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涼鞋
“世上沒有完美的婚姻,只有讓人舒服的關系”,司馬先生如是說。婚姻是什么?婚姻是因何而為,因何而生,世間的每一種婚姻都是相似的,又是完全不同的,婚姻的本質或許在撲朔迷離的過程中去感悟,去取舍。
婚姻因人而異,卻大都類同。從千年至今,婚姻成為人類通過完整過程的必然洗禮,或是繁衍生存的一種手段,是異性合法相處的方式。但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繁衍不再是人類主要的生活方式,悅己與育人本就是相悖的兩種生活,大多數人卻逃不開這個命題,直到今天,這兩者在逐漸融合。婚姻成為悅己悅人的一種方式,但這種悅己的代價又是殘酷的。
婚姻的本質是讓性合法化,或者在如今性自由的時代讓性符合程序。人是肉體凡胎,總是布滿七情六欲的枷鎖,這些枷鎖在一出生就跟隨終生。大多數年輕人的婚姻都為沖動婚姻,在性與情的驅動下取得一個合法合理的手續(xù),從而忽略了婚姻帶給人的巨大隱形負擔,這種負擔在失去了激情與性的加持下,迅速惡化,成為大多數的枷鎖,這就是不成熟的婚姻基礎。古人婚姻為何大多穩(wěn)固,實則因為封建禮教的禁錮,并講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極少有“私定終生”之念,“私定終生”相比“媒妁、父母”之方式,穩(wěn)固期極短,在私定終生之后,媒妁、父母之命都是后補手續(xù)。
故而,人說婚姻是性的合法化,其實在當下社會,婚姻是性的保護傘已經是一紙空文,在性自由甚至泛濫的當下,婚姻一紙之文的儀式感變的岌岌可危,無人專注于計較是否有一紙約束,而在于短暫取樂,這就給婚姻埋下了危亡的伏筆。當眾人早已在一紙之外體驗過“洞房”之欲,而婚后則無可期待,婚姻便成了到了該進入的一道手續(xù)而已,這亦是當代婚姻的可悲與現(xiàn)狀。
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將婚姻視為生命的全部,但回頭發(fā)現(xiàn)遍體鱗傷。婚姻無法試驗,婚姻無法模仿,婚姻是兩個陌生人休戚與共數十載的分分秒秒。人的一生日子最長的伴侶除了父母就是婚姻賦予的另一半,到底多么相配的兩人才能攜手共眠幾十年,可見極少有人做到,那些銀婚金婚的人相伴幾十年,最重要的是欲望相減,退卻期望,如陽說做一普通人即可,而婚姻是學會把對方當成普通人,而非理想中人,當成理想中人的最大痛苦則是欲求不滿,常表達瑣碎,常與常人比較,如此則婚姻不久立。將對方當成普通人前提是將自己當成普通人,兩個無欲無求的凡人,互相看著沒氣才能實現(xiàn)數十年的相安無事,否則,婚姻短亦。
將婚姻視為生命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是婚姻持久的必然。全力身心投入的婚姻必然發(fā)現(xiàn)瑕疵無數,進而尋求更大的期待,最終發(fā)現(xiàn)尋尋覓覓幾冬輪回,又回到尋覓的起點。婚姻是度化,也是馴化,但不是服從,婚姻是點綴,是休憩的場所,但不是生命持之以恒聲嘶力竭的馴鹿場,婚姻是試驗田,是耐心長跑的見證者,婚姻是平凡路上的伴手禮。因人而異,婚姻最大的風浪不是外界性的誘惑,而是三觀的融合,融合的過程是困難與絕望的,故而是否在婚姻的選擇中尋找契合的靈魂,但在沖動婚姻下,大部分人是需要融合而非一開始的契合。
當然,婚姻有國界的區(qū)分。因國度文化與經濟的差異,婚姻的概念與存在有巨大的差異。對于國人來講,大部分婚姻依舊是受傳統(tǒng)思想的干擾,方式也依舊維持,此受經濟、城市、地域、家族等因素限制影響,只有少部分人洞察了婚姻的本質,并能給予清醒可觀的選擇性人生。大多數人陷入結婚生子的怪圈,然后終其一生不可自拔,這是社會環(huán)境所賦予的,亦或是文化基因所決定的,直到終點時刻,大多數人亦或是沒有想明白婚姻為何物,生活為何物。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講,婚姻是自己選擇的唯一性并且排他性的生活方式,并且這種生活方式將會伴隨著一生。很多人走出來一段婚姻主宰的生活,又馬上進入另一端婚姻主宰的過程,不斷重復著他認為這是悲劇的生活,但自己視為悲劇,又為何重復進入,他本人也沒有想清楚,這或許是一種所謂的婚姻安全感給予的虛無縹緲的身份認證。這種身份認證將會伴隨著大多數痛苦油然而生。婚姻其實就是在取舍間生存,大多數人被婚姻所綁架,而非享受婚姻所帶來的幸福感或者那種虛無的安全感。婚姻應該成為生活方式,人可以駕馭婚姻,尊重婚姻,經營婚姻,但不能成為婚姻的奴隸。
無數中年男女深夜在問,婚姻的本質是什么,終其一生追求的婚姻內的虛無,那些婚姻固有的有形物品如房、車、經濟或是增添家庭成員等,而那婚姻應該所持有的精神、家、愛、歡樂卻成了稀有品,如此則窮盡一生而圖之為何物,可盡悲哀至極乎。婚姻應是成長的第二梯隊,推動人的不斷上揚,推動精神的不斷富足,推動下一代的良好健康塑造,推動人之來世的歡樂之體驗,嘗盡人間幸福之感,若無此,則婚姻無味,可盡棄之。
婚姻為枝,我為樹。思考是婚姻的平凡之旅,降低欲望與訴求,尋一異子,亦能成就安然之生活,何求婚姻之鎖乎。做一個普通人,做一個凡人,才能領略人間煙火之樂趣,才能食得酸甜苦辣之生活,才是婚姻之道,活著之道,授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