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防危險因素,早控早受益
通過各種預防措施和手段,防止或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從而達到提高體質、保持健康的目的。
篩查危險因素,回歸健康生活方式
篩查對象是有痛風家族史的直系親屬,體力活動少、嗜酒、營養過剩和肥胖者,以及體檢發現尿酸偏高的高尿酸血癥患者。
痛風的發生除與遺傳、年齡、性別等有關外,還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如飲食習慣、營養狀況、工作及生活條件、體力活動、職業等。前者屬于不能改變的因素,后者則可以通過個人努力加以調整,即通過改變不良環境因素,減少痛風發生概率。
定期體檢,防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
早期發現痛風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檢測血尿酸濃度,這對早期發現及早期防治痛風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應對以下人員建議進行血尿酸的常規檢測:
(1) 60歲以上的老年人,無論男女及是否肥胖。
(2)肥胖的中年男性及絕經后的女性。
(3)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病患者。
(4) 糖尿病患者。
(5)原因未明的關節炎,尤其是中老年患者,以單關節炎發作為特征。
(6)腎結石,尤其是多發性腎結石及雙側腎結石患者。
(7)有痛風家族史者。
(8)長期嗜肉類,有飲酒習慣的中老年人。
凡屬于以上任何一-種情況,均應主動去醫院做有關痛風的實驗室檢查,以便及早發現高尿酸血癥與痛風,不要等到出現典型臨床癥狀(如皮下痛風結石)后才去醫院。如果首次檢查血尿酸正常,也不能輕易排除痛風及高尿酸血癥的可能性,以后應定期檢查,至少應每年健康體檢一次。
得了痛風,早診早治
已經發生痛風的患者做到早診斷,及時進行全面、系統的治療,以防止病情加重及發生并發癥。
早期診治,預防并發癥
積極防止高尿酸血癥所導致的并發癥,同時治療伴發的血脂異常、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等。已有血尿酸升高的人,應該積極控制血尿酸,預防痛風發作。
及時用藥,防止痛風石
對于關節紅腫、疼痛較重的患者,應使用藥物治療,如秋水仙堿或非甾體類抗炎藥物,防止病情加重。待主癥控制后,再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繼續堅持采取飲食干預,多飲水,可有效預防痛風性腎結石和皮下痛風石的形成。
01
小知識
一、區別痛風和假性痛風
發病人群:痛風多見于中年男性,女性僅占5%,且主要是絕經后女性;假性痛風則多見于30歲以后,年齡越大患病率越高,沒有明確的男女之分。
發病部位:痛風的發病部位通常由第一跖趾關節開始;假性痛風的發病部位則可以從膝關節、踝關節、掌關節、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開始;痛風很少侵犯肩、膝、腰椎等關節,而以遠端小關節常見。
診斷方法:痛風的診斷比較簡單,通過血尿酸檢查數值的高低就能確診;假性痛風則要通過影像檢查,或從關節抽吸積液顯微鏡下檢查后才能確診。
X光片也有助于診斷,因為焦磷酸鈣晶體會阻斷X射線而在X光片上顯出白色沉淀物輪廓,常見的表現為半月板鈣化,而痛風為尿酸鹽晶體則無此特征。
二、科學預防,及早關閉痛風之門
1. 避免誘因:如避免過度勞累、受涼、精神緊張等。
2.慎用影響尿酸排泄的藥物。如阿司匹林合并利尿劑治療,特別是在血清白蛋白偏低的情況下,會令腎功能和尿酸排泄出現明顯下降。如因病情需要,這些藥物不能停用時,一定要合理使用,可配合其他藥物促進尿酸排泄,如配合丙磺舒或配合中藥等以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
3.避免過度出汗、腹瀉等造成脫水、血液濃縮而誘發痛風。
4.積極控制血尿酸,避免因高尿酸血癥導致腎病、腎結石、痛風石等并發癥。睡前或夜間必須喝水,以保證夜間尿酸排泄,防治尿液濃縮形成痛風性腎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