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一句話——女兒就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大多數女兒們和她們的媽媽之間的關系都是親密無比的。女兒們可以和媽媽撒嬌,一起打理家務,一起聊聊心里話...
然而,事實是,有那么些女兒,卻從小不得不忍受來自母親們的“折磨”。
她們不敢和別人談論自己母親們的“過錯”,生怕遭到各種指責。
然而,其實,錯的或者并不是她們自己...
在今天,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了一位劍橋大學心理學家Terri Apter。這個心理學家之前曾出過一本書,名字叫“Difficult Mothers”,難以相處的母親。
而最近因為到了母親節,這個專家的觀點引起了很多女性讀者的共鳴...
Terri的童年是在母親的指責與謾罵聲中度過的,在她二十幾歲的時候,她的媽媽Julia因為脾氣長期暴躁和身體不適導致的癌癥去世了。然而,她留給Terri的,卻是無盡的恐懼和性格障礙...
“我從沒有機會來孝順媽媽,無論我怎么討好她,她都是不樂意接受我。在這之后我變得特別自卑,并且對其他人的評論異常敏感。就算別人稱贊我長得可愛,我也是會懷疑他們有沒有別的企圖。”
“我甚至想過,是不是當初如果媽媽生了另一個孩子,她會不會對她比我好?”
不過她表示,多虧于她媽媽對她的這種冷漠不負責的態度,使自己最后走上了心理學家的道路,她想探究明白為什么有些母親會這樣對自己的孩子,并幫助有需要的人們。
現在她已經成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心理學家,主要擅長領域就是“非正常家庭關系”的研究。
而在歷經了30年的相關研究當中,她發現約有五分之一的母女們處于負面關系。
母女之間爭論很正常,尤其是在孩子們處于青少年期間,很多母親都非常渴望了解自己孩子的內心需求。然而,其中20%的案例有很大不同。
Terri博士指出“難以相處的母親”可以分為五種類型——控制型、自我陶醉型、嫉妒心強型、脾氣暴躁型和情感缺失型。
控制型
對于“控制狂”類型的母親,她并不在乎孩子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對于她本身來說,能像木偶那樣支配這孩子能給她足夠的愉悅和安全感。
例如Terri博士其中的一個患者案例,在案例中患者表示“我的全部社交生活都在媽媽的掌控之下,她哪里都不讓我去。對于她來說,只要她不喜歡我的哪個朋友,她就讓我和對方斷了聯系。”
這是“控制型”的母親典型特點。
自我陶醉型
據一名匿名讀者寫道:
“我的媽媽總是提醒我長得不好看,沒有人將來愿意娶我。每當我化妝打扮自己的時候,她就會嘲笑的說道你以為誰會看你?”
這是典型“自我陶醉型”母親的特征,一般來說自戀的母親并不是單指她有這樣的性格特質,而是她會總是拿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做“比較”。(當然,如果她哪點不如孩子,會非常生氣)
其實這類型的母親內心非常脆弱,她們需要一直來自孩子的贊美和保證。這種類型的母親喜歡一直被孩子崇拜且遵守她所安排的一切的感覺。
其實Terri博士的母親也是一位“自我陶醉型”的母親,她說:
“這完全是我母親的樣子...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醫學家,但是她生活中非常沒有安全感。需要別人一直的贊美她,認可她的存在感很強。”
“最終我知道了原來媽媽需要一直被認可的感覺,于是一直用這個小技巧贊美她哄她,提醒她的那些杰出的醫學成就,她有多么多么的了不起。”
嫉妒心強型
對于“嫉妒心強型”的母親需要一直來自孩子的“臣服”和認可,使她能切身感受到自己的孩子不如她聰明,這種類型的母親并不希望能看到自己的孩子發展好,她會有危機感。
既然“嫉妒”是人類最難以控制的不愉悅情感之一,其中只存在“嫉妒者”和“被嫉妒者”這兩種人。一個嫉妒自己女兒的媽媽會偽裝的很完美,并且用一些能傷害孩子內心打擊自信的話語來抨擊孩子 。
“你太高看你自己了。”
“你這么做肯定會失敗。”
“你以為你是誰,能做到這種事兒?”
當女兒們拿出自己在學校的滿分答卷或者獎狀回來,期待得到母親的表揚與認可時,“嫉妒心強型”母親會認為女兒在冒犯傷害自己。
脾氣暴躁型
對于“脾氣暴躁型”的母親來說,她會用自己的憤怒來控制家人,有沒有影響不所謂,只要她把氣撒出去就行。
今年75歲來自漢普郡的讀者Elanor說道她的母親是一個脾氣暴躁,自我陶醉和控制欲強的綜合體...
“母親經常對我大喊大叫,她無法理解為什么像她那么完美的人會生出我這樣的孩子...”
情感缺失型
對于“情感缺失型”這樣的母親完全忽視了自己女兒的情緒,從而只在乎自己。長期下來,這導致的是母女之間的情感缺失。女兒也會因為沒有母親注意和在乎,而產生心理問題。
最典型的例子來自一位叫Lesley Mould的退休護士,她今年66歲。由于父親工作在外,她和母親只能在家互相依靠。
然而因為父親常年不在家,Lesley的母親感到非常不滿,因此把怨恨全部撒在了Lesley身上。
Lesley自從小時候就非常懂事,知道母親并不喜歡自己。她還會特意存錢買飾品給母親,任何母親需要自己的時候無論如何都會第一個沖過去。可是這樣的刻意討好并不能換來母親的愛。
在Terri博士的研究中,父母、兄弟姐妹、朋友、鄰居和老師們這些角色都會給孩子在“性格塑造”中起到作用與影響,但是母親的影響卻是最直接了當的。
那么,究竟因為什么導致了“難以相處的母親”這一種情況呢?
部分心理學家表示,母親每天看著女兒的成長與愈發美麗,會提醒她們自身正在慢慢老去。因此產生了嫉妒心理...
當然,這只是一小部分人認可的輿論。
其實真正的原因顯而易見,在之前的那些故事和研究中不難發現,這些經歷了悲慘童年的女性們都生于40或50年代。
在那個戰爭年代,她們當中的大部分母親都會因為壓力從而在結婚這件事上“草草了事”,這也就意味著其中一些人根本不想結婚,或者被迫與不喜歡的人結婚。
她們當中很大一部分表示:“明確的能感受到母親根本就沒想生下她們。”
這就是這些悲劇發生的根源,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四十年代中期選擇不生孩子的女性的數量是他們父母那個年代的兩倍。在1969年出生的女性,她們當中五分之一都沒有任何子女。相比較下來,在1942年,只有九分之一的人敢于這么做。
于是那些內心根本不愿意生孩子的女性就這么默默的選擇相夫教子,心中的不滿與怨氣,也就注定了她們中的大多數無法成為好母親。
因此,她們心中的怨恨與不滿就會全部撒在孩子們身上。
一位名叫Anne Wilson的女作家兼老師,今年已經69歲的她,對此深有體會...
因為她的母親對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憑什么?這根本不公平。為什么我不能擁有的東西,你現在都有?”
雖然很多與自己母親,甚至父親處理不好家庭關系的孩子們選擇走向“負面”那條道路,但是這并不是解決辦法的最好途徑。
照片中這位叫Angela Levin的女作家就是正能量的代表,她也曾深受母親的“折磨”...
然而在這幾年她前后發表了兩篇文章,取名為“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可怕的人”,來正面面對“難以相處的母親”這個話題。
文章一經發布就引來了廣大相同經歷的“女兒們”的讀后反饋...
后來,Angela和一位心理學家朋友建立了一個網站,來用于幫助處于相同困境并且受到母親不公平的對待的人們。
“母愛”固然是這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感。只是,母親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情緒...
子女和母親相處,也是一門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