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個媽媽在輔導孩子寫作業
一個媽媽嘴巴不停地嘮叨說:“看什么看,那些跟你有關系嗎?每次都不好好寫作業,難怪你學習成績那么差”
在媽媽的催促下女孩還是經常出錯、心不在焉
另一位媽媽就顯得比較特別了
她耐心地站在一旁,然后輕言細語地說:“你這么努力,難怪最近會進步那么大”
孩子聽完媽媽的認可后更加認真了,也很快就把作業完成得干凈又整潔
為什么同樣是輔導孩子寫作業,催促的結果是心不在焉,認可的結果是努力認真呢?
我記得,心理學上有個叫現象叫“自證預言”
這個心理現象理解起來也不難,指的是人們往往喜歡按照“已知預言”來行事
那什么是“已知預言”?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評價、包括期望
而“已知預言”呢,有負面,也有正面的
若論起“已知預言”在家庭教育中的影響力
我認為,一旦讓“已知預言”變成負面的,那就很難把孩子教育好
第一種:
認為自己是父母,就可以隨便命令孩子
13歲女孩果果,自從上小學五年級之后總喜歡一個人待在房間
有時候就連家里來了孩子也是愛搭不理,媽媽覺得果果肯定是被同學“帶壞了”
于是,很長一段時間果果都是過著兩點一線的生活
早上背著書包上學,晚上背著書包回家,就連路邊的文具店都不準進,想要什么東西就告訴家長去買
如果比平時放學回家晚了幾分鐘,媽媽把果果狠狠地說教一頓后,直接又用命令的口吻說:“下次不準再回家那么晚了”
結果,女孩沒聽,每次還以“肚子疼,上廁所”為借口晚回家
媽媽不清楚果果的動向,就到房間偷偷翻看書包,希望可以借此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可書包拿在手上還沒來得及翻幾下,就被果果撞個正著
她生氣地對媽媽大吼:“你憑什么翻我書包”
媽媽不以為然,還怒罵果果一頓:“我是你媽,有什么不能翻的,你的所有一切都是我給的”
而這句話也徹底惹怒了果果,她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東西都丟給媽媽,還下決定地說:“我要離開這個家,沒有你們我照樣能活”
其實呀,教育孩子最怕遇到自以為是的家長
那些認為自己是父母就可以隨便命令孩子、窺探隱私的家長,最后往往會和孩子鬧得分崩離析,孩子沒得到好的教育,和家長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緊張而糟糕
第二種:
情緒具有傳染性,罵完孩子還連帶別人
中午午休時,同事刷到這樣一條視頻就哈哈大笑起來
視頻中,一位媽媽正在吼著嗓子輔導孩子寫作業
接下來,映入耳邊的還是一段緊張對話:
媽媽:“看題,你看題,看我干什么,你媽媽身高是1.6什么”
孩子答:“毫米”
媽媽:“合著我跳起來都夠不著你菠蘿蓋呀”
另一邊,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爸爸呢,聽到媽媽暴跳如雷的聲音后,立馬放下手機開始勤勞地擦桌子、掃地
等到媽媽出來撞見爸爸時,看到一向懶惰的人開始勤勞做家務,心里的火也開始慢慢降下來
很多人都說,這位爸爸明智呀,老婆對孩子生氣的時候趕緊找點家務活,那樣就不會牽連被罵了
因為孩子被罵、而擔心自己也被罵,這也是一種“已知預言”
舉個例子
媽媽罵孩子寫作業粗心大意,出門后又剛好看到爸爸在玩手機,心里面自然就會認為:“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身上的壞習慣都是從爸爸身上學的”
負面情緒是具有傳染性的,爸爸因負面“已知預言”而動“小心思”,我認為不如跟媽媽合力把孩子教育好
比如,在媽媽教育孩子受到情緒波動時趕緊參與進來,讓媽媽先休息一會,然后爸爸再從旁觀者角度去調節孩子和媽媽的情緒
孩子不是被嚇大的,也不是光靠媽媽一個人就能教育好
在家庭教育的三角關系里,爸爸就要像一個公正廉明的裁判,把一切不好的情緒都趕走,把好的情緒帶到家庭里
第三種:
拿道德綁架壓制,過分強調自己的付出
有時候也不得不承認語言對孩子的影響力
父母對孩子所說的每一句話,似乎都具有“已知語言”效果
朋友苗苗,是一個性子急躁、說話還不講究方式的媽媽
在教育這條路上,她會經常對自己的孩子說一些訴苦、或抱怨的話去道德綁架
比如:
“我為了你付出那么多,你怎么就不知道上進一些”
“只要你能把學習學好,我哪怕累點、苦點也是值得的”
“我為了你把工作都辭了,你現在就考這點分,對得起我嗎”
“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你好,你怎么就不知道呢”
“我是你媽,難道還會害了你嗎”
朋友說的這些話,表面上都是在傾訴對孩子的愛,但一言一語都是給孩子套上重重的枷鎖
有些家長呢,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聽話、別反抗,還喜歡用一些悲情的方式對孩子道德綁架
我聽過最讓人難受的話就是:“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你對得起我嗎”
這句話給人的感覺真的是太負面、太難過了,好像“我要是做不好這件事,就成為了眾夫所指的罪人”
這么大的“帽子”扣在孩子身上怎么會輕松、怎么會喜歡學習呢?
所以,愛孩子請不要拿悲情的訴苦去對孩子道德綁架,讓孩子在健康的、被愛的,乃至積極的環境中成長,這才是每一位家長最應該給予孩子的正面“已知預言”
第四種:
處事獨斷專行,按我說的做才是懂事聽話
有一個姓陳的同事,從來不參加公司聚會,上班下班也很少跟大伙有語言交涉
有些同事熱情跟他打招呼被冷漠無視后,私底下就對小陳意見很大
他們覺得,小陳性格孤傲、還總是瞧不起人,盡管是屬于公司的元老級別,可在公司的人際關系、以及團結意識都不太理想
當遇上一次不能拒絕的聚會時,小陳就被大伙們“惡作劇”,大家一個勁兒地向小陳灌酒
正常情況下可能都覺得心有不平,可小陳卻以德報怨地說出了積壓心底的“秘密”
他說:“從小到大,我一個朋友都沒有,甚至都不知道該如何與人打交道了”
小陳說出這句話時大家都露出詫異的目光,究竟是什么樣的人從小到大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呢
原來,因為父母從小對他嚴加限制,高中畢業之前幾乎都是被鎖在家里,限制交友、也不允許做和學習無關的事情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下,小陳的內心是特別孤獨的,哪怕是考上大學、離開父母身邊也依舊孤獨一人
從小被限制交友外出,乃至長大后都不知道如何與人打交道
而父母的這種獨斷專行呢,看起來也是為了孩子可以更好地學習、不受打擾,可孩子天生就該是翱翔在天際的雄鷹
你對孩子獨斷專行、各種限制、甚至是逼迫孩子,這些都是剝奪孩子童趣的負面“已知預言”
正如,父母希望孩子一心只讀圣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孩子做到了,可踏足社會后就不吃這套
那些不會社交的孩子,也就像是基礎能力差的孩子一樣,遇到生活的交卷答題時很容易被卡住,得不到升職加薪的機會、甚至也無法進入更高的階段
第五種:
把孩子當莊稼,之前是成績、之后是結婚
正確的家庭教育是把孩子看成一個獨一無二的人,而不是把他們當成莊稼去種
有些家庭就沒有認清這一點,他們把孩子當成了莊稼,急于拔苗助長,也貪婪地覺得“我給地里的莊稼施肥那么多,收成時一定要讓我大賺一筆”
可很多時候、很多事兒,一旦涉及了投入和收成,那么事情就變得不是那么簡單,而家長對孩子的愛,哪怕是深深愛、也會不知不覺變了質
表弟康子的童年就是這樣的經歷
大學畢業前,天天催學習讀書
大學畢業后,又天天催著結婚生子
對于康子來說,連女朋友都沒有一個,談哪門子的結婚生子
因為受到童年陰影的影響,康子一直都比較抵抗回家,他覺得父母根本就沒把他當回事
原來,康子的童年就像是地里莊稼一樣
上學時被嚴加管教著,就跟那個姓陳同事一樣,天天被管著不能和朋友玩,也不能看電視、玩手機
每天活動的地方不是學校的教室、就是家里書桌的一畝三分地
康子也有反抗過,可每次都被一套又一套的話給懟回去了
被拒絕、被限制的次數多了,康子也慢慢妥協,他覺得“沒事,也就是那么幾年,等大學畢業離開他們,就會好了”
就那樣,為了實現大學畢業早早離開父母的愿望,康子打起十二分精神去學習
可大學畢業后的生活也盡是不如意
工作方面經常嘮叨:“xxx可算是出息了,一個月拿多少多少工資”
和親朋好友見面也是各種虛榮心攀比,對外總是聊得那么熱火朝天,回到家后就是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
生活方面結婚是最終目標,那一句句“你怎么回事,連個女朋友都討不到”、“你想讓我跟你爸孤獨終老呀,真是個不孝子”
這些話,幾乎每說一次都讓人掃興半天
其實呀,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有些愛,如果沒有愛對方向就容易變質,孩子也無法感受到被愛的溫暖
想讓孩子從小在被愛的環境中成長,那么就要讓彼此之間的關系更簡單純粹一些
比如,把孩子當成獨一無二的人去欣賞,當我們可以靜下心去看待孩子身上的優點時,哪怕很小很小的影響也能照耀光芒
愛孩子就是簡單的陪伴、支持、尊重和包容,我們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長、健康茁壯,可成長這件事急不得,你越是心急、孩子就越容易營養不良跟不上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