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濱海縣有一群敢于大膽創新的人,這些人為了提高種養效益,在蓮藕塘中試驗混養黃蟮、泥鰍,混養試驗結果很是喜人,平均畝產蓮藕3 000千克(1 畝=667 平方米,下同)、黃鱔600千克、泥鰍500 千克。這種種養結合的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即改善藕田生態環境,又延長蓮藕種植年限,提高了蓮藕品質,減少了病蟲危害,增加了黃鱔、泥鰍養殖收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顯著。
由于當地高效的混養模式,筆者進而采訪了當地的農戶,最后整理出以下水產養殖管理要點。
1.藕田建設
選擇水源充足、無污染、排灌方便、土質疏松田塊,單田面積以1.5~2 畝為宜。田塊四周開挖寬1~2米,深0.4~0.5米的圍溝,圍溝四周或四角設4 個坑池,每個坑池面積8~10 平方米為宜,坑深0.8米,坑底鋪肥田泥0.3米;田中開挖數條縱橫溝,溝寬0.5 米,深0.4 米,呈“井”字形并與圍溝與坑池相通,溝坑面積可占藕田面積的15%~20%;溝坑內設若干管子、竹筒、磚隙等作黃鱔、泥鰍隱蔽棲息的魚巢,田塊四周應用磚石砌壁,防止鱔、鰍逃逸。
蓮藕發芽前,每畝用新鮮生石灰70千克清田消毒,按常規進行蓮藕栽培。鱔種、鰍種放養前10天左右,溝、坑內每畝施腐熟禽畜糞250~300千克,注水30厘米,以繁殖浮游生物供鱔、鰍種攝食。
2.鱔鰍放養
放養鱔種規格以每尾30~40克為宜,于5月中下旬、水溫高于15 ℃時,選擇晴天放入藕田坑池中,每平方米放養0.2~0.3千克,投放前用4%食鹽水浸洗消毒。泥鰍規格以60~80尾/千克,投放量為鱔種的40%左右。
3.飼料投喂
藕田坑邊設置食臺,投喂餌料應在傍晚進行。氣溫、氣壓較低時適當少投,天氣晴好、氣溫較高時多投,一般以第2 天早上不留殘餌為宜。餌料主要以自培蚯蚓為主,投飼量占黃鱔體重的4%~6%。投喂時先將蚯蚓在燃燒的稻草上輕微過火,以提高黃鱔食欲。蚯蚓短缺時可投喂蝌蚪、蠅蛆、螺螄肉、小雜魚蝦等,輔以米飯、面條、瓜果皮等植物性飼料。5—10月,可在溝坑上方掛幾盞3~8瓦的節能黑光燈,晚間開燈誘集昆蟲,供作黃鱔餌料。泥鰍主要攝食黃鱔殘留飼料、糞便及藕田中的天然餌料。
4.日常管理
一是巡田。每天早晚各巡田一次,觀察鱔、鰍和蓮藕的生長情況。
二是水位調節。偏重于蓮藕生長需要,雨天應及時排水,嚴防水蛇、田鼠、家禽等進入藕田。
三是摘除。應及時摘除過多的蓮藕浮葉和衰老早生葉,保持藕田通風透光。
四是微流水狀態。在整個種養過程中最好保持微流水狀態,流速太大容易造成黃鱔逆水游泳,消耗體力。
五是換水。夏季應每10~15天換水1次,一般選擇晴天下午換水,進水水溫和藕田水溫相差不宜超過2 ℃。
六是水溫。夏季可在圍溝和坑池中放養適量水葫蘆、水花生等水生植物以降低水溫。
5.疾病防治
藕田鱔、鰍混養因放養密度小,鱔、鰍的發病率較低。可以采取以下防病措施:一是可在蓮藕田中放養數只蟾蜍,利用其分泌的蟾酥,達到殺菌防病目的。二是保證餌料清潔新鮮,定期在餌料中適量添加如金魚蝦樂(復合劑),魚蝦樂中的有益微生物,不僅能抑制腐敗細菌、真菌的生長,還能分解病菌細胞體和寄生蟲卵,將有害物質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加以利用,轉化成水、無機鹽等無害物質,使水質得到凈化,從而減少鱔、鰍各種細菌性、病毒性、寄生蟲類病蟲害的發生。
6.適期采收
8月份,一般為青蓮藕主要采收期。從10月初開始陸續起捕黃鱔和泥鰍上市,至12月底捕完。枯蓮藕可采至翌年4月底,期間可結合翻土收獲蓮藕,收捕全部黃鱔、泥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