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我馬上走,誰讓我沒有兒子,想要靠女兒養老呢?我萬萬沒有想到,我在你們家10年,幫你們把兩個孩子照顧大,還有我那56萬的征地款,在你們家連個床位都買不到,你們一家就是喂不熟的“白眼狼”。”
62歲的于大媽對著女兒女婿崩潰大哭,邊哭邊數落著,而她的女兒和女婿卻一副無動于衷的樣子,仿佛于大媽口中的“白眼狼”說的不是他們。
原來,于大媽連生了三個女兒,這幾個女兒在外人眼中都非常優秀,老大保送國外,最后在國外定居。
老二是一名醫生,老公是體制內 ,夫妻倆在城里有房有車,可以說生活條件算得上是小康了。
至于老三,在學習上雖然沒有兩個姐姐有天賦,但是,卻非常會做生意,剛開始和別人一起做批發,后來就自己出來單干,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只是,老三比較顏控,看中了一個比自己小五六歲、只是一名普通職員的小帥哥,當然,以她當時的能力來說,完全有能力養“小白臉”,也許正因如此,她對于丈夫能不能賺錢并不看重。
當時,周圍的人都羨慕于大媽,都說她生女兒比別人生兒子還要好,還要有福氣,甚至連當初笑話她家是絕戶的人都忍不住感嘆,說“我要是有這樣有出息的女兒,哪怕只有一個,我也滿足了。”
其實,于大媽當時因為連生了三個女兒,沒少受到村里人的白眼,甚至有人說他們是絕戶,更過分的是連她的小姑子都欺負她,說她讓他們老于絕了后。
為此,于大媽沒少躲在被窩里哭,甚至不敢出門,特別是在生第三胎時,她比誰都希望這一胎能是個兒子,可以說,她連做夢都想生個兒子。
只是,在還沒有看見孩子,只看丈夫的表情時,她的心就沉到了谷底,從丈夫抱著孩子卻不見一絲喜悅的表情中,她心里就明白了,這又是一個女兒。
別人家添丁都是高興的,而于大媽一家卻怎么也高興不起來,特別是小姑子,聽到娘家哥哥嫂嫂又生了一個侄女后,不但沒有來安慰,反而處處說嫂子的不是。
當時,很多人都非常同情于大媽,說她遇到這樣的小姑子,簡直是倒了八輩子血霉。
而最讓于大媽難過的是,她本來就是晚婚,再加上生老三時傷了身體,基本上很難懷孕了,哪怕她想生,也有心無力了。
后來,在娘家父母的勸說下,于大媽對生兒子也死心了,也可以說是想開了,不再執著于生兒子。
記得當時,她那八十多歲的奶奶勸她說“男娃女娃都是自己的娃,都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肉,只要把她們培養好,照樣可以令父母臉上有光。”
奶奶還把村頭一家四個兒子,但四個兒子有三個沒有成家的那戶人家舉例子對于大媽說“你看老張家,生兒子時個個都羨慕,都贊嘆他們會生兒子。”
“可如今,不說他們自己發愁,連旁人看著都替他們發愁,家里杵著這么幾個娶不上兒媳的兒子,他們愁得頭發都白了,可有什么用。所以,我們不要去羨慕別人有的,而忽略了自己有的,那才是得不償失。”
聽了奶奶所說的一番充滿了智慧的肺腑之言,于大媽茅塞頓開,不再鉆牛角尖了,而是把全部身心都用在怎么培養女兒身上。
都說“力氣使在哪,哪里就會有回報”,果然,于大媽的三個女兒從小就比較懂事,特別是老大和老二,不但學習成績好,還非常貼心,而且,做作業不用父母操心,連家務活都是搶著做。
當然,十只手指有長短,于大媽的三個女兒也并不是每個女兒讀書成績都那么好,她的小女兒的成績在三姐妹中,就稍微差了一點點。
不過,這也只能說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于大媽的三個女兒同樣如此,再加上旁人對他們家的一些不太友善的舉動或言論,讓她們從小就有一種迫切想要證明自己哪怕是女兒身,也并不比別人差的欲望;哪怕是女兒身,也照樣能夠讓父母臉上有光、讓父母享福。
正是這樣一股信念,讓她們比別人更加刻苦,更加勤奮,而事實證明,她們比百分之九十的人都要優秀。
當于大媽捧著大女兒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時,忍不住嚎啕大哭,她終于可以挺直腰板走路了,終于很自豪地告訴那些說閑話的人:女兒并不比兒子差。
而那些曾經暗諷過他們的人,再也沒臉說他們生女兒不好,特別是在二女兒同樣考上重點大學,然后再到大女兒出國留學后,于大媽幾乎變成了人人羨慕的對象。
特別是曾經跳得最歡的小姑子,眼看于大媽日子越過越好,她除了羨慕之外,更希望于大媽這個嫂子能對她伸把手。
對于大媽的態度是前所未有的好,仿佛以前那個到處說嫂子閑話的人不是她一樣,村里人都看不慣她的行為,說她“不要臉”。
其實,于大媽也是憋著一口不服輸,甚至是想要賭一把給世人看的氣勁,她不希望自己的女兒也像自己一樣,被別人在背后指指點點。
更不希望女兒因為性別的事,而承受外界對她們的傷害,而想要改變這一切,首先就要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于大媽和她的幾個女兒都做到了。
大女兒出國后留在國外發展,聽說日子過得相當不錯;二女兒是一名醫生,工作雖然辛苦,但她也算是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至于三女兒,做生意有著獨特的天賦。
可以說,三個女兒都各有千秋,鄰居們都說他們家出了“三只金鳳凰”。
都說“兒女有出息,對父母并不是好事”,于大媽同樣有著這樣的想法,特別是對大女兒,她想見大女兒都只能通過屏幕。
于大媽常說:小時候盼著她有出息,等她真的有出息了,想見卻難見。
對于小女兒,于大媽反而覺得十分慶幸,因為她覺得和小女兒之間,沒有距離感,還可以像以前那樣,想聊什么就聊什么。
不像和大女兒和二女兒之間,想聊點什么卻總覺得無話可說,都找不到共同話題。
除此之外,小女兒就嫁在鎮上,離娘家非常近,這對于于大媽來說,也算是一個安慰,當時于大媽就在想,起碼還有一個在身邊。
自從小女兒結婚后,于大媽經常把自己種的菜和養的雞之類的,都拿到小女兒家,哪怕小女兒并不缺這些東西,甚至還攔著她,說不希望她還那么辛苦。
可于大媽總說自己閑著也是無聊,還不如為女兒再發揮點余熱,另外,她還說自己種的比外面買的還要綠色和更有營養。
后來,女兒有了孩子后,要顧著生意,根本就沒有多少時間來照顧孩子,于大媽實在不忍心女兒這么受累,就主動提出到女兒家幫女兒照顧孩子。
其實,當時,于大媽的丈夫已經去世好幾年了,平時無聊的時候,她就喜歡去看望女兒,甚至可以說,看望女兒成了她唯一的寄托。
而女兒也覺得有母親幫忙照顧孩子,是件再好不過的事情了,畢竟自己忙起來的時候,真的無法很好地照顧到孩子。
再說,母親一個人在家也無聊,還不如一家人在一起,相互之間也能有個照應。
小女兒和丈夫商量后,丈夫也覺得這個提議不錯,表示支持,再說,丈夫心里明白,他如今的一切,幾乎都是靠妻子,如果不是原則性上的事情,他大多數都不會反對。
于大媽就這樣住進了女兒家,而且一住就是將近10年。這10年里,3個外孫都是她幫忙照顧著長大的。
在這個家里,于大媽不知不覺中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家,一直做著免費保姆,10年如一日地為這個家、為外孫付出,甚至還把家里的征地款給了小女兒和女婿。
因為那時候小女兒剛好生意失敗,不但把以前賺到的都賠了進去,甚至還欠了很多外債,于大媽想要幫小女兒一把
本來這筆征地款應該三個女兒平分的,可于大媽卻心疼小女兒,在得到大女兒和二女兒的首肯后,就把這筆征地款給了小女兒。
當然,大女兒和二女兒都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希望小女兒能夠為母親養老,說穿了就是要照顧母親,特別是母親需要的時候。
畢竟,大女兒和二女兒考慮到自己都不在母親身邊,而母親也漸漸老了,身邊也需要有人看著。
三個女兒當中,無疑是小女兒是比較合適的。
當時,于大媽也是這樣認為的,她認為自己以后就要靠小女兒多一點,畢竟,人總有人生病的時候,這個時候就充分體現出兒女的重要性。
正因為出于這樣的考慮,于大媽才想著多幫小女兒一把,無論是物質還是生活上,只要她有的,她都給了小女兒。
只是,她怎么都沒想到自己做了這么多,不但沒落下好,反而被小女兒埋怨,小女兒甚至還說讓她回老家住幾天。
小女兒明顯在趕她走,只因外孫不好好學習,小女兒教育孩子時,于大媽忍不住攔了幾句,小女兒火了,狠狠地數落了她一頓,甚至還讓她哪來的回哪去。
聽到小女兒的話,于大媽無比傷心,她想不明白,自己和小女兒之間,怎么就走到了這個地步?
另外,小女兒現在讓她回去,她能回哪去?家里不但沒有人,而且,房子空了這么多年,還能住人嗎?
于大媽傷心之余,只能求助大女兒和二女兒。
大女兒和二女兒了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她們倆一致認為有以下兩種解決辦法:
一、要有邊界感(少摻和女兒家的家事)。
生活中,很多人都容易犯同一個錯誤,特別是幫子女照顧孩子的老人,總覺得孫子(外孫)是自己帶大的,那么,自己就有話語權,甚至還會把子女的位置搶過來。
其實,錯了,這種搶子女的活干實際上就是越界,哪怕那孫子(外孫)是你帶大的,你也不具有話語權,特別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更應該分清主次,分清自己的位置。
這個時候老人最應該做的就是不摻與,哪怕看著孫子(外孫)因做錯事被罰而心疼,也不要出面去干與,更不要也孫子(外孫)站在同一陣線上去指責子女。
如果是這樣的話,不但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理解,以為自己是對的,更會讓原本就情緒失控的子女情緒更加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們根本無法顧及這個老人是自己的父母,而只會把心中的怒火發泄到老人身上。
這樣一來,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老人和子女之間的關系也會越來越復雜,甚至破裂。
就如同文中的于大媽,她可能沒有覺察到自己觸碰了女兒的底線,反而覺得是女兒對自己太過于無情。
而從這一個細節中不難看出,這樣的事情絕對不是第一次發生,想來,小女兒也是忍無可忍或情緒激動之下,沖口而出讓母樣回老家。
其實,這個時候雙方都應該先冷靜一下,待情緒恢復后,再好好溝通,相信父母與子女之間,哪怕有言語上的沖突,也不會有隔夜仇。
當然,想要溝通有效的話,子女就需要和父母對事情進一步講清楚,同時,更需要嚴明雙方的立場,讓父母明白自己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畢竟,很多老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邊界感,他們總覺得子女的事沒有是自己不能摻與的。
二、不要把自己變成一個任勞任怨的免費保姆。
很多老人到了子女家里,都喜歡大事小事的包攬,什么都搶著做,甚至一刻都閑不住,把自己累得像一個駝鏍。
其實,這一部分老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過客氣,甚至是一種討好,這種討好就像小時候的我們一樣,想要得到對方的認同。
只是,有些事情做多了就會養成一種習慣,甚至可以說會形成一種相處模式。
子女也同樣如此,他們會把老人的付出當成一種習慣、一種相處模式,但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付出是被看見,而不是被當成一種習慣。
而長時間下來,那個不斷付出的人難免會有情緒,就會忘了自己的位置,就會做出一些讓子女無法容忍的事。
其實,造成這一切的主因都是因為,老人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沒有脾氣的免費保姆。
大家知道“免費保姆”對于一個家庭來說,等于同沒有地位的人,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
這樣一個人,往往是得不到子女或者家人尊重的,甚至還是常常被忽略的存在。
而很多時候這樣的處境是可以避免的,那就是從一開始尊重自己的意愿,保有自己的底線。
都說“別人怎么對你都是你允許的”,別人對你不夠尊重或者子女把你當保姆,這都是你本身無意間造成的。
而想要和子女之間相處愉快,這個分寸真的非常重要。
以上就是于大媽兩個女兒為于大媽所出的主意,在這筆者再補充一點:
每個老人都應該守好自己的錢袋子,特別是沒有退休金的老人,錢袋子就是自己在子女面前的底線。
一旦把錢袋子交出去就等于把自己的主動權交了出去,可以預見,以后的日子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在子女面前討生活,活得非常卑微。
就如同于大媽一樣,幫女兒照顧孩子就算了,還把全部的身家(56萬的征地款)都給了女兒。
也許當時是獲得了女兒的感謝,但是,這種感謝也是有期限的,過不了幾年,特別是老人需要被子女照顧時,老人對子女的好就會蕩然全全。
所以,想要讓自己在子女面前活得體面,就要捂好自己的袋子,不到最后一步,都不要拿出來。
這可是很多老人真實的例子,希望大家都能夠記住這一點。
以上僅是筆者個人觀點,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