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陜西武功縣官村沸騰了。
因為,48歲的魏兆慶要娶老婆啦!
村民們可激動了,各種八卦滿天飛:
“這新娘子可不是一般人物,是個大學生!”
“她還比兆慶小10歲!”
村干部聽說此事,過來勸魏兆慶:
“兆慶啊,你要娶老婆這本來沒啥,可你為啥要娶個知識分子呢?你沒文化,大字不識,你可斗不過她。”
魏兆慶憨憨地笑:
“可她不要彩禮!這女人不要我出錢,機會難得!”
村干部聽了,無奈地搖了搖頭。
那么問題來了,這個女大學生為什么不要彩禮,也要嫁給老農民魏兆慶呢?
許燕吉
這女子名叫許燕吉,1933年出生于北京。
1954年,她從北京農業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河北石家莊農科所,并且和大學同學吳富融結婚,事業愛情雙豐收。
但是,許燕吉性格大大咧咧,心直口快。
在時代的颶風下,她因言招禍,被開除、戴帽,失去了腹中的胎兒,還蹲了6年大獄。
一天,有人通知她:
“你愛人要和你離婚。”
許燕吉難以置信,搖著頭說:
“不可能,我和我愛人結婚以來感情一直很好的!”
為了挽回這段婚姻,她流著淚給丈夫寫信:
“念在我們結婚以來從未紅過臉的份上,你等我6年。我出來后,會用一生來報答你。”
“我就像個無助的溺水者,揪住爛泥塘邊的一棵小草,想暖回還有溫度的愛情,想留住和社會的聯系,想借力回到過去的生活。”
吳富融接到信過來探望妻子,哭喪著臉說:
“我太懦弱,你應該找個比我堅強的人。”
許燕吉的淚順頰而下,不斷哀求道:
“你不要對我失去信心啊……”
吳富融逐漸不耐煩了,他直接攤牌:
“我早就想和你離婚了,但那時你有身孕,我不能提,提出也沒用。現在我必須和你離婚,你別想連累我!”
許燕吉頓時感到受了欺騙和侮辱,她直瞪著丈夫,崩潰大喊:
“吳富融,你等不了六年,著急另找人結婚,為什么不敢明說?!日子還長,以后誰怎么樣,還不一定!”
六年后,許燕吉重獲自由,卻覺得天大地大,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
所長給她建議說:
“你母親不是在南京嗎?你去投奔她呀。”
許燕吉一聽便急了,連連搖頭:
“我絕不能去我媽那里!我父親去世早,我媽養活我,還供我念書,很不容易,我不能給她增加負擔。我可以去就業,我愿意去農村,我身體好,能勞動!”
就這樣,許燕吉去了河北一個叫堅固村的地方。
她參加農業社的勞動,從年初干到年底,從不敢歇工。
但是,每年她只能分到300斤糧。
一方面勞累過度,一方面營養不良,她的體力逐漸下降。
一天,她看到身邊有人得了重病,心中警鐘大鳴:
“堅固村不是我能自食其力的地方,我不能死在這個地方,我得謀個生路。”
1971年春節,許燕吉請了二十天假,前往陜西找哥哥商量對策。
哥哥這些年日子也不好過,從清華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西北局,后來被開除,發配陜西馬場勞動。
兄妹倆久別重逢,悲欣交集:
“哥哥,你老了!”
“小妹,你也老了!”
聽妹妹講了堅固村的情況,哥哥心疼地說:
“那地方不行,轉到這里來好了。”
許燕吉嘆了一口氣:
“可是哪個村肯要一個外人落戶呢?”
哥哥思考了一下,說:
“除非嫁個人,給人家當了老婆,人家就要了。可是,咱這里沒有熟識的人,嫁給誰呢?”
許燕吉想到自己的處境,說:
“嫁誰都行呀!嫁給貧下中農最好不過。”
這一夜,哥哥輾轉難眠。
第二天早上,他頂著黑眼圈對妹妹說:
“昨晚我一夜沒睡著,你說的'嫁誰都行’對我的震動太大了。”
許燕吉心中一酸:
“人到屋檐下了!形勢逼到這里了。”
許燕吉 魏兆慶
為了能快點在陜西落戶,離哥哥近一點,許燕吉決定不要彩禮。
這么一來,她成了搶手貨,來說媒的人絡繹不絕。
“我給他們留下了身體好、隨和的印象,又不要彩禮,又沒有小孩兒拖累,這只賺不賠的買賣,當然搶手。”
最后,哥哥選定了官村的魏兆慶。
魏兆慶是貧農成分,有個不滿10歲的兒子,家境不太好,但有房子,院子也不小。
最重要的是,官村種的是小麥和玉米,生活條件不錯,而且離哥哥所在的馬場只有三十多里路。
沒幾天,許燕吉就去了官村,跟魏兆慶相親。
魏兆慶帶著自己的叔叔來了,兩人一進門就蹲在地上。
寒暄幾句后,談判開始了。
叔叔先開口,說:
“我侄兒一個人帶著個娃,比較困難,是個窮人,你若是要錢,就是沒有!”
許燕吉聽著特不入耳,勉強笑道:
“我不是來要錢的,我身體好,能上工,可以自己養活自己。但是,做飯、縫衣裳,我都不在行。”
叔叔一聽許燕吉不會做家務,以為她是個懶婆娘,立馬就板起了臉:
“要是娃把褲子扯破了,難道你連個破口子都不會縫嗎?”
許燕吉被問得一時語塞,不再說話了。
魏兆慶見叔叔說話不好聽,便親自上陣:
“其實,我連工都不用你上,我一個人能養活三個人。我娶你,只是為了我的娃。別人家的娃,放學回家都拿個饃在吃。我每天在外面干活,我的娃回到家,一個人蹲在門口……那可憐模樣,我眼淚都順腔子里淌下去了。我娶你,就是想我的娃放學,能吃上個饃,就不可憐了。”
可憐天下父母心,許燕吉想到自己夭折的孩子,心腸瞬間軟了下來。
于是,兩人的親事就這樣定下了。
回去馬場的路上,想到很快就能在官村落戶,許燕吉欣喜不已:
“在關中地區,麥子是一年的主糧,一個人能分到四五百斤之多,是堅固村人難以想象的。”
然而,想到真要給人當老婆了,她的心情又變得沉重起來。
兩人登記后,許燕吉搬到了魏兆慶家里。
一進門,許燕吉就說了:
“我希望各人還保留各人的生活方式,不要強求對方聽從自己。譬如你蹲著吃飯,我就得坐著吃飯,我用不著你坐著吃,你也別叫我跟你一樣蹲著吃。”
魏兆慶聽的一臉懵,摸著腦袋說:
“你是知識分子,我是農民大老粗。我聽你的。”
許燕吉看魏兆慶好說話,便委婉提起洞房的事情:
“等過些日子,互相熟悉些吧。”
魏兆慶是個好人,也不強求。
“老頭子打光棍兒已十年,年歲也臨半百,對性的欲求淡漠,很少到燒炕上來騷擾。我們真是做到互不侵犯,和平共處。”
婚后,許燕吉立馬就上工了,還包攬了洗衣做飯的活計,像早上熬玉米粥,中午白水煮面這些簡單的她都學會了。
但是像“湯湯面”或者“涼皮子”,她就學不會了。
好在魏兆慶從不多說什么,看她不會就自己動手做。
漸漸地,許燕吉發現丈夫是個聰明而有本事的人,家務、農活樣樣在行,還特別能說會道。
他在村里的綽號叫“本事”,平日里誰家鬧了矛盾,總是請他去調解。
往往,他一出馬,雙方就和好了。
而且魏兆慶還有一顆善良的心,他的亡妻去世十年了,他說起她時還總是很動情。
因此,許燕吉雖然對魏兆慶沒有愛情,但是卻很愿意跟他和平共處。
更何況,嫁給魏兆慶后,再沒人來找她麻煩了。
一天,魏兆慶說:
“你嫁到我家,憑著我,別人就不敢欺負你,若沒有我,狗拉的屎都說是你拉的,你信不信?”
許燕吉想起以前的種種,深有體會:
“這點我還真信。嫁到你家,沒人敢欺負我了。”
中間為許燕吉母親
1972年春節,許燕吉的母親寄來1000元。
許燕吉大方地交給丈夫,讓他買了200元的樹,還讓他翻修房子。
魏兆慶喊了鄉親們來幫忙,只用了10天,就讓老房子煥然一新——
熏黑的墻壁都重新粉刷,還開了兩個后玻璃窗,房子顯得又亮又大。
剩下的錢,魏兆慶用它置辦了不少家具:
買了一個有好多抽屜的立柜;
找木匠定做了一張兩屜的書桌,兩張靠背椅和吃飯用的小桌子、小板凳。
許燕吉的母親也客運寄來一個小碗櫥、一臺縫紉機,以及裝電燈用的一應物器。
因此,魏兆慶的窮院子一下子升級了,新房子、新家具、新裝了電燈,大放光明!
村里人羨慕的不得了:
“兆慶就是有本事,娶了個財神老婆!”
許燕吉還買了豬、羊、雞,魏兆慶便喂豬、喂羊、擠奶、喂雞。
從那以后,一家人營養改善了,吃上了雞蛋,喝上了羊奶,身體也壯實了。
而且,許燕吉對繼子科科視如己出。
她教科科寫作文,給科科輔導功課,還帶科科去鎮上看電影、去城里看火車,帶他到處走親戚。
科科在許燕吉哥哥那兒,第一次吃到了土豆、橘子、香蕉,第一次看到了歌舞節目。
科科跟著許燕吉母親去了趟西安,第一次認識了外面的世界,心里產生了走出大山的愿望。
于是,他不再頑劣,變得聽話。
他學習好,不打架,還當上了班長。
魏兆慶又驚又喜,常常問許燕吉:
“我怎么娶了你這么一個好媳婦!你到底是從哪里來的,莫不是仙女下凡吧?”
許燕吉聽了,笑得合不攏嘴。
所謂家和萬事興,許燕吉的工作也順利了。
1973年,許燕吉被大隊派去獸醫站上工。
從那以后,她不用干重活,每天給牲畜灌藥、打針,可謂游刃有余。
許燕吉是個特別熱心腸的人,最是惜老愛幼。
有一天,村里一個70多歲的孤老頭過來獸醫站坐坐。
許燕吉看他的腳漆黑,便倒了盆熱水幫他洗腳,還拿板刷給他把腳上的死皮都刷下來。
老頭生平第一次被人這樣侍候,竟掉下淚來。
慢慢地,村里人都知道許燕吉人品好,都喜歡過來獸醫站找她聊天。
小孩找她要裝過針劑的小紙盒當玩具,婦女過來跟她說自己的病、說自己的心事,甚至哭上一鼻子。
許燕吉不僅跟官村的人關系好,還跟魏兆慶十里八村的親戚關系也好。
逢年過節,或者親戚家娶媳婦、嫁女兒,都由許燕吉作為代表前去。
每次,許燕吉都會找出魏兆慶母親的大黑毛巾頂在頭上,再穿一件中式黑罩褂,盡量打扮得老一點兒,好當長輩。
“提上一籃子白饅頭,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和一般的農家老婆沒有區別,感覺挺奇妙。”
就這樣,許燕吉變成一個農耕、持家的農婦,心滿意足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
許燕吉
本以為日子就這樣過去,沒承想,許燕吉被平 反了,并成功復職。
事情是這樣的:
科科小學畢業后,考入了全縣唯一的重點中學。
一天,他到辦公室交作業本,英語老師問科科:
“你英語是不是學過一點兒?”
科科回答說:
“是,我媽教過我。”
這話引起了一旁物理老師的注意。
這物理老師是西北大學畢業的,后來被打成右 派,在磚廠一干二十年。
如今,他苦盡甘來,落實政策到了縣中教書。
1979年1月1日,物理老師主動找到許燕吉,告訴她:
“你變成了農婦,在村子里什么都不知道,這落實政策的工作已到了掃尾階段,你要盡快去辦!”
許燕吉一聽又驚又喜,由衷地感激這位素昧平生的仗義者。
物理老師微笑著說:
“你用不著感謝我,是我應該的,否則良心不安。你快去辦!”
于是,許燕吉立馬回了一趟河北石家莊農科所。
之后,她恢復技術十二級的工資待遇,工齡仍從1954年算起。
許燕吉去報戶口,轉糧食關系,管事的人說:
“若是生活困難,可以申請300元的補助。”
許燕吉想了想,說:
“我不申請補助,但希望把兒子的戶口隨我轉出來。”
她希望科科離開農村,去大城市受更好的教育。
許燕吉復職后,官村人這才知道了她身份不凡——
她竟然是“落花生的女兒”!
許燕吉童年照
原來,許燕吉出生于書香門第,她是名教授、名作家許地山之女!
許地山有不少代表作,諸如《空山靈雨》《綴網勞蛛》《道教史》《扶箕迷信的研究》《印度文學》。
但是,他最為人熟知的作品是《落花生》,其中有句經典名言: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許燕吉與父親許地山
許地山不僅是大作家,還教了一輩子書,先是任教于燕京大學,后是就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
因此,許燕吉的童年是在香港度過的。
在香港,許燕吉住在香港大學旁邊7室2衛1廚1廳1陽臺的洋房里,家里有一輛奧斯汀4門車,母親周俟松常常開車帶全家游玩、參加各種活動。
許家幾乎天天高朋滿座——
陳寅恪跟許地山是世交;
梁啟超的女兒梁思莊是周俟松的閨密;
梁漱溟就住在許家,跟他們一起搭伙吃飯;
而蔡元培、徐悲鴻、胡適、謝冰心、梁實秋、梅蘭芳、齊白石、葉淺予等都是他們的座上賓。
許燕吉全家福
許燕吉從小學鋼琴,上貴族學校。
每天放學回來,她總是跟鄰居家的英國孩子玩耍,因此從小就熟諳英語。
可以說,她的童年衣食無憂,處處順遂。
可惜,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41年8月4日下午,許地山積勞成疾,猝死家中。
彌留之際,他割舍不下妻子和年幼的孩子。
他緊盯著妻子的眼睛,連聲說:
“你負責啊!你負責啊!”
周俟松攥手在胸前,含淚點頭:
“我負責,我負責。”
許地山聽到這些,長呼出一口氣,就像睡著了一樣離開了這個世界,年僅49歲。
父親去世后,許燕吉跟母親和哥哥回到內陸,一路顛沛流離,最終落腳南京。
一家人自強不息,母親周俟松成了南京市第五中學副校長,哥哥周苓仲考取清華大學,許燕吉則被北京農業大學錄取。
只是,許燕吉就像父親的小說《春桃》一般命運不濟——
千金小姐春桃因戰亂淪落為一個揀破爛的婦人,并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委身于“同行”。
許燕吉
1981年,許燕吉的母親81歲了,年事已高。
許燕吉決定回南京工作,侍奉母親。
村里人聽說此事,議論紛紛:
“雞窩哪里留得住鳳凰,兆慶的老婆要飛走了!”
獸醫站為了留住許燕吉,推托無法替她呈報調動申請。
這時,魏兆慶站出來表態道:
“給老母養老送終是兒女的義務,我不能阻攔。至于她以后管不管我,是我自己的事,與你們公家不相干,即使不管我了,我也不會來給你們找麻煩,你們不用顧慮。”
說得站領導對他大加贊賞。
回家后,魏兆慶又對妻子說:
“為這事,給我出謀劃策的人多了,我一向遇事都是自己考慮,用不著請教別人。我又不是那種糨子腦袋,我還不會分析問題了?”
許燕吉好奇地問:
“你怎么分析的?”
魏兆慶一本正經地回答:
“第一,你沒有娃,將來就得指靠我娃給你養老;
第二,你年紀也不小了,不會想去另找老漢了;
第三,你已經過了時了,興不動人了。你想另找個人,人家還看不上你了。”
許燕吉聽了又好氣又好笑:
“你個傻子!最主要的原因你都沒分析出來——”
魏兆慶忙問:
“還有什么原因?”
許燕吉正色道:
“我就不是那種不講信用、不講道德的人!”
魏兆慶 許燕吉
之后,許燕吉被調回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牧醫所,成了畜牧專家。
但她很快將魏兆慶父子接到南京,一家人以前怎么過日子,如今還怎么過日子。
老同學、老朋友們都覺得不可思議,問她:
“你怎能和這么個老頭子一起生活的?”
許燕吉實在地告訴他們:
“我對于婚姻還是嚴肅的,即使沒有愛情,也是一個契約。魏兆慶沒做什么傷害我的事,十來年都和平共處,不能因為我現在社會地位和經濟收入提高了,就和平共處不了,就得斷絕關系。再說,魏兆慶已老,沒有勞動力了,我有義務養活他。”
提到魏兆慶,她還真誠地說:
“人受教育的程度和出身環境、經濟條件及社會進步程度有直接關系,文化程度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魏兆慶的天賦不低,社會經驗比我豐富,我們道德觀念基本一致,在一起生活,互相都沒有壓力。”
后來,科科考上了師范學校,畢業后長留南京。
1988年,他在南京結了婚,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
四代同堂,其樂融融。
魏兆慶一邊照顧孫女,一邊照顧岳母,許燕吉的母親最終活到了95歲的高壽之年。
值得一提的是,許燕吉參加老同學聚會,還見到了前夫吳富融。
同學們都指責吳富融當年的狠心,吳富融哭了一場。
許燕吉于心不忍,對他說:
“第一我不記恨你;第二離婚那會,我說了一些氣話,傷害了你的自尊,我在這里跟你道個歉。”
不久,她把吳富融的一條毛毯,寄還給他:
“這條毛毯曾經給了我些許溫暖,但又令我想起那風雪的嚴寒,所以還是物歸原主好。”
從那以后,許燕吉解開了心結,輕松了許多。
2005年,許燕吉參加畢業五十周年的同學聚會,吳富融也去了。
吳富融送給每人一本他的詩集,給許燕吉的那本上面寫著:
“許燕吉老同學指正。”
許燕吉樂呵呵地接過,當著所有人的面,大筆一揮作了一首詩回贈給他:
五十流年似水,萬千恩怨已灰。
萍聚何需多諱,鳥散音影無回。
“不羨靚果枝頭,甘為土中一顆小花生,盡力做有用的人。”
2006年,魏兆慶死于腦梗。
老伴走了后,許燕吉在孤寂中開始回憶自己的一生,寫成自傳《我是落花生的女兒》,其中有——
“1941年,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不會想到父親很快就要離去,日軍占領香港,一家人要被迫內遷,輾轉于湖南、貴州等地,苦不堪言。
1950年,當我考入北京農業大學時,我也不會想到卷入那場潮流,轉眼入獄六年,孩子夭折,丈夫與我離婚!
1969年,當我被疏散到河北一個極為艱苦的地方時,我更想不到竟會為生活所迫,嫁給陜西一位目不識丁的老農。
我生活在動蕩的歲月,被時代的浪潮從高山卷入海底,其間不乏艱辛曲折、酸甜苦辣。
但是,我是許地山的女兒,他那質樸的'落花生精神’已遺傳到我的血液中:
不羨靚果枝頭,甘為土中一顆小花生,盡力做有用的人。
這也是我始終樂觀的原因。”
2013年10月,《我是落花生的女兒》正式出版,受到了一致好評,首印五萬冊。
人們口碑相傳:
“我包你捧上手就放不下,這是一本需要哭著看的個人百年史。”
記者紛紛上門采訪許燕吉,問她:
“你回南京了,干嗎還帶魏老漢呢?”
許燕吉聽了不以為然,微笑道:
“當年別人踹我一腳,現在我就不忍心踹他一腳。”
未料,書出版后沒幾個月,許燕吉遽然病逝。
那天是2014年1月13日,許燕吉悄然走完81年的人生路。
在許燕吉的葬禮上,83歲的哥哥周苓仲親筆寫下挽聯:
曾經風高浪急歷千苦,
依然心平氣和對全生。
橫批:
豁達君子
許燕吉是名人之后,她用一生演繹了父親名篇《落花生》的精神——
做一個有用的人,對別人有好處的人。
燕吉一生的成就雖然不能與父親相比,但是她的善良、堅強、樂觀,以及知恩圖報的品格,讓她不愧為“落花生”永遠驕傲的女兒!
參考書籍:《我是落花生的女兒》——許燕吉
#中國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