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十月二十一日,金陵城(今南京市)內,十國之一的南吳在走過35年的風風雨雨之后終于“壽終正寢”。就在這一天,南吳權相徐知誥逼迫傀儡皇帝楊溥“禪位”,旋即登基稱帝,定國號為齊,并改元為升平。兩年后(939年),徐知誥宣布改名為李昪,并將國號改為唐,后世史家為了將它跟唐朝和后唐做區別,因而稱之為南唐。
李昪畫像
在“禪讓”儀式上,李昪身穿龍袍、頭戴皇冠,并從禮官手中接過象征至高皇權的玉璽,一個新時代就此開啟。就在這一刻,受禪臺下傳來整齊劃一的“吾皇萬歲、萬萬歲”的頌圣之聲,如大潮轟鳴一般甚是壯觀??粗橘朐谀_下的文武群臣,李昪的內心肯定無比激動,此時的他難免回想起如煙的往事,尤其是40多年前那段混跡于乞丐堆中的不堪往事。
是的,跟“后輩”明太祖朱元璋一樣,作為南唐開國皇帝的李昪也曾經做過乞丐,在“賤民”行列中蹭蹬多年。那么問題來了,從乞丐堆里走出來的李昪,是如何成為一代開國皇帝的?
李昪的出身是個謎。按照李昪本人的說法,他是唐憲宗第十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小字彭奴,其父李榮是一介平民,在唐朝末年的戰亂中不知所終。但是,關于李昪出身李唐皇室的說辭屬于孤證,真實性大為可疑,畢竟在唐末五代冒充李唐皇室的“案例”屢見不鮮,出自沙陀族的后唐皇室便是“榜樣”。因此,李昪的真名實姓只有他自己清楚,但恐怕直到死都不會告訴世人真相。
唐憲宗畫像
李昪的真實出身雖然已不可考,但來自于底層家庭這一事實卻是無可置疑的,并且由于唐末五代無休止的戰亂,更是將他的人生推向可怖的深淵。根據舊、新《五代史》和《南唐書》等正史的記載,彭奴還是個娃娃時便失去雙親,在離開老家徐州后,獨自在濠州、泗州一帶流浪,成了一個靠要飯為生的小乞丐(注:在改名徐知誥之前,我們姑且使用他的小名“彭奴”來稱呼李昪)。
對彭奴來講,混跡丐幫的日子不堪回首。為了討一口飯吃,彭奴受盡了施舍者的白眼、奚落,被路人辱罵、毆打也是“家常便飯”,甚至在丐幫內部都會遭到欺凌、搶奪,嘗盡了人世間的辛酸苦辣。不過,這段黑暗的日子并沒有擊垮彭奴,反而讓他學會了隱忍、堅韌以及必要的猜疑和冷酷。這些性格,對于彭奴日后的奪權之路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
楊行密
就在彭奴于乞丐堆中苦苦掙扎之際,命運的大轉折悄然來臨。唐昭宗乾寧二年(895年),南吳開國之君、時任唐朝淮南節度使的楊行密進攻濠州,因為偶然的機會而發現彭奴。當時,年僅7歲的彭奴雖然混跡于乞丐堆中,但他不凡的相貌以及鶴立雞群的氣質卻讓閱人無數的楊行密大為驚嘆,進而心生憐愛。為此,楊行密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收養彭奴為義子。
在唐末五代,收養義子的風氣在各階層中都相當普遍,即使連皇帝都不能免俗,例如唐德宗李適便把心愛的孫子李謜(唐順宗李誦之子)收為養子。但讓楊行密沒想到的是,親兒們卻對彭奴表現出深深的厭惡,一致反對其父收養這個小叫花子。然而,楊行密實在太喜歡彭奴,既然自己無法收養,便命令彭奴拜大將徐溫為義父,并為他改名為徐知誥。
徐溫
在苦水中泡大的徐知誥很懂得生存之道,在成為徐溫的養子后,對義父孝順備至,即使后者再怎么無故辱罵、毆打也毫無怨言。正所謂“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漸漸地,性情粗暴的徐溫開始喜愛這個昔日的小叫花子,并親自擔負起教導的重任。更加幸運的是,養母李氏的心腸很好,對徐知誥疼愛、照顧有加,并幫助他在徐家站穩腳跟。
楊行密病死后(905年),長子楊渥、次子楊隆演相繼即位,因為性格懦弱無法控制局勢,導致徐溫逐漸掌控朝政,成為南吳實際上的“當家人”。為鞏固權勢,徐溫一方面在朝中排除異己,另一方面則加快培養子侄輩。在這些晚輩當中,能力最優秀者當屬徐知誥。徐知誥從升州防遏使做起,之后歷任升州副使知州事、升州刺史、潤州團練使等職務,逐漸成長為南吳的棟梁之才,聲望日隆。
徐知誥
徐溫雖然器重徐知誥,但考慮到后者畢竟跟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終究不敢完全相信他。因此,徐溫為防止徐知誥的勢力增長過快,便在暗中對其進行壓制,同時又大力栽培長子徐知訓,以便將來接班。對于徐溫的猜忌,徐知誥心中雖然頗有怨恨,但始終沒有公開嚴明,而是依舊在表面上對養父言聽計從、任勞任怨,對干兄弟們關照有加,就好像什么事都沒發生過一樣。
幸運的是,就在徐溫遷居升州以遙控朝政期間,留在京師廣陵輔政的徐知訓卻因為欺辱南吳國王楊隆演和同僚,被大將朱瑾誅殺,由此給了徐知誥一個絕佳的奪權良機。變亂發生后,近在咫尺的徐知誥迅速率軍平亂,在誅殺朱瑾、安定朝堂后,以淮南節度行軍副使、內外馬步都軍副使的身份輔政,從而成功地架空義父,成為南吳實際上的主宰,時在后梁貞明四年(918年)。
五代十國局勢(941年)
此后九年間,徐知誥跟義父間不斷地斗智斗勇,在表面上維持一團和氣的情況下,不斷地培植黨羽、擴充權位,而徐溫為了扳倒養子,也在加速培養次子徐知詢。可惜天不遂人愿,在徐知詢還沒能成長為獨當一面的人才時,徐溫便撒手人寰,時在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就在徐溫病死的當年,已經做了6年國王的楊溥(楊隆演之弟)自稱皇帝,而他正是南吳的亡國之君。
徐溫死后,徐知誥與徐知詢之間的矛盾正式公開化,前者在謀士徐玠的策劃下,成功地將義弟誘騙進京,并剝奪了他的全部軍權。由此,徐知誥成為南吳唯一的掌權者,并被楊溥拜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儼然“準皇帝”。此后十年間,徐知誥不斷地挖空南吳的根基,最終完成篡位建國的終極目標。當年的小乞丐一飛沖天,成了至高無上的皇帝,其人生經歷堪稱傳奇。
南唐永陵
李昪由于做過乞丐,深知民間的疾苦,所以在位七年間以保境安民為要務,并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南唐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一躍而成為南方諸國中實力最強者,而他由此也被史家譽為明君。后晉天福八年(943年)二月,李昪因病駕崩于升元殿,終年56歲,臨終前遺命由太子李璟即位。李昪死后,被葬于永陵,李璟為其上謚號為光文肅武孝高皇帝,廟號烈祖。
參考書目
1.【北宋】薛居正:《舊五代史》,中華書局2015年版。
2.【北宋】歐陽修:《新五代史》,中華書局2013年版。
3.【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中華書局2015年版。
4.【南宋】陸游:《南唐書》,南京出版社2010年版。
5.【清】吳任臣:《十國春秋》,中華書局198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