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家長不教育我們要愛惜糧食,要勤儉節約,這些我們謹記在心里。
即使生活越變越好,節儉的好習慣也還是不能丟,但現在似乎出現了一個很大的教育誤區:需要節儉,但不需要過度節儉。
每個孩子經歷各不相同,但父母們的變質節儉都讓他們覺得難受,在無形中也影響著他們,家長們一定要引起重視。
有這樣的習慣的時候,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格局,甚至會毀了孩子。
摳門、愛占便宜
變質節儉對孩子產生的最直接影響就是摳門,父母們為省下那幾塊錢在跟別人大吼大叫,勝利之后的洋洋得意,在孩子面前炫耀時,這在無形中就讓孩子形成了摳門、愛占小便宜的缺點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且他們的心智和判斷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覺得家長都可以這樣做,自己也可以,可以省錢。
甚至還能討父母開心,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恰恰是這樣的錯誤引導,讓孩子成為了別人口中的“鐵公雞”。
自卑、格局縮小
當孩子有意識發現父母“變質節儉”行為時,孩子心里對這種行為是很厭惡的,誰愿意看到自己的家長為了剩下那幾塊錢跟別人吵架的呢?
孩子會為家長這種行為感到自卑,三觀也會受到影響,自然格局就變小了。
家長如何正確引導?
節約而不小氣
家長們應該有意識地發現自己是否有“變質節儉”行為,很多老一輩教育孩子是這樣的。
所以導致現在不少的家長們都有這樣的傾向,家長們扭轉自己對消費的不同觀念,要對“節儉”有一個新的定義,不能敷衍的認知為省錢、不浪費。
大方而不奢侈
在花錢方面也要正確引導孩子,在該花錢的地方就一定要花,但是在一些不必要的地方,家長們一定要杜絕。
零花錢可以讓孩子在家做與能力相適應的家務來獲取,讓他明白錢財是要通過付出得來的,也要教孩子將零花錢存起來,有足夠的錢了再買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能夠避免孩子亂花錢的現象。
雖然現在生活越來越好了,但并不代表著孩子們就不需要節儉了,但不要有“變質節儉”的行為,再掌握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和引導孩子培養節儉的好習慣,灌輸正確的節儉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