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愛恨
作為數學學的極其賣力但是成績特別一般的理科生,對數學學的好的人從來都有一種仰慕之情。數學在很多人的眼中都是一堆不太好明白的公式和符號,小時候一度聽到的理論是數學學得好的人智商高,所以也曾經懷疑自己的智商低于平均值,還好并沒有自暴自棄,一直在求學的道路上堅持。直到自己接觸了教育學,才了解到“數感”這一概念,并且意識到它對數學的學習是何等的重要。
對于數感的定義,數學家基斯.德夫林提煉了數感的定義,認為數感由兩個重要的部分組成:同時比較兩組物體多少的能力和及時記住連續呈現的物體數量的能力。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課程的學習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十項核心能力,數感便是第一位。數感主要是指關于數量,數量關系,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于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 ”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系。簡單的來說,數感就是能理解數字的意義,數字和數量在腦子里能夠實現無縫銜接的轉換。
數感好的學生,在運算中不拘泥于運用計算法則或公式進行計算。而是能夠感覺數的特征,靈活地選取計算策略來計算。
那么問題來了,如何從娃娃抓起,培養孩子的數感呢?如果把培養數感比喻為通關游戲,那么闖關之路可以分為以下幾步:
step 1:
對數字的認識
數學牛娃們對于數學的學習一定不是從阿拉伯數字開始的,而是從實實在在的物體認識到數字所代表的含義,比如今天買了一只小兔子,“1”的背后就是一只活蹦亂跳的兔子。但是反過來給孩子一個數字“1”他并不能理解這代表了什么。告訴孩子家里有3口人會讓他更輕松的明白3代表的數量。所以用“看得見”的方式給娃一個直觀的概念,能讓他們更輕松地從數量認識數字。
step2:
對不同數字之間差別的感知
讓孩子理解多和少,大和小的概念。可以通過數數,數手指,理解數字前后順序之間的邏輯性,例如從1數到10,每個數字的位置都是固定的,且每個相鄰數字之間相差1,也就是每往后數一個數,物體的數量就加1。慢慢認識數字的大小。
step3:
玩轉數字
即數字的拆分,重組,簡便計算。孩子可以玩的積木,卡片,樂高都可以作為教具,比如19塊積木加3塊積木,可以重新拆分成20塊積木加2塊積木。總數便更容易算出來。這種”補數”的概念在數學的學習中是極其重要的。數字的簡便運算用的好,對于以后高年級的物理和化學的學習也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如化學式的的配平,物理題的計算等等。
生活中對于數學的應用更多的時候是對數感的應用,舉個例子,商場中遇到一個營業員,對于衣服的折后價基本能張口就來,而衣服通常是369,549之類的價格,8折計算原價乘以0.8并不好算。而她采用的辦法就是減去兩折,比如549打八折,549-54.9×2≈549-110=439。
培養好的數感將會一生收益,算數快準巧,生活有訣竅。各位媽媽們get到培養孩子數感的通關秘籍了嗎?如果有良好心得體驗的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