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進士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貢生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余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在《聊齋志異》當中記載了一個書生只有秀才命,道士施法幫他買通陰司,由于自己吝嗇,而與進士失之交臂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冀州有個叫黃生的世家子弟,很有才華,一向有遠大抱負,但是卻屢試不第。村外有座道觀,里邊住的一個道士平時和他交情很深。后來道士外出云游,離開十多年才回來。看見黃生,感嘆說:“我以為你早就飛黃騰達了,現在還是秀才呀?看來福命很薄吧。讓我替你買通陰司科考的主持人,但是需要出一萬錢,你能拿出來嗎?”黃生回答說:“不能。”
道士說:“請你盡力湊足一半,其余的我替你墊付,以三天為期限。”黃生答應了,把很多東西變賣湊足五千錢。
第三天,道士果然把五千錢交給黃生。道觀里有一眼深井,深不可測,據說與河海相連。道士告訴他把錢捆在一起放在井邊,叮囑說:“我一會兒在道觀大殿做法,等我開始做法,你立刻把錢推到井里去,切記,一文錢也不要剩。等一頓飯時間,會有一個大錢浮上水面,你就趕快叩頭。”說完,就走了。
黃生不懂這是什么法術,轉念一想是否有效還不知道,投入一萬錢如果不頂事,就太可惜了,于是藏起九千錢,只把一千錢投入井中。不一會兒,一個大水泡轟的一聲冒出來,接著就有一個大錢浮出水面,大的像個車輪一樣。黃生非常吃驚,立即叩頭,接著又投進四千錢。錢落下之后,發出碰撞的聲音,被那個大錢阻隔,不能沉下去。
過了一會兒,道士來了,責備他說:“為什么不全投下去?”黃生說:“已全部投下去了。”道士說:“陰司的使者只拿到一千錢,怎么還說假話呢?”黃生只得如實相告。
道士感嘆說:“吝嗇的小人必定成不了大事。你命中注定只能當個貢生,不然的話,進士立即拿到手了。”黃生十分后悔,要求再祈禱一遍。道士堅決拒絕后走了。黃生看到四千錢還在井中浮著,用繩索釣取上來,大錢便沉了下去。
這一年,黃生在舉人考試中考了個副榜,做了貢生,最后的結局正與道士說得一樣。一輩子只是個貢生。
俗話說“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若無莫強求”,道士因朋友之誼,幫助黃生逆天改命。可是沒想到他太吝嗇了,只投進一千錢,結果沒有成功。這都是貪財惹的禍呀!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執著于此,你何用呢?
?申明:故事素材取材于《聊齋志異》,首段和末段評論是本人感悟,在于借故事以明理,借故事以化人,借鬼怪喻古今,請不要與封建迷信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