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歷代史書都把唐太宗吹捧為仁慈英明的“堯舜之君”,然而從他在玄武門之變后的表現(xiàn)來看,實在配不上如此高的評價。那么,李世民在殺死親哥李建成、親弟李元吉后,究竟又做過哪些下作不堪、為人不齒之事呢?
殺戮諸侄。對于皇位爭奪的獲勝者來講,但凡有點原則、道德的話,絕不會在消滅對手后,還要還要誅滅他的家族。退一萬步說,就算不能保全其整個家族,但至少要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斷嗣絕種,以此方能宣示自己的仁慈寬厚,讓天下臣民信服。“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絕人之祀”,講得就是這個道理。
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親哥親弟
因為爭奪權(quán)力,李世民殺死親兄弟本來可以理解,因為如果李建成能率先發(fā)難的話,那么死于屠刀下的必定會是前者。然而令后世詬病的是,李世民在奪權(quán)成功后,在面前有多重選擇來處置李建成、李元吉的兒子時,他選擇的不是將他們流放、圈禁,而是最簡單、直接、殘暴的方式-處決。
就這樣,李建成的五個兒子、李元吉的五個兒子,因為雙方父親失敗的關(guān)系,全部淪為至親的刀下之鬼。這種行為,連以殘忍好殺聞名的明成祖都不忍干、不敢干,李世民的殘忍冷血實在是千古罕見。
李建成、李元吉失敗后,他們的兒子也全被殺
建成死時年三十八。長子太原王承宗早卒。次子安陸王承道、河?xùn)|王承德、武安王承訓(xùn)、汝南王承明、鉅鹿王承義并坐誅...元吉死時年二十四。有五子:梁郡王承業(yè)、漁陽王承鸞、普安王承獎、江夏王承裕、義陽王承度,并坐誅。尋詔絕建成、元吉屬籍。見《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四》。
逼父退位。李世民發(fā)動兵變的真實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鏟除李建成、李元吉,而在于最高的皇位。所以等到他殺掉親兄弟后,做得第一件事,便是派大將尉遲恭率軍入宮,逼迫唐高祖同意立其為太子。史書中對尉遲恭逼宮有過非常生動、詳細(xì)的記述,讀來令人震驚:
唐高祖被李世民脅迫,無奈封后者為太子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遲敬德入宿衛(wèi),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驚,問曰:“今日亂者誰邪?卿來此何為?”...蕭瑀、陳叔達(dá)曰:“建成、元吉本不預(yù)義謀,又無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為奸謀。今秦王已討而誅之,秦王功蓋宇宙,率土歸心,陛下若處以元良,委之國務(wù),無復(fù)事矣。”上曰:“善!此吾之夙心也。”見《資治通鑒·卷一百九十一·唐紀(jì)七》。
從我特意加粗的部分可以看出,李世民派尉遲恭率軍入宮,名義上是宿衛(wèi),但實際上卻是在赤裸裸的逼宮。尉遲恭膽敢在皇帝面前“擐甲持矛,直至上所”,明顯是受主子的授意,并給皇帝發(fā)出非常明顯的信號:若知趣,趕緊立李世民為儲君,保你性命無虞;如拒絕,便會要你性命、血濺皇宮,一如建成、元吉下場!
唐太宗終其一生也洗不掉身上的“污點”
面對著驕橫武夫明晃晃的刀戈,唐高祖已經(jīng)沒有其他選擇,為了保全身家性命,只能選擇提前“退休”。親兒狠毒如斯,真不知道高祖作何感想?但不管如何,通過這場變故,親密的父子情算是蕩然無存了,就算是李世民登基后對老父百般逢迎,恐怕也難以消除后者心中的芥蒂。
霸占弟媳。李元吉死后,王妃楊氏(史稱齊王妃或巢王妃,并非隋煬帝之女)并沒有受到牽連,而是被恩準(zhǔn)以“未亡人”的身份撫養(yǎng)亡夫的幾個幼女。楊氏由于跟長孫皇后私交甚好,所以后者為了幫助楊氏排遣憂悶,時不時會召其入宮談心。由于楊妃頗有姿色,結(jié)果一來二去地讓李世民動了色心,不顧大臣的反對,竟然將弟媳納入宮中。
齊王妃不僅為唐太宗生兒子,還差點成為皇后
楊妃入宮后為李世民誕下一子,即后來的曹王李明。楊妃雖然沒有正式的名分,但在宮中非常受寵,以至于長孫皇后去世后,唐太宗竟想立她為皇后,只是因魏征的犯顏強(qiáng)諫才作罷(“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寵之,欲立為后,魏徵諫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見《新唐書·卷八十·列傳第五》)。
退一萬步講,就算李世民弒兄、殺弟、屠侄、逼父是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屬于迫不得已,可霸占弟媳楊氏又怎樣解釋?難道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兄弟妻不可欺”,李世民做出霸占弟媳的不倫之事,豈不是離明君的光明形象差之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