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童先生/文
期末考已落下帷幕,這幾天,陸陸續續收集到各區各個年級的語文試卷,總體而言,九年級試卷皆循著2017年中考題型,波瀾不驚,中規中矩;但七、八年級的試卷,卻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盡管考前各區就已放出風聲,此番期末考將特別關注“名著閱讀”和古詩文,結果讓很多人感到“瞠目”,想不到這次關注的力度居然會如此之大,勁道竟如此之狠。
01
“期末語文太難?
先來看看名著所占的比重。”
很多老師跟我反饋,說這次語文考得太難,讓人措手不及。但我要說的是,如果一個學生平時認真地把課本推薦的名著認真閱讀,平時對古詩文給予足夠的重視,且養成良好的讀寫習慣。這種考法,根本就是“小菜一碟”。
在上表中,我們發現,唯一沒把名著當回事的是下城區的八年級期末考。下城區八年級的試卷結構完全按照2017年中考試卷模式出題。搞不清這究竟是“先知先覺”,還是“后知后覺”。下城區的“特立獨行”姑且不提,且說其他各區的名著比重,確實讓人心頭一震。此番名著考查“來勢洶洶”,無疑是堂而皇之地昭告天下:未來的語文學習,名著考查將是重中之重。
此前我已撰文強調過語文名著閱讀的重要性,并直言,國文教育的復興,這是時代發展必然趨勢!除了表格里提到的重點名著作品外,其實,此次各區期末統考試卷中,七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上冊語文推薦的另外幾本名著也都有涉及。譬如七年級的《獵人筆記》《鏡花緣》《湘行散記》《白洋淀紀事》;譬如八年級的《星星離我們有多遠》《海底兩萬里》《寂靜的春天》《飛向太空港》。
這些名著體裁多樣,包含古今中外各種題材,有的是小說,有的是散文;有的是紀實文學,有的是科普作品;有的是古典名著,有的是科幻作品。可謂五花八門,無所不包。
從考查題型的特點來看,這次的名著閱讀已經由前兩年的“粗放淺顯”,轉變為“精細復雜”,不僅內容考查得很細,還特別強調學生對名著的探究和發現。這讓我突然想起不久前浙江考試院公布的2018年浙江高考語文說明,其中的文學類作品閱讀大綱里,最后一條就是: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
由此可見,初中階段的名著閱讀,實則是在給高中階段的文學類個性化閱讀夯實基本功。
02
“古詩文,
除了對文本理解還需賞析探究”
接下來再看看古詩文和寫作所占比重。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曾引發熱議,即高中新課標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由原先的14篇擴增至72篇。顯然,古詩文在未來的中學語文試卷中占據的比重將越來越大。這次期末考,我們從七、八年級的試卷中即可管窺蠡測。在此有必要提醒的是,此番古詩文積累板塊,默寫部分考查形式多為情境式填空。基本都是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考查。此前那種給出上句或下句的默寫形式,已極為少見。有意思的是,剛公布的2018年浙江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中,古詩文默寫題型范例部分也破天荒地出現了情境式默寫。在此之前,浙江高考語文基本都是“機械式”默寫。
關于古詩文,再也不是“搖頭晃腦”死記硬背就能應付了。以后的古詩文考查,不僅考查你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還要考查你對文本的鑒賞和探究。語文閱讀,不論古今,都會越來越“活”。
03
“寫作板塊,
重視個性化讀寫能力”
再看寫作。從分值來看,作文無疑是語文試卷占分比重最高的一塊。地位之輕重,已無需多言。
除西湖區(七、八年級)、江干區(八年級)只考了一篇大作文外,其他各區都采取了小作文 大作文模式。小作文主要考查應用類文體寫作;占分比重5-10分不等;大作文基本上都是敘事類寫作,只有上城區例外,大作文要求寫倡議書。在敘事類寫作這塊,有不少區的試題是直接鼓勵學生寫文學類體裁,譬如小說、童話或故事。如江干和濱江區的七年級作文就很有意思,直接給出幾個詞語,然后讓考生任意選幾個關鍵詞,發揮想象進行文學創作。西湖區的《二十年后的我》,同樣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此外,關注細節描寫,用真情打動讀者,成為這次各區作文考核心照不宣的共同目的。部分區考試卷甚至直接在寫作提示中建議考生關注細節和真情,譬如西湖區的《窗外》。
筆者此前曾寫過一篇隨筆《中考作文,要用真情和細節打動閱卷者》(發于微信公眾號:雨童小說坊2017年12月5日),文中曾表達了當下中學生寫作時面臨的困境和焦慮,不過,從這次期末考作文命題來看,我翹首以待的那種寫作考核已經悄無聲息(也可以說是聲勢浩蕩)地來臨了。希望經歷這次期末考的同學們,以后能更加重視寫作,最好是愛上寫作。倘希望把語文學好,就必須,且只能如此!
總之,未來的語文試卷會越來越活,將越來越重視個性化讀寫能力的考核。學習語文,僅靠刷題和套路是遠遠不夠的,你必須沉得下心,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提升自己的讀寫能力。
還是那句話,語文學習是受益終身的。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語文考試改革勢在必行,此番七、八年級語文試卷的考查形式已充分佐證這一點。希望廣大同學們在接下來的語文學習中時刻牢記一點:重視文學類名著閱讀,重視古詩文,重視寫作!
插圖:水墨西湖 攝影:雨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