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內容是個人綜合了多個版本的核心觀點加以闡述,本著尊重原文為基礎去解讀。
以簡明清晰的邏輯分析,系統性地概括書中的知識關聯,不過度推理及過度化書中內容的態度去闡述書中知識。
如有不當之處,還請讀者們多多指正。
上文品讀了“《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道經》篇的最后一章。
老子再次強調統治者的管理態度應表現“無為”,順應自然而不加以干預,能夠讓人民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同時要養成真樸的民風,這樣的社會才能趨于安定。
在老子的觀念里,他認為世間萬物都在大道自然的安排中,如果人類過度按照自己的貪欲組織起某些作為,那就會因為這些貪欲使自身走向混亂。同時會對其他人原先的生態平衡產生騷亂。
老子的理想政治在于無為而自化,讓人們自我化育,自我體現。
要想統治好,管理好人民,就要懂得堅守道的狀態,不然只會適得其反。
想要謀求好的發展,必定也是要遵道而行,才能事半功倍。
繼續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德:上等的品德。
上德之人不會自認為有德,所以實是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不失德:追求道德,不離德。
下德之人刻意表現出德,刻意求德,所以也是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無以為:無心作為。
上德主張無為,順應自然,所以不會表現出作為。
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下德主張無為,而卻表現出作為,所以是下德。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仁:上等的仁愛。
上仁之人,主張作為,但卻無意所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義之人,主張作為,且是有心作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
攘臂:捋起衣袖露出手臂。
上禮之人,主張作為,得不到別人回應,于是揚臂使人服從。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因此,失去道,就會產生德;失去德,就會產生仁;失去仁,就會產生義;失去義,就出現了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薄:輕薄,不足。
禮的出現,就是忠信不足的體現,是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前識者:先知先覺之人。華:虛華,虛飾。
先知,就是預設。預設的種種規范,不過是道的虛華,愚昧的開始。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厚:敦厚樸實。
所以,大丈夫要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淺薄之處;要立身無樸實,而不居于虛華之處
所以應當舍棄輕薄虛華而采取樸實敦厚。
本章闡述由道到德、仁、義、禮的過程,說明德的產生是由于道的喪失,從而德失仁生,仁失義生,義失禮生。
而禮是制造動亂之禍首。為什么?因為從此出現虛偽巧詐,出現淺薄浮華。
老子批評這種失道行為,認為大丈夫應當棄浮華淺薄,守厚樸直純之道。
老子將德分為上下,上德是無意而為,下德則是有了動機。
而“仁義”是從下德所產生,屬于有動機的作為,已經脫離了“道”的特性。
到了禮,就從動機到勉強的成分,最后禮無用了,就用了“法”。
老子認為,禮的產生是社會忠信不足所致,所以是禍亂之始。
就像現在出現的新詞“道德綁架”,一旦到了要跟別人講理的時候,就是道德喪失的時候。
而越是無德之人,越想用禮制來約束他人,到最后禮不行了,就得用法律。
混亂的開始,往往就是用禮法來約束別人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