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洪義
今天在網上看到很多考試機構強調識別創新人才要考查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文章,認為邏輯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礎”,“邏輯是遵循合理思維的規律” 。我對此有些異議,認為考察年青學子不必過分強調邏輯思維,對其吹毛求疵。回憶我自己的成長經歷,沒有聽過邏輯學這門課,這方面的能力是在數學推導物理公式自然得到的,并不需要專門去學。
相反,如果給年輕人開一門邏輯課,反而會遏制其直覺和想像力。就以莊子和惠子關于魚之樂的辯論為例,莊子認為那天陽光和煦,濠梁處的魚出游從容,是快樂的;那是他的直覺。而惠子對莊子反唇相譏:“你不是魚,你怎么知道魚的快樂 ”。惠子用的是邏輯思維。可見他倆的爭辨無非是直覺和邏輯的較量。可惜以往文獻中關于“魚之樂”的討論,誰有理,都沒有說到這個點子上。又如歐陽修寫的“醉翁亭記”中說,“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也是直覺。講邏輯的人難免要詰問:“太守啊,你非禽非鳥,你怎么知道它們為什么樂?”如果這樣發問歐陽修,那一定會很滑稽。
古代成語中如“兔死狐悲,狐假虎威”也是不符邏輯的,因為人不是狐貍,怎么知道它的心思呢!所以 ,創新主要來自于直覺,而邏輯輔之。把年輕人打造為言必邏輯者,無異于買一個計算機,死板多于靈活。以發現自旋者為例,他們就是靠直覺,而洛侖茲仰仗數理邏輯則是自陷禁錮 。
再以我自己發明的有序算符內的積分方法為例,若拘泥于已有的數理邏輯是想不出來的,這就是為什么全球那么多學狄拉克符號法的人都沒有能繼續發展量子力學算符積分學的原因吧。文章最后我強調,直覺是不經思維加工的東西,所以在這個階段 ,邏輯用不上。好比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烙印上邏輯,而莫扎特的音樂作品就是直覺的產物,故而愛因斯坦更喜歡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