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自2020年初爆發以來,中醫界學者對此做過諸多有益的探討與解讀,為更加清晰、便利的指導新冠的中醫治療,嘗試從中醫的角度,對新冠的發生、發展、傳變、轉歸作以論述與解讀。
明確“瘟疫”與“溫病”的界限
在正式論述前,需對瘟疫與溫病的界限進行區分。在現行中醫學教材中,瘟疫與溫病統納于中醫《溫病學》,因此,瘟疫、溫病往往混為一談,而在古人的定義里,二者卻有明確的區分。而通過對清代在溫病方面頗有建樹醫家的梳理,瘟疫與溫病的傳承實為兩派,必須辨而明之,其大致傳承如下:
溫熱本四時之常氣,瘟疫乃天地之厲氣。二者雖然在癥狀角度有相似之處,但從病邪角度講,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疾病。而溫病與傷寒,雖有傷于寒邪(傷寒)與傷于熱邪(溫病)的不同,用藥有寒熱的差別,而疾病傳變皆由表及里,并無二致。也即葉天士所言的“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
由于,臨床中,溫病與傷寒多見而瘟疫少見,因此,對瘟疫之病的傳變、發展往往由溫病代之,而對古人總結的瘟疫之病傳變規律,不夠重視。吳又可將其總結為表里九傳。也即,瘟疫之邪氣,由口鼻而直入膜原,入膜原之后,往往不是感而即病,根據邪氣的強烈程度與人體自身的正氣情況,可有一段潛伏期,在邪氣蓄積或正氣抵抗到達一定程度之后發病,其發病由從膜原向肺衛肌表透發與向腹胃、肝腎營血內傳兩種總的趨勢,根據情況不同又分門別類,吳又可稱之為表里九傳。由此可看出,瘟疫的發病與溫病的衛氣營血,傷寒的三陰三陽傳變,有明顯的不同
“新冠”應明確歸入瘟疫,有其自身的傳變特點
在明了瘟疫其自身的特點之后,我們對新冠就有了大體的把握。從現有資料來看,“新
冠肺炎”亦以口鼻而受為主(這也是我們極力強調帶口罩的原因所在)。因此,其發病亦是由口鼻而受,直入“膜原”,內可入營血,外可出衛表,這才是新冠傳變的特點所在。
從新冠病例的觀察來看,此病一旦發病,正氣較盛者,可邪氣外透,出于肺衛、肌表,
迅速化熱,產生高熱,傷津,即而口渴,隨之侵及腹胃,即使在目前致病性不強的情況下,
這類病例亦不少見。
而一些正氣偏弱,寒濕彌漫的患者,又往往開始熱不重,而蓄生濕熱彌漫上焦,出現類似濕溫的反應,繼而導致中焦氣機不暢,出現腹脹、惡心、大便異常等不適。
大致,舉一下例子,但總歸新冠的發展符合由口鼻而受,直入“膜原”,內可入營血,外可出衛表這一總特征。因此,在新冠的治療中,往往要注意:
a. 內里已化熱,舌苔可仍白膩
由于瘟疫之邪,由口鼻而受,可由膜原入營血,內里化熱,再由里及表向外透發。因此,初期內熱可與舌苔白膩共存,務必仔細辨別,參合癥狀,辨其外在之寒濕與內里郁熱的多少,而參合治之。
b. 疫病“由膜原而傳里達表”的傳變過程,必須明確
新冠由邪伏膜原而發病,多因膜原之寒濕,使熱邪不易透發,經過一段潛伏期而發病。不治心包營分熱盛,肺部受病;不治傷津耗液,腹胃受病。因此,要對新冠傳里達表,即上又下的傳變過程有清晰的認識。
新冠的發生、發展、演化規律
通過對新冠陽性患者的觀察,雖然患者感受的是同樣的邪氣,但根據個人體質的不同,依然有不同的轉化。總之,有寒熱程度之不同,邪氣多少之有異,病程階段之差別。因此,很難用一方一法通治所有的新冠患者。仍然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辨證治之。
而關于近期新冠邪氣的性質問題,由于此類患者多是網診,借助于對已診患者舌象的觀察、歸納,以上舌象雖有寒熱之不同,而濕氣一也。通過對病機分析與病程演變的考慮,此次邪氣以寒濕為主,而素體內熱者,可郁而化熱。同時,根據多數患者發病時,發熱伴渾身酸痛,以關節疼痛為主(濕流關節),乏力,頭沉,且此病隨小便、汗出而解,小便黃穢重濁,汗出粘身。因此,通過舌象、癥狀、緩解方式的綜合考慮,寒濕當是本次疫病的主要致病邪氣,而隨著病程發展而有諸如類似風溫、濕熱等轉化。(此段部分內容受王升武同道啟發后而明白,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同時,因此次新冠患者多發高熱,體溫多39℃以上,隨著熱勢進展,耗氣傷津的加重,患者整體狀態會向氣陰兩虛轉化,病性轉燥,此病熱勢過后,患者整體呈現虛弱狀態,同時又兼夾虛熱上擾,出現咽喉疼痛加重,咳痰、痰粘等現象。另一方面,通過對患者癥狀的觀察,此病毒侵襲偏于肝經,諸如口苦、咽干、兩側頭痛、頭暈,可侵及睪丸,與厥陰病“煩滿而囊縮”類似。
借助以上兩節論述,在把握了瘟疫、新冠的整體傳變規律、及對病邪性質進行分析后,結合現有疾病演化資料及治療經驗,可進一步細化其傳變規律。如下:(下圖)。
近來,社會面陽性病例越來越多,求助于中醫治療漸成趨勢。但任何一種疾病都有其復雜性,本人依據接觸過或治療過的陽性病例,觀察其疾病演化,總結其特點,借助古代醫家對疫病的認識,嘗試闡明其機理,捋清其演化。一方面為治療指明方向,一方面,對疾病的演化有清晰的認識,更好的把握患者病情的走向。本文,寫作倉促,且限于接觸病例有限,尚有認識不到的地方,若有明顯錯誤或不妥之處,望請各位同道指出,以求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