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作為國內歷史最悠久、知名度最高的大學,北京大學在建校百余年的歷程中,先后迎來過32位“掌門”,雖然他們的成就各不相同,但校長的身份還是給他們帶來莫大的榮耀。然而,并非每一位校長都能得以善終,其中結局最慘者,莫過于第二任校長許景澄,最后落得被砍頭的下場。那么,許景澄究竟犯了何罪,以至于受此極刑?一切,還要從義和團圍攻外國使館區說起。
1900年初,受奸佞毓賢、載漪、載勛、剛毅等人鼓惑,因西方各國阻撓無法完成廢黜光緒帝、獨攬朝政目標的慈禧太后,打算利用義和團來實現對抗列強的目的。為此,慈禧太后在1900年6月17日頒布詔書,宣布向美、英、法、德、俄、日等11國宣戰,與此同時,還命令清軍聯合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外國使館區),放任拳民殺戮洋人和教徒。
清軍和義和團圍攻使館區漫畫
對列強宣戰及圍攻東交民巷的命令下發后,除載漪、剛毅等狂熱分子積極支持外,大多數朝臣內心并不認同,深知這樣做會帶來災難性后果,但出于保命的考慮大都緘口不語,唯有兵部尚書徐用儀、戶部尚書立山、吏部侍郎許景澄、內閣學士聯元、太常寺卿袁昶等5位大臣表示反對。其中,又以許景澄的態度最為堅決,言辭最為激切。
許景澄是老資格的外交官,長期在總理衙門辦事,后在“洋務派”首領文祥的推薦下,先后擔任清朝駐法、德、意、荷、奧、比、俄等國公使。長期從事外交工作的經歷,讓許景澄對西方列強的國情有著深刻的了解,并強烈地意識到,中國要想擺脫落后挨打的面貌,必須要學會如何與各國友好相處,而非盲目的排外。
許景澄半身像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許景澄奉調回國,歷任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兼禮部侍郎、吏部左侍郎、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兼管學大臣等職務。京師大學堂即今日的北京大學,首任校長(管學大臣)雖然是孫家鼐,但真正擔負起建設、管理職責的卻是許景澄。在主持校務期間,許景澄殫精竭慮,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各種困難,終于把學校辦得初具規模,堪稱北大的功勛校長。
在許景澄的仕宦生涯中,得到慈禧太后的大力提拔,但他并沒有就此一味地逢迎、愚忠于太后,而是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在內政外交方面多有建言,生怕這個老太婆把國家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正因如此,當宣戰詔書和攻打東交民巷的命令頒布后,許景澄出于國家安危的考慮,與袁昶一起上書反對,敦請慈禧太后收回成命。
慈禧太后
在奏折中,許景澄、袁昶強烈反對依靠義和團反洋,認為拳民不過是一幫思想狹隘、只懂得破壞的烏合之眾,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更何況,拳民所謂的“刀槍不入”的神技,不過是騙人的鬼把戲而已。與此同時,許景澄、袁昶還以“春秋之義,不殺行人”為由,要求朝廷停止圍攻使館區,保障洋人和教徒的安全。
如果慈禧太后能夠聽從許景澄、袁昶的建議,對狂熱行動采取“急剎車”的話,則中國極有可能避免一場大浩劫。可惜歷史不能假設,此時已被虛幻的勝利沖昏頭腦的慈禧太后,在看完許、袁兩人的奏折后不禁勃然大怒,悍然下令捕殺許景澄、袁昶。與此同時,徐用儀、立山、聯元也因反對向列強宣戰被斬首。
“東南互保”及慈禧太后西逃圖
此時,以兩廣總督李鴻章為首的南方各省督撫均反對向列強宣戰,拒不執行朝廷命令,并聯合起來跟列強達成和平相處的協議(史稱“東南互保”),許景澄若能逃到南方,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然而,許景澄并沒有逃跑,而是坦然接受判決,并異常冷靜地向家人交代各種后事。
隨后,許景澄又趕往俄國銀行,將存在該行的40萬兩白銀折子取出,然后如數上交給國庫。原來,這筆錢本是京師大學堂的辦學經費,許景澄擔心自己死后俄國人會賴賬(俄國人一向如此),所以才將其取出。許景澄對北京大學始終傾注滿腔心血,由此可見一斑。
京師大學堂師生合影
同年7月28日,許景澄、袁昶、徐用儀、立山、聯元因“勾結洋人,莠言亂政,語多離間”等罪名,被押赴菜市口斬首,史稱“庚子被禍五大臣”。按照慣例,死刑犯在臨死前需要向劊子手行賄,以免受刑時遭受折磨,但許景澄拒絕這樣做。正因如此,劊子手在行刑時,故意將刀砍在許景澄的脊椎上,導致他的頸椎雖然斷裂,但氣管猶存,在痛苦掙扎許久后,才慢慢地閉上眼睛。
許景澄在臨死前不僅受盡痛苦,而且還被圍觀的市民罵作是“漢奸”、“賣國賊”,然而僅過了半年時間,情況便發生戲劇性的轉變。原來,慈禧太后的愚蠢舉動招致八國聯軍侵華事件,導致清朝一敗涂地,并簽署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簽訂后,慈禧太后“大變臉”,不僅下令嚴懲主戰派、剿滅義和團,而且還為“庚子被禍五大臣”平反昭雪,并為他們舉行隆重的葬禮。
菜市口圍觀行刑的百姓
據史料記載,當許景澄的靈柩被官兵護送南下時,沿途各地均出現萬眾瞻仰的動人局面。等靈柩進入江蘇各地及上海時,“江督以下官吏,及士大夫識與不識,皆往助執紼。祭奠成市,哀挽盈途,所謂萬代瞻仰,在此一舉者”,可謂備極榮哀(見《許文肅公年譜》)。此情此景,再聯想到許景澄受刑時,狂熱的群眾圍觀叫好的場面,不能不讓人心生無限悲涼。
史料來源:《清史稿》、《許文肅公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