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有一個講“社恐”的段子,鳥鳥談到內向的人有多害怕跟人打招呼時說:“就算自己被老虎咬了,都很難立刻呼救。因為沒人救,頂多可能會死,而如果有人來救,還得跟人打招呼?!?/p>
在手機能夠滿足大部分需求、人與人越來越沒必要面對面的今天,有越來越多人被稱為“社恐”。
不愿社交、不敢社交、不能社交。
而瓦妮莎·范·愛德華茲在《吸引》一書中提出了“人際智商”的概念,也就是和任何人都能愉快相處的能力。
瓦妮莎·范·愛德華茲|湖南文藝出版社
作者認為,你不必和每個人都好好相處,但你可以擁有跟任何人都能好好相處的能力。
人際智商高,你會知道如何給客戶、同事和朋友留下良好而持久的第一印象,如何變得更自信、更有掌控力、更有魅力。
研究表明,高人際智商的人比處于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29000美元。人際溝通能力強的人,他們的快樂指數比能力一般的人高出42%。
社會心理學家烏利爾·弗拉有一個“人際關系的資源理論”,他認為,所有的人際交互實際上都是一種交易,人們合作是為了相互給予和獲取資源。
但是,這里的“交易”并非人際關系間那種冰冷的生意交換。
我們都嘗試在人際互動中找尋真正能滿足自己的東西,也更愿意維護雙方獲益的關系。“資源”包括實體資源,比如金錢、食物,也包括無形的情感資源,比如愛、建議和地位等等。
我們需要各種資源來維持生存和發展,而社交就是人們進行資源互換的過程。
那么,我們想要從人際關系里獲得哪些資源?
弗拉研究團隊建立了源自童年的6種層次需求理論,分別是:
信息:包括建議、想法、觀念和教學;
物品:有形的物品和材料;
金錢:錢幣、貨幣和有貨幣價值的物品;
地位:權責、贊許和帶有自豪感的頭銜;
服務:支持、關心、給予舒適的溫暖;
愛:影響、接受、喜愛。
人們在交流過程中,一直就在這幾類資源中相互索取和給予。
舉個例子,你請朋友吃飯,希望聽聽他的想法和建議,這是用金錢來換取信息;
在同事幫我們完成項目以后給他一個贊,這是用稱贊的地位來換取服務……
價值交換是每段關系的核心動力,當資源交換不平等時,關系就會變得脆弱,建立起平等的資源交換關系,人與人才能越走越近。
比如一對夫妻之中,一方付出的愛沒得到回報,就會產生怨恨。而假若一個人只能接受卻毫無機會付出,他也會感到窒息。
工作中,老板給員工發工資,他希望員工能回報以相應的勞動。如果老板工資付得少,員工會生氣;如果員工付出得少,老板會生氣。
根據資源交換理論,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對方的需求,找到關系的推動力。
假如你要激勵孩子,首先就要弄清他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信息(學習、應用新技能或是得到潛在的知識)、地位(被尊重、得到老師的贊美),還是金錢。
有些人之所以難相處,并非性格使然,而是彼此的價值觀不一致,也就是你們所認為有價值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書中講到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位父親帶著8歲的女兒走在街上。他們看到街角有個小男孩在賣狗。
父親還沒來得及拉住女兒,小女孩就沖過去把小狗抱在懷里了。
父親心想,這下可麻煩了。
他對男孩說:“孩子,小狗怎么賣?”
小男孩說:“這只狗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狗,我賣1000美元?!?/strong>
“1000美元?瘋了吧!”這位父親感到震驚,“麻煩講講道理,給個合理的價格,那我就買下了?!?/p>
小男孩還是說:“不好意思,對我來說這就是最好的小狗,就得賣1000美元?!?/p>
這位父親和小男孩討價還價了將近20分鐘,可小男孩就是不肯松口。女兒在一旁大哭大鬧,于是父親決定之后再單獨過來,這樣他講起價來才更有優勢。
第二天父親一個人來了,小男孩還是坐在街角,籃子里放著他的小狗。
男人說:“好吧,看來你昨天坐了一天也沒人買你這1000美元一只的狗。你也考慮了一天,現在是不是可以便宜點賣給我了?”
“不行啊先生,這小狗值1000美元,因為我覺得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小狗?!毙∧泻⑦€是堅持不肯降價。
又周旋了10分鐘左右,無果,這位父親只好空手而歸。
幾周后他看到小男孩正和伙伴們踢足球,他叫住了男孩說:“孩子,小狗賣出去了沒?”
小男孩跑過來說:“那當然!”
這位父親很震驚:“真的嗎?你1000美元賣出去了?”
“是?。 彼卮鹫f,“有個女孩用兩只500美元的小奶貓跟我交換了?!?/strong>
對小男孩來說,兩個500美元的小貓咪比1000美元的鈔票值錢多了,而成年人往往只關注到客觀的貨幣價值,忽略了情感價值。
但是對于這位父親來說,知道驅使對方的價值是什么時,交易就變得容易多了。
在6種資源中,每個人都更看重其中的一種,這就是我們的主要價值觀,也是我們選擇、行動和欲望背后的動因。
按照這種邏輯,我們會找到自己在工作、社交、親密關系中最看重的價值。
在工作中,什么樣的工作內容能讓你找到意義?你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么?工作時,你最有自我價值感的時候是怎樣的?
在社交中,和朋友在一起,你最享受的是什么?如果在互動中增加一種元素,能獲得更愉快的體驗,你會增加什么?好朋友對你做些什么事,能讓你有最大的滿足感?
在親密關系中,你們感情中最好的部分是什么?伴侶給過你最好的禮物是什么?和伴侶在一起,最有自我價值感的時候是怎樣的?
找到自己的主要價值觀,我們才會得到最大的滿足;找到對方的主要價值觀,對方才會愿意繼續和你交往。
書中講到一個案例,約翰競選議員,想要找馬特幫忙做競選活動執行。
約翰想要得到的是幫助和支持,包括幫他聯系捐款人、制作傳單、上門走訪等等;馬特想要的是什么呢?金錢、地位,還是信息,希望得到業內人士的指點和經驗?
約翰了解到,馬特希望積累競選活動的經驗,他猜想,馬特的主要價值觀可能是信息,于是在寫給他的邀請信里就著重講到了這一點。
“這不僅是初級志愿者的工作,而且是你進入競選活動、了解競選內部運作的絕佳機會。你將為團隊做不同決策、想創意,而不是單純地做苦力活。”
馬特收到信后很開心,立刻約他見面詳談。
如果說人際交往的本質是“資源交換”,那么資源并不局限于有形的金錢、物品,更包括無形的信息、觀點、支持、關心、愛。
如果社交能讓我們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源包,那么交往就是一件互相成就的愉快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