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期待的父母
當父母把未曾實現的夢想強加在孩子的時候身上的時候,那么孩子對于父母來說,并不是一個真正具有獨特生命情感的人,而更像是達成某種目標,實現某種夙愿的工具。
而教育的本質是讓人成為人,讓生命成為生命。每個人都是上天的恩賜,帶著特殊的使命而來,唯一的使命就是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使命,找到自己的天賦。讓自己成為自己,讓別人成為別人,父母的使命就是幫助孩子找到自己。
壓力是催生各種心理障礙的外部因素,當我們在這樣窒息的環境中成長,某些孩子,終于認清一個事實,那就是再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更像是上了發條的機器,每天不停地運轉,終于有一天發條斷了。孩子抑郁了,這也是對父母過分要求的抗爭,也是無聲地訴說。
2、冷漠的父母
親子關系中,情感忽視比暴力更殘忍。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就如同石沉海底,沒有回音。人是生在各種關系中的社會性的動物,他們需要各種社群關系的互動,尤其是親情關系的互動,在互動中他們才能找到那個完整的自我屬性,所以,意識行為療法也有類似的表述:即使再糟糕的關系,也比沒有關系強。
在意識行為療法里心理問題表述為:不被滿足的愛,不被重視的需求,不被肯定的行為在潛意識深處的長期積壓,通過情緒的方式撤回自身,自我攻擊的結果。長期被父母情感忽視的孩子內心深處很自卑,沒有歸屬感,沒有安全感。他們內在缺愛,抑郁不過是在向外面討愛的方式。
3、控制型父母
當父母以愛的名義控制自己的孩子,這無非就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控制欲,一個控制欲強的人,一定是潛意識的不安全感在當下的投射。在這樣的心理機制運作下,孩子自然成了控制的對象。
受困于控制型的父母,孩子的四個內在小孩不可能真正長大,他們一方面,希望逃離父母的掌控,但精神的臍帶沒有完全脫落,在與父母的彼此糾纏中證明自我的存在,當他們面對成年人的世界無所適從,本來并不完整自我就會被摧毀得灰飛煙滅。
當一個找不到自我的存在,那他面對的就是生命的虛無。 所以,我們通常看到一個抑郁的朋友感受不到存在的意義。
父母不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而是與之共同成長,通過孩子,覺知自己潛意識層面未被滿足的愛,未被重視的需求,未被肯定的行為。讓潛意識上升到意識,那么,整個家庭的命運就從現在開始改寫。
4、打擊型父母
受困于打擊型成長的孩子,他們會把自卑敏感深深地藏在自己的潛意識里,潛意識里總有一個聲音在告訴他自己是一個不可愛的人,一個失敗的人,即使他們成年了,他們想努力地證明自己,但他們依然會感到深深的無力。
當生活的負面情緒觸發他們潛意識無價值感、不配感、自卑感。就會陷入自我無價值的漩渦,在情緒思維的催化下,一發不可收拾。往往,我們在抑郁癥的身上都能看見他們自卑自閉的影子。
5、家庭不和睦的父母
父母吵架,傷害的是孩子,孩子最恐懼的是被拋棄,孩子擔心父母會不會分開,孩子就會失去安全感。在這樣的環境,孩子的呼吸都會變得小心翼翼,他們找不到解決的方法,所以他們用乖巧懂事來壓制自己的恐懼。即使外面狂風暴雨,依然感覺孤獨無助。
尤其是家暴的家庭,無論是目睹家暴,還是自己被暴力對待,家庭暴力會令孩子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這是抑郁癥、雙相障礙、驚恐障礙等的根源。孩子很容易變得自卑、自我否定、壓抑、冷漠,從而導致抑郁癥和偏執型人格。
6、完美主義型父母
完美主義的人具有一定的道德潔癖,道德感是與生俱來的。而道德潔癖就超過這個度了,事事都用超強的道德感來約束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用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待周圍的一切。那么,這種父母往往不具有包容性,那么,孩子的天性往往被壓抑和約束。孩子生活在固有的高標準之下,要么叛逆,以反抗的方式;要么壓抑,以接受的方式。
7、溺愛型父母
溺愛不是真正的愛,而是變相的控制和傷害。從小孩子在這種環境長大,潛意識認為得到是理所當然的,事事如意才是人生常態。
當他們成年后,還會繼續以這種認知來面對外界,可以想象,當他們真正面臨挫折和失敗,而又無法解決的時候,那種挫敗感就會強烈。就像溫室的花朵,能夠經歷風吹日曬嗎?而真正的參天大樹,必然是經歷無數的狂風暴雨,烈日暴曬。
8、焦慮型父母
一個焦慮的父母背后多半站著一個焦慮的孩子,焦慮的父母情緒通常不穩定,他們的世界看不到希望,他們總是把這種絕望無形中灌輸給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世界的世界總是陰雨綿綿。
列夫·托爾斯泰有句名言: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個好的家庭,至少可以影響三代人。為何家會傷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讓一個人一輩子都在受苦,可怕的是,他們通常把這種控制和傷害傳給下一代。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的好情緒。
不是所有糟糕的原生家庭都會造就抑郁癥的孩子,但對孩子的傷害也許會伴隨著一生。
我們要做的事不是去批判這種傷害,不是去報復這種傷害,這樣做只會加劇這種傷害在頭腦的認同,我們要做的是停止這種傷害,不要讓傷害重演。
一朵花明明要凋謝,但它還是選擇迎風盛開,這是大自然賦予它暗香的意義,一個人注定要死亡,但他還是選擇堅強的活著,這是生命賦予他傳承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