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個人的努力,是無法改變的,無論是天賦,還是背景,或者是歷史進程。但是普通人只是普通人,不會在順境中脫穎而出,也不會在災難中逆天改命。讓自己過得好一點,有能力就為下一代積累可以傳承的東西,僅此而已。
沒有能力
要清楚一件事,就算自己不是普通人,很多事情想改變,也是沒有能力改變的。人在無法改變現實的時候,常常容易幻想,總以為這樣那樣,一切都可以很完美。也是遵循著自然的規律,看到青澀的瓜果,就想著摘下來,但是不能食用。甚至是五百年才有圣人出來,絕大多數都是一日三餐的百姓,沒有驚天偉力。真實到只有在小說、影視、游戲中尋找那種,輕易間可以改天換地的能力,最終還得回到現實。總有不切實際的想法,才能夠有令人驚嘆的發現與發明,比較卑微的是,不能當飯吃。表面說不能當飯吃,是愚昧的人類,對偉大的個人的嘲笑,可那些向往的偉大,真要讓自己上,還未必敢有嘗試的膽量。害怕改變
不要說為偉大獻身,就是為了讓自己過得好一點,都不太愿意改變。牽一發而動全身,誰知道變化的結果是怎么樣,要知道每一點點的變化都是有代價的。百姓都厭惡黃四郎,都想干掉他,可是沒有人敢動手,哪怕等到張麻子挑頭,也沒有人敢動彈。假的黃四郎被殺,頭顱被大家看到,剩下的一切都是順手而為的事情。在那不愿意接受的殘酷的真相里,六子吃了幾碗涼粉說清楚,敢于說出真相,就需要把腸子挖開來看。很多時候也是類似的現實,內心深處隱隱作痛的傷口,不一遍遍剖開來,怎么能看清病因。所有的一切都是真相,也是自己找的借口,如同鐵律一般,既束縛這自身,又讓自己心安理得。有所不為
不知道為什么他們總是說,《道德經》是消極避世的,可怎么也找不到,或許就是上面那樣的表達方式的問題。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約束,那么所有的資源,早就被瓜分完畢,根本就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話題。這個是對的,問題是具體要作為的是什么,那么多的事情,不可能什么都做。可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只有敢于放棄,才能足夠堅守,要不然什么也做不了。愚公移山每天想的,還不是自己把問題解決,而是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誘惑是在太多太吸引人,深刻到讓人覺得,放棄都是罪,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任。這種勇敢是,直面真相的勇敢,惟其如此,方能坦然向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