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地球是我們的母親的話,太陽就是地球的父親了吧。因此,太陽是我們的外公。
太陽外公=太陽姥爺=太陽公公
太陽是一顆G型主序星,占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32%。
2007年1月12日,日出衛(wèi)星拍攝的太陽表面“近照”。大量等離子體呈現出纖維狀的線條,像太陽外公的胡子。
太陽的C-3級耀斑。
當我們提起太陽,我們會想起什么呢?
是期望,
是金黃的麥浪,
還是那一抹讓人無比想家的斜陽?
是浪漫,是溫暖,
亦或是無限的希望!
愿我們的心中時刻都有陽光,
在沁人的暖意和陣陣清風中,
輕舞飛揚。
愿小火箭和大家一樣,
小心翼翼地。
守住自己的小小的夢想。
擴展閱讀:
太陽是在大約45.7億年前在一個坍縮的氫分子云內形成的。太陽形成的時間以兩種方法測量:太陽目前在主序帶上的年齡,使用恒星演化和太初核合成的電腦模型確認,大約就是45.7億年。這與放射性定年法得到的太陽最古老的物質是45.67億年非常的吻合。
太陽在其主序的演化階段已經到了中年期,在這個階段的核聚變是在核心將氫聚變成氦。每秒中有超過400萬噸的物質在太陽的核心轉化成能量,產生中微子和太陽輻射。以這個速率,到目前為止,太陽大約轉化了100個地球質量的物質成為能量,太陽在主序帶上耗費的時間總共大約為100億年。
太陽沒有足夠的質量爆發(fā)成為超新星,在約50億年后它將進入紅巨星的階段,氦核心為抵抗引力而收縮,同時變熱;緊挨核心的氫包層因溫度上升而加速聚變,結果產生的熱量持續(xù)增加,傳導到外層,使其向外膨脹。當核心的溫度達到1億攝氏度時,氦聚變將開始進行并燃燒生成碳。由于此時的氦核心已經相當于一個小型“白矮星”,熱失控的氦聚變將導致氦閃,釋放的巨大能量使太陽核心大幅度膨脹。
從外部看,太陽將如新星般突然增亮5~10個星等(相比于此前的“紅巨星”階段),接著體積大幅度縮小,變得比原先的紅巨星暗淡得多(但仍將比現在的太陽亮),直到核心的碳逐步累積,再次進入核心收縮、外層膨脹階段。
也就是說,
50億年后地球將會被膨脹的太陽吞噬。
當然,也有不同的說法。地球的命運是不確定的,當太陽成為紅巨星時,其半徑大約會是現在的200倍,表面可能將膨脹至地球現在的軌道。然而,當太陽成為漸近巨星分支的恒星時,由于恒星風的作用,它大約已經流失30%的質量,所以地球的軌道會向外移動。如果只是這樣,地球或許可以幸免。
但新的研究認為地球可能會因為潮汐的相互作用而被太陽吞噬掉。但即使地球能逃推被太陽焚毀的命運,地球上的水仍然都會沸騰,大部分的氣體都會逃逸入太空。
太陽仍在主序帶的現階段,太陽的光度仍然在緩慢的增加(每10億年約增加10%),表面的溫度也緩緩的提升。太陽過去的光度比較暗淡,這可能是生命在10億年前才出現在陸地上的原因。太陽的溫度若依照這樣的速率增加,在未來的10億年,地球可能會變得太熱,使水不再能以液態(tài)存在于地球表面,而使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趨于滅絕。
繼紅巨星階段之后,激烈的熱脈動將導致太陽外層的氣體逃逸,形成行星狀星云。在外層被剝離后,唯一留存下來的就是恒星炙熱的核心——白矮星,并在數十億年中逐漸冷卻和黯淡。
小火箭制作,轉載要注明出處且保留二維碼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