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幼兒園放學回來,在樓下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
玩了一會黑天了,人家要回家。
但我閨女不愿意,還想跟人家玩。但沒辦法,人家走了,于是她就開始不愿意,于是就哭了起來。
我一開始還仔細給孩子分析,細心安慰她,但是當安慰無果后,我就放任她自己哭。
但是哭了一會,發現她還是不停下,我就有點心煩意亂,開始責罵她,讓她閉嘴了。
我相信有很多父母都會跟我有類似的感受:看到自己孩子哭,就感到焦慮,總想知道孩子為什么哭,想要幫助他,讓他不要哭了。而當我們采用了很多安撫方法無效時,我們就變得焦躁,甚至會責罵孩子,逼迫他閉嘴,不要哭。
按理說,孩子愿意哭就哭唄,哭夠了她自己也就停下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父母經常是見不得孩子哭,看到孩子哭就心煩氣躁,就想發火,就想讓孩子閉嘴。
這是為什么?
1、基因決定
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保護孩子的本能,這是寫在我們的基因里的。因為當孩子哭的時候,孩子可能是身體不舒服或者遇到危險,所以孩子哭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讓我們焦慮。為了處理這種焦慮,父母就不得不停下自己手里的事,優先處理孩子的問題。
比如,
如果你在打牌,孩子叫你,可能叫你很多遍,你才能聽見。
相反,如果打牌的時候,孩子哭了,你總是會很快的就捕捉到這個信息,然后快速的做出反應,過來查看孩子。對哭的敏感是寫在我們的基因里的,我們很容易就會捕捉到這個信息。
所以,孩子通過哭來控制父母保護他們。哭是孩子最先學會的技能。
2、個體焦慮
大部分父母應該都會有這個體會:當我們心情好的時候,我們對孩子的哭就有一定的忍耐度;相反,如果我們自己心情很糟糕,這時候再看到孩子哭,我們心里的怒火就蹭蹭的往上漲,最有可能采取的措施就是對孩子發火,暴力逼迫孩子閉嘴。
當我們心情不好時,不用說孩子哭,哪怕孩子一點讓我們看不過眼去的地方,我們都可能會爆發,這時候孩子成了我們出氣筒,我們不是在處理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是在處理我們的不良情緒。
3、早年情緒壓制
如果早年父母對我們的教育方式就是壓抑情感,不讓我們哭,隨著我們的長大,我們學會了這種感情控制方式。那么現在,當我們面對孩子哭的時候,我們便容易對孩子采取同樣的情緒控制方式。
因為一個人壓制的感情越多,就越不容易接受別人對這種感情的發泄,因為別人的發泄會擾亂自己的內心寧靜。
當我們面對孩子哭而發火,這時候我們也不是在處理孩子的情緒,而是在處理我們的情緒,維護我們的內心平靜。
如果早年父母教導了我們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接納我們的情緒,那么我們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們便可以做到平靜對待。
4、失去耐心,對孩子失望
孩子哭了之后,我們一般一開始是比較有耐心的,希望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重新回到快樂的狀態。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發現,盡管我們很努力的幫助孩子,但是孩子依然哭啼不止,于是我們便開始對孩子失望,覺得孩子不懂事,于是暴力對待。
就拿我文章一開始說的孩子玩耍問題,我一開始也是對孩子好言相勸,擺事實講道理,但是孩子還是聽進去,依然哭個不停,我就覺得“這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呢?”,就開始忍不住發火了。
可見,我們之所以見不得孩子哭,跟我們的內在生理機制是分不開的,既是為了保護我們自己,也是為了保護的我們種族延續。
既然我們對孩子的哭不能做到無動于衷,那么我們應該具體怎么做,避免在孩子哭時容易發火呢?
1、調整心態,認識到哭的意義
不要拒絕哭,哭跟其它的七情六欲是一樣的,無所謂好,無所謂壞。我們之所以見不得孩子哭,很大原因是我們從內心上認為哭是不好的,應該避免哭。所以當孩子哭時,我們就忍不住總想制止。
而事實上哭跟笑一樣,都是為了讓我們的情緒重新回到平靜狀態。只有當我們的負面情緒被釋放出來,我們才能保證自己的心里健康。如果我們總是壓抑孩子的負面情緒,那孩子可能就成為負面情緒的集合體,到時孩子就可能得抑郁癥,那就危險了。
現在很多孩子動不動就跳樓,這跟他們內心的負面情緒不能有效釋放,有很大關系,所以父母應該接受孩子的哭。
2、與孩子共情,讓孩子快速、充分釋放情緒
共情是指體驗他人內心世界的能力?!睦韺W家羅杰斯
當我們認識到哭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就應該調整策略,如何更好的接納孩子情緒。這就需要我們做到共情。
而很奇怪的一點是,當我們做到共情后,孩子反而能夠更快的停止哭泣。
因為孩子哭很多時候是為了抒發內心的負面情緒,當我們跟孩子共情,打通父母跟孩子的情感通道后,孩子的負面情緒能夠無障礙釋放,內心就可以盡快的重新回到平靜狀態。
很多時候,孩子哭不需要我們給他們講什么道理,只需要我們抱住孩子,輕輕的拍打幾下,讓孩子的情緒得以釋放,孩子就會安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