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本月初,外灘君專訪了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的竇桂梅校長,談到這位明星校長的教育理念,仍然不離“閱讀”、“體育”這兩個詞。清華附小重視閱讀,穿行在校園中就如同穿行在書海中,這與竇校這位“兒童閱讀推廣人”、“母語教學者”的教育理念密不可分;清華附小也秉承了清華大學重視體育的傳統,每天一節體育課,讓孩子們在運動中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品質。重視閱讀、體育,這種理念在外灘君采訪萬瑋、龔德輝等滬上名校長時,也不約而同被反復提及。教育的本質在何處?讓我們看看北京這位校長的分享。
提示:文末還有清華附小一至六年級的推薦書目供各位參考。
文 | 吳妍嬌 攝影 | 洪宇哲
制圖 | 裴長杰 編輯 | 聞琛
從北大東門地鐵站下車,走過幾個老北京風味的路口,外灘君才終于得見清華園的廬山真面目。只是萬萬沒想到,我們今日要探訪的清華附小正是在這清華園中。漫步于透露著濃濃京味兒的胡同小巷,柳絮紛飛,以及雖然緊扣、卻有綠意出墻的附小后門,都給這所傳說中的學校平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一進校園,就看見操場一側的大樹枝椏上“長”滿了琳瑯滿目的書籍,一位附小的老師介紹說,這是竇桂梅校長帶領團隊親自為孩子們挑選的書目,每年更新一次,保證常換常新。我不禁在心中暗自嘀咕:這位校長得多愛書啊!
可真正進了竇校的辦公室,我才算開了眼界。環繞辦公室滿滿一圈一人高的書架,排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從文史哲的名著,到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的專著,以及中外兒童文學名作……不一而足,看起來這個書架的主人對閱讀是真愛。
竇校是東北人,初見時便深感其爽朗,雖著一身深藍色裙裝盡顯端莊,采訪時卻絲毫不見拘泥。談笑間,竇校頻頻甩出各種新鮮有趣的比喻,果然是30年語文教學功底,不經意間,竟把教育這回事說了個通透。
竇校說,比起校長,她有一個更加引以為傲的身份——“兒童閱讀推廣人”。她發現,作為語文老師,如果說她自己有那么一點語文素養的話,那都不是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通過閱讀不斷積累出來的。小時候雖然看書不多,但姥爺給她講了很多故事,豐富了孩提時的想象。
從一名年輕的語文老師,到成為特級教師,直至成為清華附小的校長,竇校一路反思,發現自己之所以能夠勝任這些不同的角色,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有一種閱讀的習慣。閱讀教育的原典,幫助她在源頭上構建獨立的教育哲學;閱讀各類專業書籍,以及各種類型期刊雜志,乃至微博微信,特別有利于她在突發事件出現時,對周邊的環境做出直覺判斷和敏感選擇。
“閱讀絕對不只是為了裝點生活。今天的時代變化太快,很多事情驟然發生,我們沒有處理的經驗。但從對好書的閱讀中,你卻能找到參悟人生的參照系,書中的案例和道理能夠幫你解釋生活,舒展心情。很多時候,心里那些過不去的坎兒,書中的話語能幫你過去。”
行走在清華附小,就像穿行在書海中,隨處可見的是書香班級、書香校園。低年級教室外,貼著經典繪本的彩頁,老師特意將繪本完整地在矮墻上鋪展,差不多跟學生的視線平齊;中年級的窗臺上,一摞摞課外書豎著擺放,學生伸手就可以取到;高年級教室外寬敞的過道,設置了小巧的書吧,還配上了各種小椅子、小坐墊。教室內各班還都有圖書角,學校的圖書館定期送書到教室,保證學生能夠閱讀到最新、最好的少兒讀物……用心營造的細節,逐步形成了濃厚的讀書氛圍。
在竇校看來,瑯瑯書聲,就是孩子的朗朗乾坤。學校每個班的課表里,有雷打不動的一周一次的主題閱讀課,課外閱讀課內化,課外閱讀指導化,就連孩子們的日常閱讀都課程化了,人手一書似乎已經成為了附小的常態。先有教師以身作則,再有書香熏陶使然,試問還會有哪個孩子不愛閱讀?
關于閱讀,竇校還有兩個特別生動的比喻。第一句話叫作,讀書就是存錢,很多時候我們的未來成就,是靠今天閱讀的利息得來的。第二句話叫作,讀書是最好的保養品。“塞萬提斯說得特別好:再壞的書也不可能一無是處。更何況今天,我們推薦學生和老師閱讀的書,還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所以我覺得只要能讀起來就非常好。”
和一些閱讀大家不同,竇校倒是一點也不反對電子化閱讀,在她看來,不管是讀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甚至只是互聯網上單篇的文章,只要能吸納,能夠進一步加工編織,她相信進到大腦的是一塊布,出來的一定是一件衣服。
正聊到興頭上,學生們下課了,竇校特地打開窗子,讓操場上孩子們嬉笑打鬧的聲音飄進屋子。外灘君看氣氛正好,便趁機打聽起附小出了名的體育教育。
在清華附小,體育有個三個“一”的說法。第一個“一”,就是從周一到周五,每天有一節體育課。這個在當下的基礎教育的小學里面應該說是比較罕見的;第二個“一”,就是每個學生至少可以自主選修一個體育項目,這個自主選擇就是打破班級界限,以學生的活動興趣為出發點;第三個“一”,就是每天有一節體育大課間活動,整整50分鐘的時間留給學生。所以在清華附小,小朋友每天的平均體育運動量在兩個小時左右,是國家建議的兩倍。難怪附小的孩子在六年級體育測試的時候能夠百分百達標,相信這與六年的體育鍛煉密不可分。
站在母親的角度,竇校覺得天下沒有父母會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體健康。而清華大學本身“無體育,不清華”的精神也同樣影響著附小。只是直至今日,體育在中國仍舊是少數人的運動,于是竇校決定開始動手做課程改革。將國家規定課程做了整合瘦身之后,騰出了一點時間,學校選擇將這段寶貴的時間留給體育。
“我們現在的孩子有很多訴求,要學好語文數學等等學科,但好像唯獨丟了我們的身體。其實身體是培養我們意志品質、團隊合作、身心健康非常好的教材,身體就是教材。像足球、籃球、乒乓球……孩子們應該像讀語文書、數學書那樣,拿起足球就玩、就做。”
在眾多體育項目中,附小選擇了足球作為校本的體育“教材”。在竇校看來,足球最有教育性,首先它不是一項門檻很高的運動,不用選拔,高矮胖瘦男女都可以參與。另外對場地和設施也沒有很高的要求,隨時隨地都可以玩起來。足球還是最好的團隊配合教材,符合教育的理念,它能讓孩子在不同的角色里擺正自己的位置,建立第二道德社區,同時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進球。單純的跑步、投擲,不符合兒童的興趣特點。而需要團隊精誠合作的項目,則更加有助于兒童未來走向社會,他可以從中學會合作、堅持、拼搏。
“我們通過足球課程,無外乎想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培養孩子的意志品質,進而形成必備品格。如果說閱讀是心靈與審美的話,那么體育就是力量與審美,它們一剛一柔,構成了身心發展的兩個翅膀。”竇校說這話的時候,一只手有力地握拳,似乎是在給學生傳遞力量。
當年從師范學校畢業以后,竇校并沒有一開始就從事語文教學,而是成為了一名音樂老師。后來輾轉又教過數學,在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才終于走入了她愛了一輩子的語文課堂。不過也正因這段“曲線救國”的經歷,竇校有個非常深刻的體會。過去我國的基礎教育大都是單一學科思維,沒有整合與滲透,知識分裂、單一,這樣的教學很有可能培養出具備專業素養的野蠻人。
“小學階段應該是頂燈式教育,而不是探照燈式教育。”這是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在參加竇校的“語文主題教學”推廣會時,對其所倡導的教育模式的生動評價。過去的教育是探照燈式的教育,拿個電棒,在黑暗中照到哪兒,孩子就學哪兒,不論是知識,還是學習知識的人,在這樣的過度聚焦中都容易燒焦。所謂頂燈式教育,就是指既有明確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標,如頂端照耀,又包裹了很多內容的、整體育人的教育,孩子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看到角角落落,整個學習是飽滿、豐富、充實的。
其實大多數孩子來到小學時,都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么,所以在這個階段,學校是要給孩子提供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的。就好像美國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不會有七八個老師圍著孩子轉的,因為如果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話語體系,組合在一起就免不了成為單一碎片化的學習。
因此,清華附小特別強調“鹽在湯中”的教育,主張不要把所有的知識點都提煉出來,導致學科內以及學科之間毫無關聯。“說白了這就像廣東的煲湯一樣,小學是需要這樣整合的總體教育的。”
如果說現階段單一學科的教學尚且能夠做到融會貫通、包羅萬象的話,那學科間的聯系就顯得相對薄弱了。但事實上,正如竇校所說,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很多現在看來沒有關聯的學科之間其實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就好比音樂學科和語文學科就是多有相通的,中華民族的古詩詞都是可以通過音樂來表現的,甚至吟誦出來,而且古詩詞還可以用美術來表現,中國古人常常講詩書畫一體。
“就像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就不僅是詩人,還是書法家、畫家和作家,屬于現在我們所說的‘整合型人才’。為什么現在的孩子成不了這樣的大家,就是因為我們在培養的時候沒有往這個方向去努力。”
說到這里,竇校又用了個生動的比喻。她說,教育就好比烹飪,得有好幾種菜。一種是清炒,但是清炒的前提是原材料必須營養足夠,得是經典。但是如果不是怎么辦?那就得用“拌”,這就好比學科內的整合。除此以外還得燉,東北人常說的亂燉,就是指學科間、課內外的界限都消失了,比如戲劇或是綜合實踐活動就是很好的例子。小學階段做的是基礎教育、普及教育,學校的任務就是要把孩子的視野打開,打破學科過深過窄的現象,實現整體的發展。
“我是教母語的,我是教人學母語的,我是用母語教人的。”
竇校的人生有將近30年的時光都是和語文教學聯系在一起的,只要她一站上講臺,整個人就會變得不太一樣了。“我發現我身體里有一種特別的東西,那是一種激情,一種不安分因子”,竇桂梅帶有東北人生性豪爽的性格,在工作上經常是挽起袖子就拼的“鐵娘子”。
做了近30年的語文老師,竇校說自己不外乎在做一個堅守:“我是教母語的,我是教人學母語的,我是用母語教人的。”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首先要知道自己的身份。要把語文教明白,把語言文字教明白,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得知道語文的基本屬性,得有最基本的語文素養。
第二句話說的是,教母語得教給孩子方法,學習語文的方法。比如讀《西游記》,語文老師就得研究這套書里有什么規律和竅門,五十多萬字怎么才能讓孩子啃下來,得教給孩子閱讀的密碼。比如西游記里面有很多數字,蟠桃會的桃子有多少,人參果樹上結了多少果子,金箍棒有一萬五千斤,師徒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等等,然后就發現這些數字都能被三整除,孩子找到規律后,自己再去發現和求證,樂死了。
緊接著讓孩子畫思維導圖,看哪些妖怪和神仙有關系,畫取經的路線圖,小孩學得特別開心。后來他們發現其實這本書很好讀,雖然取經的故事很多,但用的是反復敘事的寫作手法,不變的是這幾個師徒,變的是來考驗他們的妖怪,但最終的目的都是取得真經、完成自我修煉的向善的歷程。這樣帶著孩子讀《西游記》,他們自然就不煩了。
再比如讀《水滸傳》也有巧思,其人物的出場單線發展、環環相套,因此按照一百零八將的人物脈絡來讀,學生初讀之后喜歡哪個人物,可以圍繞這個人物進行深度閱讀,分析人物性格、梳理人物關系、剖析人物命運,孩子們在研究過程中就會發現,性格史就是一個人的命運史,性格決定命運。這樣讀水滸就不是土匪哲學了。
在清華附小,像這樣的課堂案例還有許多。大家都說,聽竇校的課總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為她總是會提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有生成,學生一有生成,就會成長,這樣的課堂才是最真實的。這也就是課堂的張力。
“所謂的理想課堂一定是真正發生學習的課堂,要給孩子們提供選擇和判斷的依據,讓他們提升思維品質,走向未來廣闊的人生。在清華附小,課堂教學分為動態的三個環節:預學、共學和延學。預學指的是學生要帶著儲備和準備來到課堂,把問題和困惑和大家分享,老師通過自己的智慧和學生的智慧,編織提取關鍵問題;共學,在課堂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各種工具,解決關鍵問題、核心問題;延學指的是延伸學習,孩子要帶著更高的思考和困惑走出課堂。”
而前面兩步達成了,第三句話才是最難的,因為最高境界的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中華民族的語文承載了中華民族一切的文化,半部論語打天下,一篇文章定終身;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中國人說,立功立德還要立言,最終還得落在立言,在中國人的文化里,對語文重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所以我說語文教育是培養中國人的教育,做一個大寫的中國人。我們中華民族祖輩的文化就是語文本身,所以我的口號是要像熱愛你的母親一樣熱愛母語,捍衛母語。正所謂子不嫌母丑,況且我們又有著這樣一份高貴典雅的‘母親’,我們的母語無論到任何時候都是不能丟的,也沒有理由去質疑。”
聽著竇校長的話,盡管我只是一個媒體人,但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也不由涌上心頭。清華附小母語教學以及“1 X課程”在竇校長的帶領下,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榮獲建國六十五周年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特別是2015年百年校慶之后,清華附小從其百年教育發展史中汲取營養,使命性提出百年教育的傳承與未來教育發展的追求——成志教育。以學校百年來的百位成志榜樣人物,教育當下兒童要立志、言志、行志,最終成志。可謂“成志教育,照耀一生”。
行走在這樣的學校,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我所看到的,是一位真真切切做教育的校長帶領她的團隊所建立起來的深富理想主義、指向未來的小學。
書目分為文學、科學、人文三個類別,共計100本。一年級至二年級每學期7本,文學3本,科學2本,人文2本;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學期9本,文學、科學、人文各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