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之旅北京篇
周慶鋒
北京,中國人的首都,世界華人的首都。一座孤傲而獨立的城。無論您徜徉在懷舊味道十足的老胡同里,或是在古色古香的中華老字號百年老店,又或是不知名沒有牌匾的小店,都可能隱藏著你所不知的美食。
這座城,是每名中國人一生之中都應該來一次,而且必須要有深度瀏覽的地方。
這座城,是國際經濟、金融中心,鱗次櫛比的寫字樓,縱橫交錯的高架橋,當之無愧的全球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這座城,作為“世界第八大美食之城”,卻被很多人稱之為美食荒漠。但那一句最熟悉也絕對是京味最濃的問候語,“吃了么您內?”足以完完全全體現了對美食的追求與喜愛。
這座城,一街一巷、一磚一瓦,仿佛都在訴說著封建王朝的更迭、華夏歷史的變遷。
說起京城美食,少不了幾個特色,一是地道的北京風味小吃;二是歷史悠久的老字號;三是駐京辦美食。無論本土的,還是外地域的;無論是老字號的,還是新生代品牌的,只要懂得美食,北京是全國唯一一座可以滿足您一站式需求的城市。
工作需要,經常駐京。閑暇之余,遍尋美食。不關注網紅,也不關注高大上環境,對美食的追求一如既往的樸素而執著。
美食之一:烤鴨
提及北京美食,幾乎所有人第一反應就是“北京烤鴨”。北京的烤鴨吃過很多,全聚德、便宜坊、大董等大店,還有利群、四季民福、天外天、老滸記等一些小眾餐廳。烤鴨分為掛爐烤鴨和燜爐烤鴨,掛爐烤鴨以全聚德為代表,燜爐烤鴨以便宜坊為代表。但原料的選擇都是一樣,選用優質的填鴨為原料,經過繁多的工序后烤制而成。無論是掛爐烤鴨還是燜爐烤鴨,成品都是金黃油亮、外酥里嫩。區別可能是燜爐烤鴨皮下脂肪還會多一些,口感更加香嫩,但會略顯油膩。個人喜好不同,所以嘗嘗即可。
說起北京烤鴨的起源,很多版本盛傳。不過我還是傾向于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依靠大運河從魚米之鄉江浙地區運送糧食物資到京,運梁船會隨船讓鴨子在運河里前往北京。當時的運梁船行使速度極為緩慢,鴨子會在運河里隨著船只同行。運梁船上掉落下來的糧食,就是鴨子的口糧。鴨子在這個過程就從小崽長成了大鴨子,因為一直在水里游動而且吃的都是糧食,鴨子的品質自然很高,到北京后也能賣上好價錢。
說起便宜坊,這個開辦于明朝永樂十四年,也就是1416年的老店,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小店開辦100多年都沒有牌匾,一直到1552年明嘉靖年間,時任兵部員外郎的楊繼盛彈劾奸相嚴嵩反被誣陷,下朝后內心苦悶,來到菜市口米市胡同這個小店,點了烤鴨和小菜大快朵頤。店主認出這人是當朝的名臣良將,便上前敬酒。楊繼盛見其待客周到、菜肴精美,遂提筆題寫了“便宜坊”匾額。后來店主為保護匾額更是遭遇嚴嵩黨徒毆打吐血卻拒不區服,便宜坊從此聲名遠播。
便宜坊是烤鴨的鼻祖,比全聚德足足早了448年。后來隨著需求不斷擴大,加之王公貴族對烤鴨的口感追求,喂食鴨子不如填食生長周期短、肉質嫩、皮下脂肪多,所以改了填鴨做食材原料。
便宜坊是我最喜歡的地方,雖然老字號的服務要差一些。總店在前門大街旁邊的鮮魚口胡同,一處很大的院落,古色古香,后面有個不大的小院,竟還有一個單獨的存酒房。這里有一個非常大的包房,能坐下30多人吧,房間里擺設全是紅木家具、名人字畫,人口多的大家族可以選擇這里就餐。吃烤鴨時,用蒸好的面餅抹上甜面醬,加上京蔥段兒、黃瓜絲,做成卷餅,一口咬下去,香、酥、嫩同時涌入口中。鴨皮是需要直接蘸砂糖吃的,吃進嘴里會更有層次感。
就我個人而言,來京期間吃一次烤鴨足以,沒必要多吃。畢竟當下人們追求健康,烤鴨高脂高熱量太過油膩也吃不消。便宜坊菜價不高不低,還算中規中矩。現在新推出了鮮蔬香烤鴨,一套278元,口感顯得鮮、香、脆、嫩、滑,很有層次新穎別致。海參全家福、酒香鴨心、芥末鴨掌等菜式,比以前還是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干靠鱖魚,告知都是2斤的,不讓選擇,不用說就知道鱖魚肯定是冰鮮的,價格和活鱖魚一樣,有點花冤枉錢的感覺。
美食之二:涮肉
北京涮肉,是一道以羊肉為主料的美味佳肴。肉質鮮嫩、味道鮮美,好的食材能吃出奶香。往往都是一片一片下入鍋中涮燙至肉色變白便可食用,蘸上特制的麻醬調料,再加點剛剛炸好的辣椒油,一個字“爽”。北京涮肉有幾個比較知名的品牌,東來順、聚寶源、滿恒記、南門。當然,我寫的都是吃過的,比如還有鴨兒李記等一些地方我沒吃過,也不做評價。北京涮肉起源很早,最初都是清真店,后來漢民開了正陽樓,火爆京城。東來順創始人丁德山,1903年在東安市場擺攤賣豆汁和扒糕,后來開了店鋪叫東來順粥鋪,主營羊雜湯和餡餅。東安市場火災后,丁德山重建了三間瓦房,開起了東來順羊肉館,主營涮肉,據傳風頭直接蓋過當時的正陽樓。這是涮肉的一個故事,不過多贅述。
時下,我認為北京涮肉館最火爆的店鋪是聚寶源。聚寶源總店位于北京西城區的牛街上,在這條擁有600多年歷史且作為京城回民聚集地的老街,各色清真美食足以撐起北京小吃的半邊天。如今牛街上的白記年糕、伊寶荷葉甑糕、滿記燒餅,各式各樣的小吃期待與你舌尖的碰撞。無論你去吃飯或在外賣窗口買東西,往往都需要排很長很長的隊。
聚寶源就是這樣一個不接受預定,只能到店排隊的地方。門外是外賣窗口的排隊隊伍,門里是就餐等位的排隊隊伍。能在這里吃一頓涮肉,靠的不是腰包里的票子,靠的是時間和耐心。
涮肉大多人會選擇鮮切羊上腦,牙口好的喜歡有嚼勁的會選擇羊腱子。總之還是個人喜好不同,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罷了。一盤肉上來后,大家分別用筷子夾上,放進清水翻滾的炭火鍋里,上上下下三五次即可。沒有人會在北京吃涮肉直接下一盤肉到鍋里,那樣會讓人對你刮目相看。吃涮肉的時候不要忘了點上幾顆糖蒜,有了糖蒜的加持,往往別具風味。再吃上一個酥香的麻將燒餅,能夠讓你深切體會到美食往往也是一種樸素簡潔的體驗。舌尖上的中國有一句話爆火,就是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老北京的涮肉最恰當不過了。
另外,吃涮肉還有不得不提的南門涮肉。這是一家開在天壇南門的涮肉館,原名叫宏源涮肉,因開在天壇南門,后期在京城遍地開了分店,被食客們起了名字“南門涮肉”。價格比別的店要更為親民,更受廣大涮肉愛好者青睞。總店有個非常大的包房,能坐下20多位。但個人感覺涮肉還是在大廳更好,畢竟炭火鍋和電磁爐吃起來感覺不一樣,口感也會不一樣,加之能更好地接地氣了解品嘗美食。
美食之三:羊蝎子火鍋
在北京沒有人能拒絕羊蝎子火鍋。無論是老北京人,還是外地人,無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天,端上熱氣騰騰的羊蝎子火鍋,幾人圍爐而坐,把酒言歡也好,清茶冷飲也罷,總之這一口是很多人的所愛,但前提是喜歡吃羊肉的人。有的人不吃牛羊肉,你推薦他吃什么涮肉什么羊蝎子也都是無用功。
當然,我是不會選擇在夏季吃羊蝎子火鍋的,因為我很少夏季來。
我來京的時候,基本都是冬春交際,或者秋冬交際。這時候的北京,中午會很熱,但早晚往往很冷。尤其是北京的風,我是很懼怕的。這天兒一冷,就想吃點好吃的、暖和的,那首選當然是羊蝎子了。一大鍋羊蝎子肉香軟爛,咕嘟咕嘟燉著,想想都讓人胃口大開。要說這羊蝎子為何如此受人歡迎,除了價錢親民接地氣以外,還有一個理由就是軟爛的肉質滋溜一口甚至不用咀嚼,香噴噴的貼骨肉吃起來和涮肉別有一番滋味。還有羊蝎子里的羊骨髓,用吸管吸溜到嘴里,一邊吃肉一邊喝湯,咂摸咂摸滋味兒,真乃人間美味啊!
羊蝎子有白湯和紅湯做法之分,區別就在于放不放辣、放不放醬油調色。無論哪里的人,吃辣或不吃辣都很正常,重慶人、湖南人也有很多不吃辣的。
當然,老北京人也是不怎么習慣吃辣的。
我是個無辣不歡的人,當然每次去吃必點辣鍋。在京吃過老誠一鍋、蝎王府,別的還有很多店沒有去過。蝎王府的門面更大一些,老誠一鍋更適合三五好友吃上一頓。所以這里我就簡要介紹一下老誠一鍋了。老誠一鍋在京城隨處可見,如果想這一口了,不至于長途跋涉,可能就近導航走路就能輕松到達。
在京期間我都是公交地鐵、架步量,即使有車也輕易不去坐,這是一個習慣。
老誠一鍋,一進屋就能聞到滿屋濃濃的羊肉香味。羊蝎子越燉越香、特別好吃,不油膩也沒有膻味。有的人喜歡帶有膻味的,比如我的朋友東子,這次在京我們吃飯就聊起過。當然,西北地區的朋友可能也是這樣。這里的鍋底有濃湯、微辣、香辣、麻辣和鴛鴦鍋,整體就餐環境也比較巴適。我個人感覺吃羊蝎子不能人多,4人以內最好。在北京吃羊蝎子,無論哪個店都會有芝麻燒餅,這可能是在京和在別的城市不一樣的地方。我在家也經常做羊蝎子火鍋,由于老人不能吃辣,每次都煮白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喝湯吃肉真是幸福。
美食之四:鹵煮火燒
我認為這才是最有北京味道的小吃,也是下水愛好者青睞的美食。評價北京美食荒漠可能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吧。
鹵煮火燒是京城土生土長的特色小吃,一個滾開的大鍋,里面整齊碼放著火燒、大腸、小腸、豬肺,豆腐一般都是拿出來放在一邊,等食客點了再切上放進碗里。鹵煮火燒我吃過挺多店,有很多店都是吃了一口不想再吃,比如南鑼鼓巷附近的一家店,和大柵欄十字交叉胡同里的一家店,還有因腰椎臥床點了外賣的某胖的店,這些鹵煮確實難以下咽。
具有地域特色的美食,如果不嚴格遵守規則,不僅會砸了自家生意,也給這地地道道的京城小吃抹了黑。
我認為好吃的店我吃過3個,其中2個是門框百年,在兩個地方開的同一個名字的店,還有小腸陳。這兩個都是非常火爆需要排隊的店,小腸陳排隊的隊伍經常排到門外很遠。總算到了自己的號,付了款點了菜端起鹵煮,卻經常會發現沒地坐。實在沒轍,去了2次都是在門外臺階上吃的。如果是你一個人在臺階上坐著吃,可能會感覺沒有面子。但你發現很多人都這樣吃,有些衣著體面開著豪車來的,還有一些年輕漂亮的女孩也是端著鹵煮坐在門外臺階上吃,就無所謂了。
門框百年的店有很多,前門和新街口的都去過。尤其是前門店,我曾經帶著夫人去吃過好多次。夫人在內蒙生人,岳母是山東人,喜歡吃面,尤其是干巴餅,火燒當然可以滿足夫人對面食的要求。記得家住北京的三姨家表妹結婚,我帶夫人來京參加婚禮,住在前門大街旁邊的京泰龍國際大飯店,下樓走三兩分鐘就是前門步行街。參加婚禮當然要吃幾頓,還有親屬朋友請客吃飯,我只能抽空帶上夫人來嘗嘗小吃。鹵煮火燒就是這種情況帶她來的。我記得當時夫人第一個要吃的就是炸醬面,可吃了一次以后再也不想吃了,不是因為海碗居做得不好,而是我們吃甜口的炸醬都不習慣。
可對于鹵煮火燒,夫人一見鐘情。竟然重復吃了2次。那時她還能陪我喝2瓶。我喝酒一直是她的兩三倍,最少4瓶啤酒或半斤小癟犢子(我老領導給牛欄山二鍋頭小瓶起的綽號)。火燒就是死面餅子,店家會切成井字塊,豆腐切三角塊,五花肉切厚片,小腸、肺頭剁小塊,都是一手拿著夾子,一手用刀切,動作嫻熟行云流水一般。切好后,從大鍋里舀一勺老湯往碗里一澆,店家會問你加不加蒜泥、豆腐乳、韭菜花、辣椒油,尤其是香菜,店家是必須征求你意見的。這熱騰騰的一碗鹵煮火燒端上來,豆腐吸足了湯汁,火燒透而不膩,肉爛而不糟,吃口腸吃口肺,喝上一口小癟犢子還是蠻愜意。回來后,夫人偶爾也會想起這口,我就買來食材給她制作,記得有一次我在院里用自來水沖洗食材,足足用了2個小時,夫人笑稱可以做料理吃了。在家做的食材必須要保證新鮮,收拾得要干凈徹底。加上對美食的學習掌控,夫人對我的評價是超越了門框百年的。
美食之五:炒肝
炒肝也是老北京土生土長的特色小吃,由于價格低廉,也有很大的受眾群體。炒肝名為炒肝,實則里面還有豬腸,因當時肝比腸貴,故名炒肝。炒肝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制作炒肝比較出名的店鋪有天興居、緣趙記、姚記、西四包子鋪等,后期也有推薦缸瓦市炒肝的,也沒去過不敢評價。上述4個炒肝店都去過,姚記炒肝是陪老媽去的,當時知道拜登曾在這里吃過飯,特意去品嘗了一下,給我的感覺是店做出名了往往不是好事,確實如網上所言,炒肝和包子都是涼的,做得再好吃也未必能吃得下了。緣趙記和西四包子鋪都挺好吃,如果趕上包子剛剛出鍋的時候喝上一碗炒肝,那味道真是不錯。2023年在京工作期間就去西四包子鋪吃過,離酒店不遠,走路也就20多分鐘,坐車4站地。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天興居。
天興居,就是喜歡吃炒肝必須打卡的地方。老北京城的范圍基本上就是現如今的二環以內。個京城以城墻劃分為了皇城、內城和外城三個部分,有城墻就有城門,于是就有了所謂的“四九城”一說,四道皇城門、九道內城門。建國以前的北京城,素有“東富西貴南賤北貧”之說。查一下典故,富裕的城東,因京杭大運河分支河流經崇文門,那里的物流交通便利、商賈云集,清代的京師稅務衙門就設在城東,崇文門稱為稅門,所以說東富。而西城有不少王公府邸,故而說西貴。至于北城,過去那是正黃旗和鑲黃旗的地盤,有朝廷的庇護,這些滿清貴胄可謂風光無兩,可到了清末尤其是民國時期,這些滿清遺老遺少們沒有了經濟來源,有很多還有吸食鴉片的惡習,就只能靠變賣家當過日子,所以就越來越窮了,所謂北貧。
那么城南為什么就是南賤呢?“賤”是下賤(職業)的意思。城南位于外城,聚集了販夫走卒、伶人娼優,打把勢賣藝等下九流的底層人民。南城就是現如今的前門大柵欄一帶,這里有很多胡同,在舊社會是花街柳巷的去處。有一部很老的電影《城南舊事》,描述的就是北京南城的故事。
前門附近的鮮魚口胡同,當年是京城的漕運碼頭,也是販賣魚蝦水產的市場,所以成為鮮魚口胡同。市場中間位置有個小吃鋪子會仙居,老板名叫劉永奎,主營折籮。折籮就是大酒店回收的飯菜,再加熱端上桌,給這些賣魚賣蝦以及出苦力的人吃起來,滿足口腹之欲。就這樣一個小店鋪,不咸不淡經營到了民國,店鋪的少掌柜劉寶忠接了班,主營項目增加了白湯雜碎,也就是豬下水煮湯,類似于我們現在的牛雜鍋。
當時,《北京晨報》的主持人楊曼青經常光顧此店。在一次閑聊天中,建議將“白湯雜碎”中的心、肺去掉,用口蘑渣熬湯底,豬肝大腸雙燴,加上醬色和蒜末,用水淀粉狠狠勾芡,命名為“炒肝兒”。炒肝用一種特制的高樁小碗盛滿,當時人們吃炒肝兒時講究不動筷子和勺,只需手托碗底,嘴唇沿著碗邊轉著喝,就著豬肉大蔥餡兒的小包子,或是芝麻燒餅,又熱又香,那真是別有風味。每碗賣兩個銅子,每天從早到晚一直供應,很受顧客歡迎。再加上晨報的宣傳,會仙居的買賣算是火了。但買賣傳到了下一代,劉家五兄弟共同經營,兄弟幾個誰當值誰貪錢,還有的抽上了大煙,買賣越做越差。
到了民國22年,也就是1933年,會仙居斜對面開了一家天興居,也賣炒肝兒。天興居剛剛開業,就把會仙居的客人基本搶光了。因為天興居炒肝的味道很是鮮美,在當時味精還沒問世或沒有普及的時期,炒肝湯底是需要用口蘑精心熬制才能味道鮮美的。
建國后,天興居和會仙居合并,統稱天興居,會仙居這個名號就徹底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所以,當今人們吃炒肝,尋根溯源只能是天興居了。
天興居的炒肝不咸不淡,依照我東北人的口味也算可以。喝炒肝貴在熱乎、黏糊,豬腸火候適中,豬肝嫩而不生。所以,當你能夠遇上剛剛出鍋的炒肝,配上剛剛出鍋的豬肉大蔥包子,一口包子滋溜一口炒肝,那味道絕了。天興居由于離前門大街近,加之我每次來幾乎都住這附近,所以是我光顧最多的小吃店。偶爾住的遠一些,我也會特意來上一次,喝一碗炒肝、來二兩包子,滿足一下味蕾,回憶一下過往。這里,我帶夫人來過,帶老媽來過,帶女兒來過,也帶我的姨姨來過。總的來說,家人們對天興居的炒肝包子還是蠻認可的。
美食之六:爆肚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著名的回族小吃,多為回族同胞經營。把鮮牛肚或鮮羊肚洗凈后,切成條狀,用沸水來爆,大多是三五秒,最長也不超過10秒。爆好的肚盛在燙熱的盤子里,沾一口秘制麻醬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以前對爆肚不了解,以為爆肚就是一種菜。在家時常去道外的馬記爆肚王,我和弟弟兩個人每次都要點上4盤爆肚。后來在北京,和1個朋友去大柵欄附近轉悠,午飯點剛好路過爆肚馮,我倆決定嘗嘗。進屋點菜才知道,原來水爆肚可以分成這么多種類。我倆分別點了一盤,在十幾年前物價還不高的時候,兩個人吃頓爆肚也花了300多塊。
北京的爆肚老店還有爆肚王、爆肚滿、爆肚張、金生隆等,當然所有經營北京菜的館子里都有爆肚。只不過吃起來不如這些專門做爆肚的地道。
據了解,爆肚馮是爆肚的發明者。也就是現在金生隆店主的太爺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被別的公司注冊了商標,爆肚馮這個名字不能繼續使用了,傳人才不得已改成了金生隆。
真正的爆肚馮開辦于清光緒19年,也就是1894年甲午海戰的這一年。說實話,一般人記不住什么光緒19年,但甲午海戰的年份大多數人會清晰記得。
金生隆總店位于鼓樓大街附近,周邊還有一個奇石館公園,園里奇石遍布、竹林蒼翠,是一個閑暇之余散步靜心的好去處。我在這里就轉了好多次,累了在中間的庭院里坐一會。
爆肚馮的第四代傳人叫馮夢濤。他也是一個網紅大咖,自己還經常出去探店。有一次在鴨兒李記竟然點了爆肚,依他的性格當然給了差評。評論區里粉絲們留言善意的批評說,你就不應該出去點爆肚。
金生隆首創了“牛四羊九”吃法。牛的爆肚分為肚仁、厚頭、百葉、百葉尖。羊的爆肚分為肚仁、肚領、肚板、散丹、蘑菇、葫蘆、葫蘆頭、食信、肚芯。雖然大多的爆肚口感脆嫩,但也有幾種硬貨難以下咽的,按硬的程度來說就是葫蘆、肚板、食信、蘑菇,這4種需要囫圇下咽。所以有時你想點這幾種,服務員告訴你沒有,可能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吧。
金生隆最為經典的是肚仁,也是爆肚中的極品,據說一盤肚仁要7—10只羊才能做出來。價格也不便宜,一盤88元,飯量大的人一頓吃下五六盤極為輕松。還有散丹,也就是羊的百葉,口感鮮嫩,吃起來也是很不錯的。要想吃點有嚼頭的,推薦肚領,肚領也就是肚仁沒有剝去外皮,厚厚的,吃起來脆彈嫩滑,口感交錯有層次。爆肚本身是沒有太大味道,主要依靠的是一碗精心調制的蘸料,蘸料的選擇極為苛刻,據說芝麻、醋等調味料都是精選的大品牌,而且他家的蘸料竟然也申請了國家專利。
我們在金生隆也點了火鍋。據說金生隆是北京唯一保留八部位精致分割羊肉的涮肉館。八部分位能夠確保一部位一口感,從“彈、脆、嫩、潤、滑”不同角度引導食客去品味真正的老派涮肉文化。我們點了2盤必點的鮮切羊上腦,也點了涮肉里最肥美的大三岔,這是五肥五瘦的部位,涮煮過后肥香四溢,咀嚼之中口舌生香,真是美味。可能因為老派涮肉的緣故吧,鮮切肉的擺盤和別的店不一樣,比如羊上腦,別的店鋪都是圓圓一片,外圈都是一層均勻的白脂,看起來特別整齊。金生隆的涮肉擺盤都是長條的,我個人還是非常喜歡的。總的來說,除了有點小貴,別的沒有什么缺點。
美食之七:燒麥
談起北京的燒麥,不得不說老字號都一處。北京有一首描繪都一處的藏頭詩:都城老鋪燒麥王,一塊黃匾賜輝煌。處地臨街多貴客,鮮香味美共來嘗。難得的是,時過境遷,前門大街上的老店至今仍在開門迎客,都一處燒麥制作技藝也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今天的都一處燒麥不僅是很多老北京人記憶中的味道,還是一個供南來北往的游客了解京韻傳統美食文化的窗口。
在都一處吃燒麥,感受的是不一樣的就餐氛圍。很少有人在這里喝酒,基本都是點2屜招牌的豬肉三鮮餡燒麥,再配上幾盤小菜,比如芥末墩、芥末鴨掌等,配上一碗熱乎乎的羊湯,燒麥就著羊湯下肚,鮮香四溢、肥美多汁,口感非常特別。
都一處的前身叫王記酒鋪,據傳創業于乾隆3年,也就是1738年,迄今將近300年的歷史了。經營小店的是一個叫做王瑞福的山西人。他經營酒鋪和別人不一樣,每天必到子時關門,逢年過節也是如此。相傳乾隆17年,也就是1752年除夕當天晚上,前門附近的胡同子都是黑漆漆的,別的店鋪早已關了門。這時,三個儀表不俗的客人挑簾入內。三人看起來是一仆二主,伙計不敢怠慢,把他們引到樓上,并端上自制的拿手菜和好酒熱情招待。客人飲罷酒,嘗過菜,直夸獎這里的菜好酒好服務好,連京城里那些有名的酒樓都比不了。其中一位客人有些感慨地說,到了這個時候,不關門的酒鋪,偌大個京怕也只有你們一處了。我送你們這小酒鋪一個名,就叫都一處吧!話說這個客人就是乾隆。店主人當然不認識他,也沒把他說的話放在心上。可沒想到幾天后,竟有太監送來一塊寫著“都一處”的虎頭匾,并告訴王記酒鋪這是當朝乾隆皇帝御筆賞賜。掌柜的這才知道大年三十見到的貴客竟是皇上,他連忙叩拜謝恩,并把虎頭匾懸掛在最顯眼的地方。從此,“王記酒鋪”就改名叫“都一處”了。乾隆賜匾后,人們都來看匾嘗菜,曾經的小酒鋪名聲大噪,隨著都一處的生意愈發興隆,不止糟肉、晾肉、馬蓮肉,就連面食燒麥和炸三角的名聲都響徹京城。
都說都一處對皮最講究的,中間厚1毫米,邊0.5厘米,直徑11cm,最少要捏成24個褶子,象征24個年氣。三鮮燒麥56元一屜10個,是都一處每次必點的招牌,價錢小貴。我來這里吃飯不下3次。只喝過一次酒,是陪當時的常委書記喝了1個小瓶二鍋頭,也就是我說的小癟犢子。還陪夫人和老媽分別來過,她們都很喜歡這里,無論是古色古香的店面匾額,還是里面依舊保留復古的就餐環境,或是熱騰騰的燒麥羊湯,在寒冷的季節里吃上一頓還是很愜意的。
再說別的燒麥,我還真很少吃了。以前開在鮮魚口胡同里第一家店,叫同德和。臨街明檔制作燒麥,常常引來很多人圍觀。師傅們搟皮的手法非常嫻熟,包燒麥的手法更不在話下。往往站在這里看就是一種美食享受。我只在這里吃過一次,感覺還好,畢竟出門在外吃啥都要吃個特色。不過今年去的時候發現這個店已經關門了,曾經掛牌百年老字號的店也扛不住疫情的沖擊,想想都令人唏噓不已。鮮魚口胡同已經不再繁華熱鬧。火宮殿、烤肉季、同德和,以及一些小吃店都已經關門或者換了招牌,還有位于前門大街的一條龍涮肉館,竟然也找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河沿肉餅,12塊錢一個里面都找不到肉,只能吃到蔥和青藤椒的香味,可是每天開門就排著很長的隊,估計吃過一次的人再也不會踩雷了吧。
美食之八:護國寺小吃
護國寺小吃在北京也是遍地可見的。它的分店遍布北京,甚至每個景點附近都有埋伏,途經此地的游客,無不愿意邁入這座小吃博物館,一嘗文人墨客傳說里的味道。
但現在的護國寺小吃,老字號的影響力雖然還在,可能也有很多的人在排隊,也經常有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很多長居北京的吃貨,可能早已不會主動邁入它的大門。豆腐腦、羊雜湯、糖耳朵、面茶、豆汁兒、肉包子、菜包子、糖油餅,以及豌豆黃、驢打滾等各類京城點心,在這里幾乎可以一網打盡。現如今的護國寺大街依然人來人往,但整條街上除了爆肚滿好像再沒別的讓我感興趣了。
據說,護國寺小吃源于清末。每月逢七逢八,護國寺大街上都有廟市,繁華熱鬧,在京城里幾乎無敵的存在。當時在北京,護國寺能供給人生所需要的一切商品。這里鍋碗瓢盆、古玩字畫、金銀玉器、舊書拓片,說相聲的變戲法賣大力丸的,一應俱全。還有花市和狗市,辦公用品,甚至包括壽衣紙扎,從搖籃到墳墓,在這里都能安排得明明白白。話說這里雖然是廟會,可這兒沒人燒香禮佛,大家享受的是世俗帶來的歡喜。最早護國寺的喇嘛逢年過節會制作齋食,包括糕點、甜食、茶飯、茶湯、臘八粥等,聽說還要送入宮中給皇上嘗嘗,據傳乾隆皇帝可能真吃過護國寺小吃。后來隨著就是清真美食的入駐,炸回頭、羊肉鹵豆腐腦、水爆肚等一些美食都在護國寺廟會上出現,盛況空前。解放后廟會停辦,成立了國營的護國寺小吃,小吃品種號稱上百,直到今天。雖然我們在這里可以一站吃遍老北京小吃,可是隨著中央廚房的興起,我們吃到的小吃已經遠遠不及當初了。在這里我唯一喜歡的就是羊湯,還算厚實,配上1個大菜包子足夠了,這里的大菜包子真夠個,有些飯量小的女生可能連一個包子都吃不完。
美食之九:駐京辦以及老字號
——宜賓招待所
到北京,可以到各省市駐京辦享受極具特色的地域美食。川湘菜當然是吃辣人的首選。最讓我難忘的是宜賓招待所,一個藏在背街小巷子里沒有招牌卻火爆到極致的餐廳。說這里是餐廳,也差不多,從門口、過道,幾乎開門以后隨時都有很多人等位。招牌菜很多,三兩個人根本吃不完。他家的菜幾乎各個好吃,沒有踩雷的。最好吃的是火爆腰花、李莊白肉、辣子雞、宮保雞丁、火爆黃喉、毛血旺、麻婆豆腐、椒麻七星湖黃辣丁和麻辣兔頭,還點了醉三江、梅花冰粉、粉蒸牛肉,除了粉蒸牛肉以外都好吃,道道美味,可是人少沒法多點,這都有些浪費了。這里的魚雖然很好吃,不過價位真的挺高,以川菜的性價比來講不太劃算。
宜賓招待所是北京餐館排隊的扛把子。這里是四川省宜賓市的駐京辦。在抖音里看到老唐、老田、老高、隋卞、魏偉等一眾千萬級粉絲大咖到此打卡,幾乎沒有差評的地方。店里從開門就沒有不排隊的時候,只要這邊客人撤了桌,那邊分分秒就坐上了新的食客。一個店能做到這種程度,真讓人難以置信。越好吃的菜越難以說哪個最好吃,可能就是我對宜賓招待所的評價吧。
——峨眉酒家
是一個百年老字號的川菜館子。創始人武老先生現今已超百歲,現在也能偶然看到老人家接受采訪時說起梅蘭芳、宋氏三姐妹、張大千、齊白石等名人來店吃飯的情形。店里的拳頭招牌是宮保雞丁。我只去過一次,因為口味偏甜,可能武老先生做菜口味就是保持甜口川菜原因,個人有些吃不慣而已。
——寶慶府
寶慶府是邵陽的舊稱。1913年廢寶慶府,設寶慶縣,1928年寶慶縣復名邵陽縣。在邵陽發展歷史上,寶慶這個名字,用時最長,歷經700余年。在北京西城區的一條大街上,看到了寶慶府。好像是百萬莊大街吧。這個酒店開業時間不長,規模很大,環境很好,定位很高。看門面旁邊寫著邵陽米粉,這個店的老板應該是邵陽人。所以查了一下,確實是邵陽人,也就是我們現在非常火爆的一首歌《早安隆回》歌手袁樹雄的家鄉。隆回是隸屬于湖南省邵陽市的一個縣。這首《早安隆回》不僅讓我們在世界杯上享受優美旋律,感悟梅西奪冠精彩和節奏,也登上了2023年春晚舞臺,不得不說這是中國內陸歌手的一大奇跡。抖音里看到袁樹雄曾經來過這個店,所以就當慕名粉絲來品嘗一下。
寶慶府共3層,面積近3000平方米。一樓為高端湘菜品牌--寶慶宴卡座,二樓是包間,三樓是邵陽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辦公場所。這里主營高端湘菜品牌--寶慶宴、邵陽米粉,食客可以在綠色、人文、良好健康的光影環境中,體驗正宗的邵陽味道、寶慶的歷史文化。我們點了陳壇剁椒蒸魚頭、毛氏紅燒肉、邵陽本味鮮土雞、18秒小炒黃牛肉、臭豆腐等招牌菜,問起服務員魚頭是不是千島湖的,只答復是大湖的,我猜這個大湖可能就是洞庭湖吧。寶慶府的每道菜制作都很精美精致,加上桌桌免費的草莓、帶有茶爐的紅茶壺,還有邵陽特色三味碟,每人一碗邵陽米粉,味道甭提有多自在。菜系走的都是高端路線,幾乎很少有低于100的菜,但品嘗一次還是非常值得的。
——泰豐樓
泰豐樓是京城八大樓之一。所謂“八大樓”,是指過去不同的八家經營山東風味的著名餐館。在不同歷史階段,“八家”的說法不盡相同,排列也不一致,但無論是哪一段時間,“八大樓”均有泰豐樓。雖然現在的八大樓風光不再,已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那些在城市中屹立的百年老店,尤其是前門西大街2號的泰豐樓,仍舊散發著光芒。
泰豐樓開辦于1876年,距今已有近150年歷史。建國前就為名人雅士所青睞。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及其夫人宋慶齡在京居住期間,曾慕名前往做客;竊國大盜袁世凱,曾在此招待親朋;蔣介石、李宗仁及何應欽等黨政要人,到北京時均在這里宴請賓客;當時政界、商界、銀行界的頭面人物,也經常出入此飯莊,并以此為榮。京劇旦角尚小云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等每月總有兩三次固定的聚會設在泰豐樓,以談論琴棋書畫、切磋技藝、傳遞消息。孟小冬等名家拜師也選擇在此處。著名京劇大師梅葆玖也經常去泰豐樓,他說:“喝湯,非泰豐樓莫屬。”建國后陳毅第一次宴請北京工商界人士,也是在這里設宴。據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宋慶齡懷念泰豐樓的味道特意問起,答曰泰豐樓已經關閉多年,宋慶齡先生親自向有關組織建議恢復泰豐樓,泰豐樓才得以重新開業,廚師長李啟貴在盧森堡世界烹飪大賽、對日交流烹飪大賽以及全國烹飪大賽中,均奪得金牌。
泰豐樓的招牌菜有烏魚蛋湯、蔥燒海參、干靠鱖魚、糟溜魚片、三吃丸子、蘿卜絲餅、爆三樣、芫爆肚絲等,但最為招牌的是油爆雙脆,不過需要提前一天預定,不然點不上。我們就因前一天太晚才定包房,沒預定上這個招牌。蔥燒海參是魯菜名菜,也是泰豐樓的鎮店菜,水發海參質感Q彈,燒汁入味,入口完美平衡。芫爆肚絲用的是豬肚,豬肚與蔥姜料酒煮透切絲,與只取莖的香菜大火翻炒、勾芡裝盤。烏魚蛋湯作為國宴菜品,水淀粉的芡湖,白胡椒濃郁卻不辣喉,醋的酸爽卻不刺激口舌,喝一口下肚別提多爽快。更為稱贊的是菜價不貴,包房環境還不錯,二樓服務員大姐很善談,讓客人的心里很是溫暖。
——豐澤園
豐澤園飯莊是北京魯菜老字號,也有人說是舊京城“八大樓”之一,創辦于1930年。但我個人認為不是,因為當年八大樓的評價好像是1920年,所以開業晚于這個年份的不可能被評為八大樓。豐澤園飯莊以經營魯菜而聞名京城,魯菜主要由濟南風味和膠東風味組成。
建國后豐澤園是國家領導人舉行公務宴請外賓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如胡志明、西哈努克親王、田中角榮、基辛格、布什等都曾到此就餐。豐澤園先后接待過90多個國家的政治要人和文化名人。如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重大國宴,豐澤園都有派選廚師參與。
這里我只來過一次,在樓上的最大包房就餐。點了蔥燒海參、雞汁魚肚、清燉裙邊、燴烏魚蛋、糟香桂花魚、干燒大鯽魚等這里的名菜,豐澤園菜肴特點是“清、鮮、香、脆、嫩”,尤以鮮為最,菜品清淡味濃、醇厚不膩,燒制過程注重清、香、鮮、嫩、脆,尤其是烹調用湯堪稱一絕,故有“百鮮都在一口湯”之說,無愧于“吃了豐澤園,魯菜都嘗遍”的說法。作為十八線美食小咖的我,自然少不了這難以忘懷的記憶,事過多年依舊真切。
十、新興小吃
在北京,還有一些新興小吃遍地可見。比如南城香、宇飛牛肉面、新川面館等,新川面館可能有些歷史,但南城香和宇飛牛肉面創業時間不長,南城香可能是創業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于2015年左右。
新川面館的涼面和熱面,我個人口味原因,不是很習慣。
宇飛牛肉面據說也就創業十幾年,牛肉面湯色很重,但喝起來口感真的不錯,由于個人還是習慣于蘭州牛肉面的一清二白三紅四綠,所以我只是吃過一次而已。
南城香是我吃過最多的小吃店。賓館旁邊就有一家南城香,每天早上6點就早早開門了。他家的早餐招牌是油條、豆漿、蝦仁餛飩,尤其是餛飩,每個里面都有一整只蝦仁,吃起來扣扣彈彈,口感極好。每碗餛飩還贈送一根油條,再點上一個茶葉蛋,加上免費的酸豆角、香辣蘿卜咸菜,一頓早餐20多塊錢足以飽腹了。但他家的豆腐腦著實吃不慣,口感偏甜,不適合東北人的口味,燒麥里面的餡料是以糯米為主,也不喜歡吃。
作者簡介:
周慶峰,2000年代初期即業余擔當網絡文學論壇版主。后從事政法工作十余年,雖未有任何作品見諸于報端,卻依然沒有放棄對文學的熱愛與執著。性情中人,追求遠離喧囂,親近自然。喜交文人做知己,善把瓊漿為詩情。
歡迎在留言區內評論
文化范兒,文化人的家,讀出精彩,寫出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