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十六篇“季氏篇”,本篇提到當時魯國的政治情勢的問題,也提到了德行、學識等方面的論說。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孔子提出國家的政權的使用問題。
孔子認為,如果天下有道,那么一切政權的實施都會經過天子決定。
這里說的“有道”,就是孔子理想中提出的社會治理體系。
如果天下無道,那么大部分政權都會由諸侯決定;再次一點是由大夫決定。
如果連大夫的都受家臣的約束,那么這個國家很快將會走向滅亡。
孔子認為,天下有道,國政就不落在大夫手中;天下有道,百姓們也不會議論國家政事。
繼續下章:
孔子曰:“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孫微矣。”
注譯:
祿:指施行爵祿的權利,即國家政權。
五世:指魯國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五世。
逮:及。
四世:指季孫氏文子、武子、平子、桓子四世。
三桓:魯國仲孫、叔孫、季孫都出于魯桓公,所以叫三桓。
原文解析:
孔子說:“魯國王室失去國家政權已經有五代了,政權落在大夫之手已經四代了,所以魯桓公的三家子孫都衰微了。”
有感解讀:
本章同前章意思相近,連起來理解,意義更加深刻。
孔子通過觀察魯國的政局變化,說明權臣當國,必然導致中央集權衰落。
“祿之去公室五世矣”。“祿”就是權力、權柄,比如能不能夠掌控人事調動,能不能負責國家戰略。“祿之去公室”,就是權力離開魯公。“五世矣”,已經差不多五世。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逮”是及的意思,政權落到大夫手中已經有四代了。根據前面說的十世、五世、三世的道理,所以孔子斷言“三桓之子孫微矣”,掌握魯國政權的這三個大夫的子孫會越來越衰微。
破壞了君臣之禮,破壞了以禮治國的施政舉措,對所有人都是一種傷害。三桓只覺得自己當下是受益者,卻不知道底下的人也會跟著學,陽虎之類的人也會反叛他們。
權力旁落,國家危亡在即,家族也面臨被傾覆的危險,這顯然是“天下無道”的表現。孔子基于他的以禮治國的思想,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時代
在我們當下,孔子的言論也很有實際意義。比如有辦公室政治的公司,你爭我奪,明爭暗斗,權力更迭讓人目不暇接,必然擺脫不了“子孫微矣”的結局。
繼續下章: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注譯:
諒:誠信,信實。
便辟:慣于走邪道,謅媚逢迎,主要指舉止行為方面。
善柔:善于和顏悅色騙人,即當面恭維,背后誹謗。
便侫:慣于花言巧語。
原文解析: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
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實的人交朋友,與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是有益處的。與走歪門邪道的人交朋友,與讒媚奉迎的人交朋友,與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有感解讀:
益者三友和損者三友的說法影響深遠而廣泛。
孔子說益友有三種,損友也有三種。
“友直,友諒,友多聞”是益者三友,指朋友正直,朋友誠信,朋友掌握的知識很多,這三類是有益于自己成長的朋友。
這樣的朋友在一起,能夠豐富自己,幫助自己不斷地提升、進步,自己也能夠主動地從朋友身上學到很多。
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便辟”就是諂媚,喜歡說好聽的話,拍你馬屁,讓你高興。
“善柔”指口是心非,不講自己的內心話,總是裝著,你在他眼中就是歲月靜好,什么問題都沒有。但是,不管對誰都是一團和氣往往就不能仗義執言。
“便佞”指巧言令色、花言巧語。以這三種行為處世的人,就是損友。
我們要與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與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的善惡對我們有著深刻而長遠的影響,交友不慎就會貽誤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