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個很久的新聞,讓我感觸頗深:
他叫張炘煬,出生于1995年的。他才三歲就能認識一千多個漢字。從五歲開始學習小學課程,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學完了小學六年級的課程,緊接著又花了三年時間完成了初中到高中的課程。10歲參加高考就以505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工程師范學院。13歲又通過北京工業大學復試,成為全國年齡最小的碩士研究生。在16歲那年,他又順利通過了北航的博士生考試,成為博士生。
單看這部分,孩子很優秀,誰家要有這么優秀的孩子,是不是晚上做夢都要笑醒。
但是如果看到孩子后面的這些行為呢?
2011年碩士論文答辯前,張炘煬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給他在北京買房,他就不參加碩士論文答辯,也不考博士。在他的眼里,成功的標準是“北京戶口,買房,找個好工作”。
不知他父母做何感想,反正如果是我孩子這樣,我真是要傷心了。
現在人民都富裕了,人們更加疼愛孩子,環境條件更好了,按理說我們培養出來的孩子應該更優秀,但是現實卻不是這樣。
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母親的自白:
我是一位母親,38歲那年就帶著8歲的女兒獨自生活,不說含辛茹苦,也歷經了很多女人沒有經歷過的酸楚。為了讓女兒不受父親出走的影響,我以全部的母愛來呵護她成長。女兒從小學到高中,成績都非常優異,高考以滎陽理科狀元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核物理專業,畢業后又考入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畢業后在美國從事研究工作。我女婿是上海人,年紀不大就已經是芝加哥大學的教授了。他們有一個四歲的兒子,上海的爺爺奶奶在美國照顧了兩年,今年6月回上海去了。女兒、女婿多次給我電話求援,讓我去芝加哥幫他們帶孩子??紤]到女兒的處境,我最后下定決心到了美國。但在這里的每一天都很難過,人生地不熟倒是其次,主要是女兒、女婿幾乎很少和我交流。他們早出晚歸,回家只想睡覺,周末不是在家睡覺,就是看電腦或手機,只有我一個人忙孩子忙家務,好像我就是他們雇來的保姆,做什么都是應該的。在家里他們無論吃水果還是喝飲品也不會問問我是否也需要,因為他們自己的緣故造成了偶爾的剩飯剩菜,那絕對是我一人全包。在家里他們的行為全是對的,我即使再看不慣也不可以做任何點評,因為在她們眼里我就是一個沒有見識和水準的老婦人。到了假期,他們帶上孩子出去度假,讓我一個人留在家里。我女兒、女婿的收入不錯,經常給非洲窮人捐錢。我幾次提醒他們說:舅舅、姨媽在河南老家農村,生活艱苦,你們給非洲黑人捐錢,是否也可考慮資助這些親人一點?
我不僅再問一次:我們到底在培養什么樣的孩子
我們天天送孩子去培訓班,把孩子智商培養的高高的,最后如我們所愿,孩子成功了,成為了人上人,但是我們收獲了什么呢?
我們不僅要問,在身體健康的基礎上,我們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孩子,什么才是孩子培養中最重要的一項,是智商,還是習慣,還是情商?
都不是,我覺得培養孩子愛的能力,一顆感恩的心這個才是最最重要的。
“羊有跪乳之恩”、“鳥有反哺之義”。感恩,是對恩惠心存感激的體現,是不忘他(她)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
從古至今,我們中華民族一直一個講究感恩的民族,“女為悅己者容,士為知己者死”
但不知為什么,到了現在社會,我們卻反而缺乏感恩之心。
吳謝宇,初三時獲得全國物理知識競賽3等獎,以年級第一考進了福州一中,高中的人都稱他為“宇神”,因為他經常拿年級第一。沒有高考,通過了北大的自主招生進入北大經濟學院。
這位高智商學生在作案前購買了刀具、塑料薄膜、膠帶、活性碳、攝像頭。替母親辭了職,制作了母親和他到國外陪讀的假象。殺死母親后,用塑料薄膜把尸體包裹好,并用活性碳吸臭味。他借母親的名義,向親友們借了140多萬元。大年初二,在他的暗示下,舅舅到他們家去時,才發現姐姐已被害?!?/p>
北大殺母案
我們現在社會缺的不是文化教育,缺的的是感恩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感恩的心,愛的能力呢。
1、父母要學會向孩子表達愛
我們國人一向是羞于向親人表達愛意的,越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方面的能力越弱。
一個暴力無愛的家庭是培養不出“愛”的孩子的,注意各種細節上愛的表現,比如說睡覺前親親,多擁抱孩子,只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孩子才有可能付出他們的愛給父母。
2、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要明白,孩子不是你取悅的工具,不是他做了什么事讓你開心你才選擇去愛他。而是他無論做什么你都要去無條件愛他,他做了錯事,你就殘忍的收回你的愛。那么你這不是愛,是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玩偶,是你實現自己欲望的工具。
如果家長愛的是成績,是聽話,那么當孩子把成績、聽話給父母,已經報答了家長對孩子的付出,孩子又怎么會付出額外的“愛”給家長呢?
《阿甘正傳》里阿甘的母親,盡管阿甘智商不高,腿還有殘疾,但是媽媽一直不放棄,始終為阿甘驕傲,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3、不要拒絕孩子愛的表現,適當向孩子索取“愛”。
舉兩個例子,
例1: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很多媽媽哄孩子,說寶寶來給我吃點吧,孩子這時候拿來給家長吃的時候,家長又會說,寶寶真好,謝謝寶寶,媽媽不吃。
例2:孩子看著家長做家務累,要幫家長做,爸爸媽媽可能說,你這是怎么弄得,這么簡單的事也做不好,快別做了,去做作業吧事實上。
你的這些行為就是拒絕了孩子對你的愛,甚至打擊了孩子愛的能力。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你根本就不需要他的愛,他也不會再向你表達他的愛。
4、以身作則
父母要以身作則,學會對父母對周圍的人表達感恩的心。
外出得到別人的幫助,要真誠的說謝謝;逢年過節,帶著孩子一起給爺爺奶奶準備禮物,讓孩子參與其中,甚至讓孩子給老人挑個禮物,讓孩子體會到爸爸媽媽對老人的愛。孩子會收獲老人收到孩子禮物后的喜悅與感謝。孩子會體會到愛原來這么美好,那么他們就會更加愿意付出更多的愛給自己的親人朋友
培養孩子愛的能力,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不要等孩子長達了你才發現你原來培養了一個白眼狼,培養了一個不懂感恩只懂索取的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