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任務不是要尋找現實的或隱秘或顯白的目的,而是經由實踐介入現實本身。概念既是思維的推理法,又是思維和被思維物之間的城墻。哲學無法繞開這堵城墻,而在多大程度上強調“設定”的思想,強調通過精神而生產的思想,他同時就在多大程度上消極地敬畏著被規定之物,把握被規定之物無非意味著聽命于其本身的概念。
?КАРЛ МАРКС? ЗАПФРОНТРОСТА本文僅在微信公眾號“法郎吉廣場”和“成都東軟學院青馬繁星”發表,其他平臺看到的都是未經允許搬運的!“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但重點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的第十一條中如是說。《提綱》的觀點構成了馬克思新世界觀之哲學基礎,它猛烈地批判了以費爾巴哈為首的舊哲學,揭示了舊哲學的虛偽性,并提出了構建“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因為只有實踐能夠連通意識和外界,只有實踐能觸動現實。
從黑格爾到費爾巴哈再到馬克思在哲學史上的脈絡
近代哲學的發展,自康德確立了意識的內在性(意識本身只能確認意識內部的東西)以來,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意識只能確認意識內部的東西,那么人們憑什么說意識之外還有其他東西呢?康德的物自體無法被主體的先驗統覺直接觀察,只能觀察被主體中介整合而涌現出的現象。
康德對此的回答是:先區分意識和物自體,再在意識內部區分出自我意識和認識對象,所有人的意識內都有先天認識形式,自我意識統攝先天認識形式,使得認識對象成為可能。最后,康德得出結論:人的認識能力只能認識對象,不能認識物自體。絕對精神經由能動的精神(主體)的中介得以把握自身
黑格爾對此的回答是:把世間萬物看作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背后則是絕對精神的推動。在絕對精神的發展中產生了人類的精神,人類的精神作為絕對精神的產物反過來認識絕對精神,從而達到絕對精神對自身的認識。人類精神是絕對精神在意識中的表象,人類精神通過思辨活動達到主客同一,并在絕對知識階段以概念的方式把握絕對精神。這樣的認識在形式上具有階段性,能夠達到有歷史性的認識。費爾巴哈對此的回答是:通過直觀的對象性來試圖連接意識和外物,認為人是以他人為對象,來體現自己的本質的。人有著一種不變的自然本性,這一本性是人的肉體和意識里的知、情、意,人靠“高級哲學直觀”就可以認識自然界了。所謂的“高級哲學直觀”,就是知性用以直觀自然界的感性直觀,這樣的直觀是感性、具體的直觀活動,不是黑格爾那樣的抽象思辨活動。以上三種對意識內在性問題的回應,分別代表主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針對這三種資產階級思潮,馬克思揭示了它們的虛偽性,也通過引入實踐,為意識內在性問題提供了實質性的解答。對于康德的先天哲學,馬克思認為,他的哲學是一種理論哲學,根本就不考慮怎么把他提出來的這些美妙理論落地。因為康德提出的“物自體”是人類理性無法觸知的,這意味著人類對于改變外界是無能為力的。康德眼中的實踐不過是一種道德實踐,盡管他聲稱這種實踐是發生在物自體的領域,但由于物自體也是一種理性構建出來的概念,所以歸根結底還是唯心主義,光在思維內部打轉,無法作用到外界。把人類的所有活動全部放在意識內部,雖然表面上是在宣揚人的思維主體性,但是對于外界卻不聞不問,也不尋思改變它,這便是康德哲學的虛偽性。對于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馬克思認為,思辨哲學可以在意識內部揚棄事物,但是這樣的揚棄也僅限于意識內,與康德哲學一樣,無法改變外界。但是盡管黑格爾是以發展的眼光,辯證地看待事物的,但是他的辯證法也有問題:黑格爾的辯證法遵循著這樣一條主線:絕對精神不斷發展,分化出了人類的精神,人類的精神通過思辨活動倒過來認識絕對精神。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的辯證法是一元式辯證法,人類精神的思辨活動的背后仍然是絕對精神在作為幕后推手,人類的思辨活動不過是在認識絕對精神的辨證發展。這樣一來,真正的主體是絕對精神,取得發展的也是絕對精神。人類精神只是絕對精神進行自我認識的手段,人類在黑格爾體系下是沒有完全的主體性的,只有認識的主體性。只有認識主體性的人在現實面前也只能亦步亦趨,只能單向度地解釋外界,即便是想要否定外界,也只能在意識內部進行否定,無法在實質上改變外界一分一毫,因為在黑格爾那里,絕對精神的發展是主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對于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馬克思認為,這樣的唯物主義是“半截子唯物主義”,在自然觀上唯物,在歷史觀上唯心,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不徹底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向唯心主義的妥協。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者眼中,物質是一種實體,人類社會和自然是無關的。費爾巴哈之所以是“半截子的唯物主義”,正是因為實體是一種人腦中產生的概念,相應地,物質實體就是人腦中物質的概念,可見費爾巴哈把物質和物質的概念這兩個東西混淆了。在這種混淆的誤導下,導致了費爾巴哈在自然觀上唯物,歷史觀上唯心,把不變的自然規律強行套在處于不斷變革之中的人類社會上,把人的本質看作是跟自然規律一樣固定不變,既抹殺了人類社會的歷史性,也抹殺了具體的人的現實性。從主體維度,費爾巴哈只談抽象的人,不談現實的人;從客觀的維度,只談當下的社會,不談處于發展過程中的不斷變革的社會,這便是費爾巴哈哲學的虛偽之處。馬克思在揭示并批判了之前三種思潮的虛偽性之后,通過引入實踐來解決意識內在性的問題。馬克思認為,他的唯物主義是一種“實踐的唯物主義”,主體和作為外物的對象在實踐的連接下互相促進,辯證發展。由于實踐的引入,主體不再是一成不變的固定本質,或者是主體之外的事物發展的手段,人的主體性在馬克思這里通過實踐被真正構建起來了!
主體可以通過實踐變革外部世界,而外部世界隨著人類實踐能力的加強,也不斷得到發展,反過來促進人的進一步發展,構建了主體和外界共同發展的二元式辯證法。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之所以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就是因為馬克思把實踐理解為現實的感性活動,也就是能動地改造世界,人類的實踐總是具有主體的維度。實踐是要改變外界的,是人的實踐生產出了外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并且隨著人類的大腦對以前實踐的總結,在正確認識的指導下,人類改造外界的實踐能力會越來越強,對外界的改造幅度會越來越大,使得人類的實踐出現明顯的歷史性,令人類社會的本質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變化在社會層面上便體現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發生,如果沒有主體的維度,就無法實現。自然和人類社會不同,自然的發展雖然也是有階段性的,遵循著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但是自然的發展只具備歷史,不具備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性,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有歷史也有歷史性,因為一方面,人類實踐的對象是自然,自然的發展具有歷史以及遵循的規律,人類作為自然的產物,也有歷史和規律可循;另一方面,由于人類實踐的主體維度,人類會根據自身的意志利用發現的規律來改造自然,把改造了的自然納入人類社會之中。可見,人類社會的本質是隨著人類的實踐能力的改變而改變的,自然的本質不會改變,因為自然規律是不變的,而且自然沒有主體維度,無法改變自己的本質。馬克思在第一國際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
正如馬克思在《提綱》的第十一條中所說:“以往的哲學家只是解釋世界,但重點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的哲學革命,革的就是那些空談理論,對現實不管不顧的資產階級理論家。那些資產階級理論家們,乍一看他們的作品歪歪斜斜每一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大字,但馬克思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虛偽!任何單純的哲學理論都是滯后于現實的,舊哲學片面強調理論,輕視現實的問題更是加劇了哲學和現實的脫節。在這個意義上,舊哲學即便以介入現實的姿態試圖改變什么,也是永遠來不及的。理論的提出也是源于現實的,但是要想實踐一個理論,這個理論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光憑理論本身是改變不了世界的,在理論指導的實踐了才能。馬哲則一直以改變現實為主線,從《博士論文》要求哲學現實化,到《提綱》提出哲學要改變世界,無不要求把理論落地,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馬克思的哲學革命,以實踐作為溝通意識與外界的橋梁,一切從實踐出發,顛覆了從柏拉圖以來哲學由抽象的理論出發的傳統,恢復了人的主體性,強調實踐對生活的原初意義,令外部世界不再與人的意識對立,克服了意識內在性帶來的問題。實踐的引入,使得哲學改變外界成為可能,并為之后的階級斗爭論的提出提供了理論依據,使得馬克思主義能夠和勞動人民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為勞動人民反抗剝削壓迫的斗爭提供了指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