、白芍五枚、炙甘草一枚
【功效】逐飲祛痰,散結除滿,緩急止痛
【主治】留飲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后雖覺輕快,但心下仍然堅滿。
【方名】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利水滲濕
【組成】防己、桂枝、人參、芒硝、茯苓
【功效】行水化飲,散結消痞,補虛通便
【主治】膈間陽郁飲結證。癥見胸滿悶而痛,胸中滯塞不通,氣喘,心下痞堅,短氣咳逆,大便燥結,小便不利,舌紅或苔薄而潤,脈沉滑。
【方名】木防己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桂枝二兩、人參四兩
【功效】補虛通陽,清熱利水
【主治】胸膈陽郁,水熱互結證。癥見咳嗽喘氣,胸悶而滿,心下痞脹堅硬,小便不利,其形如腫,面色黑而晦黯,舌紅,苔黃而膩,脈沉緊。
【方名】澤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利水滲濕
【組成】澤瀉五兩、白術二兩
【功效】健脾利水除飲
【主治】水停心下,清陽不升,濁陰上冒,頭目昏眩,泛惡作嘔,舌苔白膩,脈沉緩。
【方名】小半夏加茯苓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降氣
【組成】法半夏一升、茯苓三兩、生姜半斤
【功效】化飲利水,降逆止嘔
【主治】痰飲嘔吐,頭眩心悸,胃脘痞悶,嘔吐清水,口不渴,舌苔白滑,脈弦者。
【方名】厚樸大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寒下
【組成】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功效】下氣除滿,瀉實破結
【主治】陽明熱結支飲證。癥見胸脘脹滿疼痛,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滑。
【方名】桂苓五味甘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濕
【組成】茯苓四兩、桂枝四兩、炙甘草三兩、五味子半升
【功效】溫陽化飲,平沖降逆
【主治】寒飲停肺氣沖證。癥見咳嗽,咯吐清稀白痰,手足厥冷,頭眩心悸,氣從少腹時時上沖胸咽,舌質淡,苔白滑,脈沉弦,尺部弱.。
【方名】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痰
【組成】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法半夏、燀苦杏仁大黃
【功效】溫肺滌飲,清泄胃熱
【主治】寒飲郁肺夾胃熱證。癥見咳嗽痰多,胸滿嘔逆,心悸頭眩,面赤口干,小便微黃,大便干燥,苔白或黃白相兼,脈沉滑。
【方名】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痰
【組成】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法半夏、燀苦杏仁
【功效】溫肺化飲,宣利肺氣
【主治】寒飲郁肺水溢證。癥見痰多清稀,胸悶嘔逆,心悸頭眩,頭面虛浮,其形如腫,舌苔白膩,脈沉弦滑,尺部無力。
【方名】苓甘五味姜辛夏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痰
【組成】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細辛、法半夏
【功效】溫肺散寒,化飲止咳
【主治】肺寒支飲證。癥見咳嗽痰多,清稀色白,口淡,頭暈目眩,胸滿嘔逆,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弦滑。
【方名】茯苓戎鹽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茯苓半斤白術二兩大青鹽彈丸大一枚
【功效】益腎清熱,健脾利濕
【主治】氣虛膀胱濕熱證。癥見淋證日久,飲食減少,身體瘦弱,腰膝酸軟,四肢無力,小便澀痛,頻數量少,溲后余瀝,腹部脹滿,舌質淡苔白,脈沉無力。
【方名】瓜蔞瞿麥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濕
【組成】天花粉二兩、茯苓三兩、山藥三兩、附片一枚、瞿麥一兩
【功效】溫陽化水,生津止渴
【主治】腎氣不化水氣證。癥見小便不利,腰酸腿軟,或少腹拘急,口干而渴,腹中冷,下肢浮腫,舌質紅苔薄,脈沉無力。
【方名】滑石白魚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止血
【組成】滑石二分、血余炭二分、白魚二分
【功效】祛瘀止血,清熱利尿
【主治】血淋,小便澀痛,尿中帶血,小腹窘急疼痛,脈沉稍數。
【方名】蒲灰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生蒲黃七分、滑石三分
【功效】涼血化瘀,泄熱利濕
【主治】膀胱濕熱夾瘀證。癥見小便不利,莖中澀痛,或尿中帶血,少腹拘急,舌紅,苔黃膩,脈數?;蛩疂駜韧WC。癥見身微腫,四肢不溫,口不渴,舌苔白膩,脈滑或數。
【方名】防己茯苓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利水滲濕
【組成】防己三兩、黃芪三兩、桂枝三兩、茯苓六兩、甘草二兩
【功效】益氣通陽,利水腿腫
【主治】皮水。癥見四肢浮腫而沉重,手足不溫,體倦,四肢肌肉跳動,甚則面目浮腫,舌淡,苔白滑,脈沉。
【方名】甘草麻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甘草二兩、麻黃四兩
【功效】發汗宣肺利水
【主治】風水,一身面目悉腫,或腰以上腫甚,身微熱,口不渴,無汗,小便不利者。
【方名】黃芪芍桂苦酒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扶正解表
【組成】黃芪黃芪五兩、白芍三兩、桂枝三兩、苦酒(米醋)一升
【功效】調和營衛,祛散水濕
【主治】濕熱黃汗證。癥見身體腫重,發熱,汗出黃色粘衣,口渴,舌質淡苔白,脈沉無力。
【方名】麻黃附子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麻黃三兩、甘草二兩、炮附片一枚
【功效】發汗行水,溫經助陽
【主治】陽虛風水證。癥見一身悉腫,惡風寒,不發熱,身無汗,口不渴,舌苔白,脈沉小。
【方名】桂枝去芍藥加麻黃細辛附子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溫解表
【組成】桂枝甘草生姜大棗麻黃細辛炮附片
【功效】溫陽散寒,通利氣機,宣飲散痞
【主治】心腎陽虛,外感風寒,水飲內停證。頭痛身痛,惡寒無汗,手足逆冷,心下痞,腹滿腸鳴,矢氣遺尿,舌淡苔白滑,脈沉遲細澀。
【方名】桂枝加黃芪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補氣
【組成】桂枝三兩、白芍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黃芪二兩
【功效】調和營衛,逐濕走表,助陽散邪
【主治】寒濕黃汗證?;驙I衛不和表虛證?;蛱栵L證兼寒濕發黃證。
【方名】枳術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行氣
【組成】枳實七枚、白術二兩
【功效】行氣消痞
【主治】氣滯水停。癥見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或胃脘疼痛,小便不利,舌淡紅,苔膩,脈沉。
【方名】梔子大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梔子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淡豆豉一升
【功效】泄熱祛濕,開郁除煩
【主治】肝膽濕熱黃疸證。身黃如橘色,心胸郁悶不舒,發熱作痛,心煩不寧,口苦不思飲食,時欲嘔吐,便溏不暢,溲黃量少,足下發熱,舌紅苔黃膩。
【方名】硝石礬石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硝石、枯礬各等分
【功效】清熱化濕,消瘀利水
【主治】黃疸,身暗黃,日晡發熱,五心煩熱,不思飲食,肢體倦怠,或額上黑,為汗出,或少腹滿,小便自利等。舌暗或有瘀斑,脈澀。
【方名】豬膏發煎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豬脂半斤、血余(雞子大)3枚
【功效】補虛潤燥,化瘀通便
【主治】1、津虧燥熱瘀血發黃證。2、婦人腸燥胃熱陰吹證。前陰氣出有聲,舌紅苔黃脈沉。3、大腸津虧瘀血燥結證。大便艱澀難行,少腹疼痛固定不移,舌紅邊有紫點脈澀。
【方名】大黃硝石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大黃硝石黃柏各四兩、梔子十五枚
【功效】泄熱通腹,兼以利尿
【主治】肝膽濕熱夾瘀血證。癥見黃疸鮮明,身熱口渴,自汗出,心中煩熱,腹滿拒按,脅痛不移,大便燥結,小便短赤,舌紅或紫或暗有瘀點,舌苔黃厚,脈滑數。
【方名】半夏麻黃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濕
【組成】法半夏、麻黃各等分
【功效】宣肺降逆,燥濕化飲
【主治】1、心下悸,呼吸不利,胸脘痞悶,咳逆嘔惡,舌苔白,脈浮滑。2、咳嗽喘促,咽喉不利,胸悶氣促,苔白脈滑。
【方名】柏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止血
【組成】側柏葉干姜艾葉
【功效】溫中止血
【主治】陽虛出血證??妊⑼卵?,日久不止,時多時少,血色淡紅,面色不華,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而潤,脈沉遲無力。
【方名】豬苓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利水滲濕
【組成】豬苓、茯苓、白術各等分
【功效】健脾利水
【主治】水飲內停之嘔吐。嘔吐后思水,小便短少,舌苔白膩。
【方名】大黃甘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寒下
【組成】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功效】蕩熱和胃,通利大便
【主治】胃熱氣逆證。嘔吐,食入即吐,大便秘結,喜涼飲,或口臭,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方名】文蛤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辛涼解表
【組成】蛤殼五兩、麻黃三兩、石膏五兩、燀苦杏仁五十個、甘草三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功效】清熱止渴,宣散風水
【主治】口渴欲飲,身熱惡風,頭痛身重,或頭身微腫,或咳喘胸悶,煩躁不安,舌紅苔白,脈浮數有力。
【方名】茯苓澤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利水滲濕
【組成】茯苓澤瀉白術桂枝白芍甘草生姜
【功效】健脾滲濕,溫陽化飲,降逆止嘔
【主治】飲阻脾胃嘔渴證。反復嘔吐水飲或夾食物,渴欲飲水,胃痞滿,大便時溏,或兼頭眩心下悸,病久浮腫,口淡,舌質淡苔薄潤或白滑,脈象緩滑。
【方名】半夏干姜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降氣
【組成】法半夏、干姜各等分
【功效】溫胃散寒,止嘔化飲
【主治】寒飲內阻脾胃證。癥見惡寒,手足不溫,嘔吐,或干嘔,或吐涎沫,舌質淡,苔白,脈沉遲。
【方名】橘皮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降氣
【組成】陳皮四兩、生姜半斤
【功效】降逆散寒,理氣和胃
【主治】脾胃寒濕氣逆證。胃中寒冷,嘔吐惡心,呃逆噫氣,不欲飲食,四肢微厥,舌苔白滑,脈遲緩。
【方名】王不留行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王不留行、桑白皮炭、接骨木炭、甘草、厚樸、花椒、黃芩片、干姜、赤芍
【功效】行氣血,通經脈
【主治】1、金刃創傷,皮肉筋脈破損,流血不止,或腫痛者。2、產后惡露不絕,腹痛綿綿,內有瘀血者。
【方名】排膿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解毒
【組成】桔梗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一兩、大棗十枚
【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排膿
【主治】肺癰、喉癰、喉痹,膿成未潰者,舌質微紅,苔白或黃薄,脈數或滑數。
【方名】排膿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化痰
【組成】枳實十六枚、赤芍六分桔梗二分雞子黃一枚
【功效】排膿化毒
【主治】內癰,如肝癰、肺癰、腸癰等,膿將成未成者。癥見胸脅脹悶,疼痛拒按,或見咯吐膿血,或便膿血,舌紅,苔黃,脈滑或弦數。
【方名】雞屎白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平熄內風
【組成】雞屎白方寸匕
【功效】清熱祛風,通利二便
【主治】上肢或小腿卒然強直拘攣,不能屈伸,嚴重時轉筋可由兩腿牽引至少腹,拘急脹滿,痛不可忍,小便黃熱不利,舌紅苔黃膩,脈弦有力。
【方名】黃連粉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解毒
【組成】黃連
【功效】清瀉心火,燥濕解毒
【主治】心火毒熱證。浸淫瘡,或在面部,或在四肢,或在胸腹,或在腰背,或遍及全身,或小兒赤眼,或火熱牙痛,或齦腫,或舌腫,或衄證,或癰及全身,舌紅,苔黃,脈滑或數。
【方名】蜘蛛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經散寒
【組成】蜘蛛十四枚、桂枝半兩
【功效】辛溫通利,散寒化氣
【主治】寒疝證。癥見陰囊偏有大小,時上時下,臥則入腹,立則下囊,陰冷脹痛,痛引少腹,舌質淡,脈弦遲。
【方名】甘草粉蜜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驅蟲方
【組成】甘草二兩、米粉一兩、蜂蜜四兩
【功效】安蛔緩痛
【主治】蟲證。癥見脘腹疼痛,其痛時作時止,痛甚則吐清水,脈緊。
【方名】干姜人參半夏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調和腸胃
【組成】干姜一兩、人參一兩、法半夏二兩
【功效】溫補脾胃,蠲飲降逆
【主治】(妊娠)脾胃虛寒飲逆證。癥見妊娠嘔吐劇烈,病程較久,其嘔吐物為清冷涎沫或清水,口淡無味,喜辛辣而惡生冷,精神萎靡,舌淡苔薄白,脈緩滑無力。
【方名】當歸貝母苦參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當歸、浙貝母、苦參各四兩
【功效】養血潤燥,清熱利濕
【主治】妊娠小便淋漓不盡,溲時澀痛,尿色黃赤,舌質紅苔黃,脈滑數。
【方名】葵子茯苓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利水滲濕
【組成】冬葵果一斤、茯苓三兩
【功效】通竅利水,滲濕通陽
【主治】妊娠水腫,身體沉重,小便不利,惡寒,身冷,起則頭昏目眩,或身微腫,或但足跗浮腫,舌苔白滑,脈緩滑。
【方名】白術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濕
【組成】白術、川芎、花椒、牡蠣各三分
【功效】健脾除濕,溫中安胎
【主治】妊娠脾虛寒濕中阻,脘腹時痛,嘔吐清涎,不思飲食,甚至胎動不安。
【方名】當歸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補血
【組成】當歸、白芍、黃芩片、川芎各一斤白術半斤
【功效】養血清熱,調肝益脾
【主治】妊娠血虛熱證。癥見妊娠胎動不安,內熱心煩,頭暈胸悶,時有腹痛,納呆,口苦,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
【方名】下淤血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大黃二兩、桃仁二十枚、土鱉蟲二十枚
【功效】破血下瘀
【主治】1、產后惡露不下,腹痛拒按,身熱煩悶,呼吸氣促,舌質晦黯,脈沉結或沉澀者。2、女子閉經,少腹硬滿,疼痛拒按,身有微熱,舌質黯,脈沉者。
【方名】枳實芍藥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行氣
【組成】枳實、白芍各等分
【功效】行氣散結,和血止痛
【主治】1、產后惡露不盡,腹中疼痛,心煩易怒,脹滿少食。2、婦人脅痛,或經期腹痛,胸脘脹悶,煩躁易怒。
【方名】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臟腑熱
【組成】白頭翁、甘草、阿膠各二兩、秦皮、黃連片、黃柏各三兩
【功效】清熱解毒,燥濕涼血止痢,養血滋陰
【主治】產后血虛下利證。腹痛,下利,肛門灼熱,里急后重,面色萎黃,肌膚不榮,舌淡,苔薄黃,脈細。
【方名】竹葉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表里雙解
【組成】淡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三兩、炮附片一枚、大棗十五枚、生姜五兩
【功效】扶正祛邪,表里兼治
【主治】產后陽虛外感。發熱惡寒,頭身疼痛,無汗而喘,面赤目痛,或四肢欠溫,舌質淡紅,苔白薄,脈浮而無力。
【方名】竹皮大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虛熱
【組成】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白薇一分、甘草七分、大棗(肉)丸子大
【功效】安中益氣,除煩止嘔
【主治】(產后)氣血不足,胃虛有熱證。心煩不安,嘔逆,食欲減少,神疲乏力,或口干,或大便干,舌紅少津,脈虛數。
【方名】土瓜根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土瓜根、赤芍、桂枝、土鱉蟲各三兩
【功效】破瘀通經
【主治】婦人陽郁血瘀證。癥見月經不調,或過期而至,或一月再行,經行不暢,月經量少,色紫有塊,少腹滿痛,按之不減或拒按,或少腹按之有硬塊,舌質紫暗,脈沉或澀。
【方名】大黃甘遂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大黃四兩、生甘遂二兩、阿膠二兩
【功效】破血逐水
【主治】產后惡露不下,與水結于血室。少腹滿痛拒按,小便微難而不渴,或下肢浮腫,或手足心熱,舌質紫暗,苔黃或黃膩,脈沉弦而澀者。
【方名】膠姜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補血
【組成】阿膠、川芎、當歸、白芍、地黃、艾葉、干姜、甘草
【功效】調補沖任,溫陽散寒,固經止血
【主治】女人陽虛血少漏下證。癥見經行點滴漏下不止,經血量少而黯,面色蒼白,頭暈心悸,氣餒神倦,腰膝酸軟,憎寒畏冷,舌質淡,脈微弱。
【方名】旋覆花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活血祛瘀
【組成】旋覆花、蔥、新絳
【功效】行氣散滯,通陽活血
【主治】肝絡血瘀輕證。胸脅痞塞,苦悶不堪,舌質或紫或暗苔薄脈弦?;驄D人半產瘀血漏下證。腹痛、漏下不盡,或漏下血塊,或帶下偏赤,心煩,或胸脅苦滿痛,舌紫或有瘀點,脈澀。
【方名】礬石丸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白礬三分、燀苦杏仁一分
【功效】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主治】胞中濕熱證。癥見婦女白帶頻,或陰戶濕癢,舌苔白或黃而膩,脈滑小數。
【方名】蛇床子散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溫化寒濕
【組成】蛇床子、鉛丹
【功效】暖宮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婦人陰中寒濕瘙癢證。癥見婦人陰中冷,陰癢,帶下色白量多,腰中重墜,兼有少腹隱痛,遇冷即發,舌淡,脈沉遲。溫陰中坐藥。
【方名】小兒疳蟲蝕齒方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驅蟲方
【組成】雄黃粉葶藶子
【功效】行氣活血,消腫殺蟲
【主治】小兒疳熱生蟲證。牙齦糜爛,或牙齒蛀蝕等牙疾患。此方原書記載:“上二味,末之,取蠟日豬脂镕,以槐枝綿裹頭四五枚,點藥烙之。” 雄黃粉含砷有毒,不建議使用?。?/span>
【方名】狼牙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祛濕
【組成】狼牙
【功效】清熱燥濕,殺蟲止癢
【主治】婦人陰中濕熱證。癥見陰中生瘡,糜爛腫痛,癢甚,帶下黃濁,淋漓不止,脈滑而數。
【用法】狼牙,以水煎之,以脫脂棉蘸之,浸洗陰中,早晚各一次。
【方名】三黃瀉心湯
【來源】金匱要略
【分類】清熱解毒
【組成】大黃、黃連片、黃芩片
【功效】清熱消痞,瀉心解毒,苦寒燥濕
【主治】血熱出血證。吐血,鼻出血,牙齦出血腫痛;或胃脘熱痞重證。心下痞滿或疼痛,口臭喜冷飲;或外科火熱瘡瘍證。大便干結,或癤或癰或熱毒瘡,舌紅苔黃脈數。
【方名】桂枝二越婢一湯
【來源】《傷寒論》
【分類】表里雙解
【組成】桂枝、白芍、麻黃、炙甘草各十八銖、生姜一兩二銖、石膏二十四銖、大棗四枚
【功效】外散風寒,兼清郁熱
【主治】太陽病表未解里有熱。發熱惡寒、熱多寒少,無汗,口渴煩,脈浮緊。
【方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來源】傷寒論
【分類】補陽
【組成】桂枝三兩、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枚、牡蠣五兩、蜀漆三兩、龍骨四兩
【功效】溫通心陽,滌痰降逆,鎮潛安神
【主治】太陽病火攻誤治,邪被火迫,動痰生風,神明散亂者,多見亡陽狂驚、坐臥不安。
【方名】文蛤散
【來源】傷寒論
【分類】表里雙解
【組成】蛤殼
【功效】清熱潤燥,生津止渴
【主治】口渴,飲水不能止渴,時有頭暈,舌質微紅,脈細數。
【方名】三物白散
【來源】傷寒論
【分類】逐水
【組成】桔梗三分、浙貝母三分、生巴豆一分
【功效】溫散寒邪,滌痰破結
【主治】水寒互結,寒實結胸。
【方名】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來源】傷寒論
【分類】表里雙解
【組成】黃芩三兩、炙甘草二兩、白芍二兩、法半夏半升、生姜一兩半、大棗十二枚
【功效】清熱止利,和胃止嘔
【主治】太陽少陽合病火邪迫于腸胃下利或嘔。頭痛發熱,口苦,自下利,嘔吐,脈弦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