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人世間值得——普通人如何擁有一個幸福的人生?(四)

前情提要: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提出了PERMA幸福理論,他提出幸福的五要素分別是:

P=Positive Emotions,積極情緒

E=Engagement,投入

R=Relationships,人際關系

M=Meaning,意義

A=Achievements,成就

前幾回分別講了積極情緒、投入和人際關系的一部分,今兒接著說人際關系。

我感覺這個話題我是寫不完了。。。。。。

像魚 音樂: 王貳浪 - 像魚
咱們上回書說到:“大量的公眾調查表明,決定孤獨感的并非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美國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他的著作《單身社會》里面寫道。

有些人看起來朋友很多,可真正的朋友卻是沒有幾個,正如美國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上面所說,其實真正決定我們孤獨感的并非人際交往的數量,而是質量。朋友不在多,關鍵在于是否真的懂你,是否真心對待你,是否能夠互相體諒,是否可以換位思考互相幫助。任何的關系里面都有一桿天平,當總是一方付出、另一方索取的時候,就會失去平衡,這個關系也不會長久。每一段關系又好似一個銀行賬戶,如果你一直不往里面存錢,反而一味地花錢,那么花完了老本以后,最后將一無所有。

所有的關系,都禁不起消耗。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訴求,能夠讓一段關系長久的,就是在這段關系里你既滿足了自己的需要,同時你也能夠看到對方的需要,并也讓對方的需求得到了滿足。一段糟糕的關系,通常都是只考慮自己,以自己為中心,從來不為對方考慮,不會站在對方的需要上考慮問題,或者總是期待對方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問題。我們其實可以透過關系看到自己,如果你正經歷著關系帶來的傷害與痛苦,不妨回過頭去看看,在這段關系里你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你們各自的需求是什么?為什么會跟他/她在一起?后來為什么又破裂了?你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真實的需要和本來的樣子。別人的到來,都是幫助自己來成長的。

如張德芬所說:“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在《人世間》這部劇里面,最讓人討厭的人之一可能就是吳倩了,吳倩是周秉坤的好朋友肖國慶的老婆,為了幫助肖國慶,周秉坤把自己的老房子借給他們住,沒有要一分錢,一住就是好幾年,后來秉坤因買房被騙,需要搬回老屋子,告訴肖國慶需要搬走時,吳倩卻無理取鬧起來,當著周秉坤的面罵孩子、與肖國慶吵架,不想搬走,絲毫沒有考慮周秉坤當時的難處,更是沒有半點感激之情。本來周秉坤已經主動幫忙給吳倩安排了工作,后來肖國慶失業了,吳倩又去找秉坤要求給肖國慶安排工作,如果不給安排,那就是“周秉坤把他們往絕路上逼”。你看,好人往往會受委屈,你幫了別人,人家非但不感謝你,還嫌你幫的不夠。
                
 
生活中的你也會遇到類似的情況嗎?幫了別人的忙,卻沒有得到一句應有的謝謝,可能還嫌你幫得不夠好。如果你是這樣的“老好人”,那么可能需要注意了,你可能缺乏一種“表達力”

我的一個朋友小蘭就是這樣的,平時生活中非常熱心,樂于助人,朋友有什么困難總是主動提供幫助,可是,每次她幫了別人之后,對方并沒有很感謝她,似乎并沒有領她的這個情。經歷了幾次類似的情況之后,小蘭來找我訴苦,她其實也并不是要對方一定要對她怎么樣,只是希望能夠看到她的付出,能夠說句謝謝就行。通過跟小蘭進行溝通和梳理后發現,小蘭每次幫助朋友解決困難其實都付出了很多,每一次的困難都不是那么容易地解決的,可是,這個部分她卻從來沒有對對方表達過,只是告訴了對方結果,而中間的過程卻只字未提,所以,其實對方是不知道她付出了很多的辛苦,在她看來對方“應該”知道她是付出了很多的,可是我們誰也不是對方肚子里的蛔蟲,永遠不會知道對方在背后到底付出了多少,所以這個部分還是需要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

除了像小蘭這樣不去表達的人之外,還有的人會覺得不好意思去說自己做了什么,感覺為朋友做事是應該的,做點事還要念叨出來,太不夠意思了,當然,這也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方式,但要注意的就是對方是不是值得這樣對待的人,如果總是遇人不淑,對方總是不知道感恩,反而還覺得是你應該做的,那么還是要去反思自己,為什么總是遇到這樣的人,是不是自己也沒有把自己看的很重要。

                                       

除了表達力之外,在人際關系中還要注意一個原則,就是非請勿幫。小蘭就是屬于那種朋友有事自己比朋友還著急的人,所以很多時候別人并沒有請她幫忙,她就主動開始提供幫助了,這可能也是別人不會去感謝她的原因之一。朋友跟她訴說困難,也可能只是想說一說,如果真的需要幫忙,會直接表達出來,可是小蘭覺得自己的朋友有困難了,便很想幫助對方解決這個困難,于是開始暗自使勁,付出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來幫助對方,這個行為本身可能是超出對方的期待的,或者對方覺得我并沒有跟你提出需要幫助的請求,所以也就沒有必要對你的幫助必須表達感謝。這就很像是你看到雨中有個人沒有打傘,你跑過去給他送了把傘,而他卻拒絕了,因為,那個時候他就是很想淋淋雨。總是沖到前面幫人解決問題的人,也需要自我覺察一下,是不是有“英雄情結”,通過幫助別人來獲得認可,只有這樣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才值得交往和被愛。

我們任何行為的背后,都體現著我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所在意和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們又為什么會追求這些。搞明白了這些問題,也就搞明白了自己。
                   

“非請勿幫”這個原則也非常適用于親子教育的過程中,對于孩子來說,家長也要做到“非請勿幫“,如果你的孩子并沒有明確提出需要幫助的請求,那么就請原地坐好,不要主動去提供幫助,這些時候往往都是孩子成長的最佳時機,而生活中我們看到太多的家長太過于”主動“,出了什么狀況,還沒等孩子反應過來,家長的幫助已經到位了,由此造就了很多動手能力差、自理能力差、不動腦子、啥也不會干的低能兒,等他長大了,自己什么都不會干的時候,家長又開始罵他什么都不會,可是難道這一切不是因為我們親自剝奪了他的成長機會造成的嗎?所以,作為家長,如果想讓孩子自強自立、有所成就的話,首先做到非請勿幫,把成長的機會還給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處于復雜的人際關系的迷霧之中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去做,到底該如何能夠擁有一個比較理想的人際關系呢?《被討厭的勇氣》的這本書或許可以給到我們一些答案。阿德勒把人生中產生的人際關系分為“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三類,我們可能會有一個方面的課題比較突出,也有可能這些課題都會有,我們需要清楚,任何人際關系的問題,其實都是由“自我”引起的。

很多時候我們不幸福,是因為站在了競爭角度來處理人際關系,如果能夠體會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對世界的看法也會截然不同。不把世界看得太危險、不生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中,樹立“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識,讓更多的人與自己站在一起,而不是把他們推到對立面,這樣的視角會讓我們活得更加輕松自在。

很多時候我們不幸福,是因為我們活在別人的期待中。我們并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著,如果一味尋求別人的認可、在意別人的評價,那最終就會活在別人的人生中。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活”,那么他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別人的行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時也不可以發怒,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基本上一切人際關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對別人的課題妄加干涉或自己的課題被別人干涉。我們必須從“這是誰的課題”這一觀點出發,把自己的課題與別人的課題分離,方法非常簡單,只需要考慮一下“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就算是父母子女之間也不應該相互干涉彼此的課題,當然畢竟相互之間具有責任義務需要提供援助但不能妄加干涉。學會課題分離,會讓我們活得更加通透明白。
                                       

我們想要幸福,就要去尋找一種共同體的感覺。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系的出發點,而終點則是人際關系中的“共同體感覺”,就是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覺“自己有位置”的狀態,不局限于家庭、學校、單位,也不局限于國家、人類,甚至包括動植物包括過去與未來,是一種對全社會的關心。我們首先是作為共同體的一員從屬于共同體,感覺到共同體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體會到“可以在這里”(歸屬感),這是人的基本欲求。學業、工作、結婚、交友等,都與尋求歸屬感緊密相關。人生的主人公是自己,但并不意味著世界以我為中心,期待并不會每次都被滿足。而尋求歸屬感需要考慮的不是“這個人會給我什么”而是思考“我能給這個人什么”,只有付出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對于共同體感覺,阿德勒回答是這樣的“必須得有人開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沒關系。”必須由你來開始,不必去考慮他人是否合作,重要的是意識的平等以及堅持自己應有的主張。

想要擁有這種共同體的感覺,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自我接納不是自我肯定,根本沒有毫無缺點的人,重要的是分清楚什么可以改變什么不可以改變。他者信賴就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不是銀行信用體系,而是無條件的信任。要記住,決定背叛不背叛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課題,需要考慮的只是“我該怎么做”。無條件信賴是改好人際關系構建橫向關系的一種手段,遇到問題時也不需要害怕,因為剪斷關系是你自己的課題,如果不敢去信賴別人,那最終就會與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關系。他者貢獻并不是自我犧牲,不是舍棄“我”而為他人效勞,反而是為了能夠體會到“我”的價值而采取的一種手段,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工作——到社會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務,勞動并不是賺取金錢的手段,我們通過勞動來實現他者貢獻、參與共同體、體會“我對他人有用”,進而獲得自己的存在價值。

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整體,因為接受了真實的自我,做到“自我接納”,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正因為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并能夠視他人為自己的伙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因為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他者貢獻”可能是我們通往人際關系通暢和生活幸福的一條通路,是我們處理關系的一個準則,如果你正處于一個混沌的工作狀態,一個不友好、不合作的環境中,抑或你正處于一段復雜又崩潰的關系中,那么不妨想一下“他者貢獻”,如果作為共同體的一個部分,你怎么做對他人有利?怎么做對于整個集體有利?怎么做對更大的系統有益?這個可以成為我們下一步行動的方向和準則,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無懼他人的非議,無懼背叛,懷著被討厭的勇氣,去做那些在這個準則下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我們就可以踏實而堅定,且問心無愧。你會發現,你擁有了一種勇氣,去面對當下的狀態,也擁有了自信,那種發自內心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知道自己為什么這么做的那種內源性的自信,那是一種雙腳穩穩地踩在大地上的感覺,讓人內心安穩且自由。

就去試試吧,去做對他人和整個系統有利的事情,最后幸福的會是自己。

                       




寫在后面的話:
關于人際關系,想說的太多太多,生活中帶給自己的感悟也是太多太多,我是一個非常注重關系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害怕沖突的人,希望能夠與所有人都和諧相處,有時候也會為了維護這份和諧而委曲求全。人際關系是我的功課之一,所以對這方面的感悟和研究也格外多一些,相信有很多人也會像以前的我一樣,為了別人而失去自我,為了關系而犧牲自我,而這種犧牲換來的和諧,其實也都是表面的,唯有真實,才可長久。愿意與真實的自己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愿意去傾聽你內心真實的聲音的關系,才是高質量的關系。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身邊的朋友也在更換,每一段人生旅程中都會有幾個陪在身邊的朋友,我們的境遇、環境不斷在變化,我們每個人也都在往不同的方向成長,能有一兩知己一直陪伴自己走下來的,實屬是人生幸事,而大多數的人我們都只能一起走過一段時光,也感謝過往,每一段關系,都會帶給我們收獲與成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沒準備好結婚是自己的課題
阿德勒:帶你尋找幸福的起源(中)
《被討厭的勇氣》-讓心自由呼吸
《被討厭的勇氣》——書摘
《被討厭的勇氣》內容篇
《被討厭的勇氣》書摘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勒克县| 化隆| 揭阳市| 翁牛特旗| 水城县| 灯塔市| 惠东县| 弋阳县| 蕉岭县| 社会| 合江县| 疏勒县| 惠州市| 隆德县| 安溪县| 阜康市| 新闻| 瓦房店市| 漳州市| 淮滨县| 嘉黎县| 安达市| 盐亭县| 灵丘县| 太湖县| 长寿区| 奇台县| 鄂温| 新巴尔虎右旗| 龙陵县| 化隆| 马公市| 中西区| 常山县| 台山市| 昭觉县| 库车县| 莫力| 呈贡县| 巩留县| 称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