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戊戌變法失敗后,慈禧太后意圖廢黜光緒帝,改立親外甥溥儁(莊郡王載漪的次子)為新皇帝,并計劃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元旦舉行“內禪”大典。然而,就在大典即將舉行的前一刻,各國公使通過大學士榮祿、慶親王奕劻向清廷表示反對廢黜光緒帝的意向,令慈禧太后不得不中止既定計劃。
晚年的慈禧太后
廢立皇帝的計劃因列強反對而被迫流產,這足以讓慈禧太后蒙羞,恰在此時,一封密報又送到她的案前,內容是各國準備敦促太后歸政、讓光緒帝親政,無形中更是激怒了視最高權力為禁臠的慈禧太后。在這種情況下,端親王載漪、莊親王載勛、大學士剛毅等滿清權貴極力建議慈禧太后招撫義和團,并利用他們來“扶清滅洋”,永遠杜絕列強干預清朝內政的隱患。
如果慈禧太后足夠冷靜理智的話,她理應看出義和團不過是一幫烏合之眾,期望借助他們來趕走洋人,無異于癡人說夢。然而,憤怒、恐懼的情緒使慈禧太后陷入歇斯底里,并驅使她在1900年6月21日做出一個瘋狂的舉動:向英、美、法、德、俄、奧、日、意、西、荷、比11國同時宣戰!宣戰詔書發布后,慈禧太后下令清軍董福祥部和義和團聯合進攻東交民巷使館區,“庚子拳亂”至此爆發。
晚年的李鴻章
早在宣戰詔書頒布前,包括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山東巡撫袁世凱在內,東南各省的督撫便已探明朝廷的意圖,而為了避免南方被戰火摧毀,他們決定聯合謀劃“自保”事宜。為防止南方各省局勢陷入動蕩,郵政大臣盛宣懷接受李鴻章的授意,下令各地電信局扣押宣戰詔書,除各地督撫外,不得再向任何官員發放。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李鴻章接到電報后,便即刻回復慈禧太后,聲稱宣戰書乃是朝廷在義和團脅持下發布的“矯詔亂命”,根本不合法,因此兩廣拒絕奉詔(“此亂命也,粵不奉詔!”見《庚子國變記》)。不僅如此,李鴻章還向朝廷痛陳“若不量力而輕于一試,恐數千年文物之邦,從此已矣!”(引文同上),憂國之心溢于言表。
晚年的張之洞
張之洞雖然跟李鴻章長期政見不和,但在大是大非問題上卻能拋棄前嫌,第一個站出來支持他的決定,并向南方各省督撫提出兩點建議:一,盡快派人跟列強簽訂和平協定,共同保障東南各省的局勢穩定;二,加緊擬定應急方案,準備一旦北京淪陷、帝后遭遇不幸,將共同推舉李鴻章出任中國總統,以主持戰后大局,盡快恢復和平局面。
張之洞的建議得到其他督撫的積極響應,除兩廣、湖廣、兩江外,閩浙總督許應骙、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山東巡撫袁世凱、廣東巡撫德壽等人也紛紛加入其中,史稱“東南互保”。此外,陜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雖然沒有加入互保行動,但卻采取支持態度。
東南互保形勢圖
同年6月26日,上海道余聯沅作為南方各省督撫的總代表,跟歐美各國駐滬領事簽訂和平協定,即《保護東南章程九款》。按照這項協定,上海租界由各國共同保護,南方各省則由當地督撫保護,并嚴禁義和團的活動。與此同時,協約還規定“無論北方情形如何,請列國勿進兵長江流域與各省內陸;各國人民生命財產,凡在轄區之內者,決依條約保護。”(見《愚齋存稿》)。
互保條約公布后,主戰派紛紛予以指責,聲稱李鴻章、張之洞等人拒不遵從宣戰詔令,并且還跟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協約,此等行為跟漢奸無異。但從事實來看,強硬派的指責純屬混淆黑白,而南方各省正是拜互保條約所賜,才得以避免戰火摧殘,為中國保住最重要的經濟命脈,其積極意義如何強調都不為過。由此來看,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非但不是漢奸,而且還是貨真價實的國家功臣。
李鴻章赴京跟列強舉行和談
互保條約簽訂1個多月后,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挾持光緒帝逃至西安避難,途中頒布懿旨命各省剿滅義和團。與此同時,慈禧太后電召李鴻章離粵進京,與奕劻一起跟列強進行議和,并于次年初簽訂《辛丑條約》。由于中外之間停止戰爭,“東南互保”完成其應有的使命,至此自行終結。
參考書目:《清史稿》、《東南互保與晚清政局》、《庚子國變記》、《李鴻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