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四,開始上課!
在古人眼中,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從西周時期的“六藝”教學體系到孔子的“有教無類”,再到后世的“小學”、“蒙學”,幾千年間中國的文化就通過這樣的教育一代代傳承。在古人的教育體系里,除了四書五經、經史子集,還有很多給孩子開蒙的書,這些寫給孩子們的書文辭優美,內容精煉,也成為國學中的“經典”,至今讀來仍然朗朗上口。
”

《千字文》作為“三百千”中歷史最長的一種,能夠流傳至今本身就說明了它過硬的質量,其影響力不容忽視。
《千字文》原名為《次韻王羲之書千字》,是用來教授兒童基本漢字的一首長韻文。它是一篇由一千個不重復的漢字組成的文章。據說是南朝梁武帝委托周興嗣創作。千字文作為兒童習字的啟蒙讀物,和《三字經》、《百家姓》合稱“三百千”。

清刻本《試帖千字文》
最牛的蒙學讀物
歷史最長:流傳至今的較有影響力的蒙學讀物里,《千字文》的歷史最長,至今幾乎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
成書最快:梁武帝命大臣殷鐵石拓出王羲之互不重復的一千個字,以便皇室子弟學習書法。這一千個字拓出后,雜亂無章,不好學習,梁武帝又命令周興嗣將這一千字編成有意義的句子。據史書記載,周興嗣非常有才學,只用了一個晚上就把這一千個字編成了一篇韻文,說它成書最快當之無愧。
字無重復:《千字文》整整一千個字,完全沒有重復。推行簡化字之后,出現了個別重復的字。一代國學大師章太炎曾經說,《三字經》和《千字文》相比有兩個不足,一是“字有重復”、二是“辭無藻采”。
最有內涵:和《三字經》和《百家姓》相比,《千字文》最有內涵。它的內容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這個社會比《三字經》成書的時代更為古老,我們能夠看到很多文化傳承;另外就是南朝是一個寫文章非常重視文采的時代,周興嗣又是當時的才子,所以《千字文》在“三百千”中是最具有文學美感的。
作者

《千字文》的作者周興嗣是一個非常有才學的才子。
他祖籍河南,但是他們家中間搬過一次家,搬到了安徽當涂,這是一個長江邊的城鎮。十三歲的時候,周興嗣開始“京漂”,沿著長江順流而下,到都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游學。從此后這位才子在南朝的政壇上如魚得水,全靠一支筆桿子。

周興嗣33歲的時候,梁武帝蕭衍推翻了南齊的政權,建立了南梁。蕭衍本身文章就寫得好,又愛好文化,對于才子周興嗣特別贊賞。最開始,皇帝要寫什么文章,還會找幾個大臣一起來寫,最后比比誰寫得好,可是寫來寫去,每次都是周興嗣第一,索性以后的文章就都直接交給周興嗣寫了。所以編寫《千字文》這個事兒,蕭衍一想,還是得周興嗣來,直接就點名了。周興嗣也的確有才,一晚上就搞定。傳說周興嗣因此一夜白發,因為的確太辛苦了。
影響
《千字文》在眾多蒙學讀物里,流傳的時間最長,影響當然也不小。
《千字文》在后來成為書法學習的范本,從唐代開始,智永和尚、懷素、宋徽宗、趙孟頫、文征明等書法大家都寫過《千字文》,這也促進了《千字文》的傳播。

宋徽宗瘦金書小楷千字文

歐陽詢小楷千字文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有著超強的模仿能力,所以大家一看《千字文》這么火,仿制版的很快就面世了。比如唐朝僧人義凈編纂了《梵語千字文》,宋人胡寅著有《敘古千字文》,元人夏太和有《性理千字文》;明人卓人月有《千字大人頌》,一直到太平天國,還出版了《御制千字詔》。
更牛的是,宋代真宗時,編成了一部4359卷的《道藏》,分裝在400多函中,每一函都按《千字文》的順序編號,起于“天地玄黃”的“天”字,終于“宮”字,所以人稱這部《道藏》為《大宋天宮道藏》。此后,很多藏書都是以《千字文》作為編號的。

光緒七年日本出版《明治新撰十體千字文》
爸媽怎么教
《千字文》無論從內容上還是文字上都比《三字經》和《百家姓》難一些,其中包含的很多文化知識也需要家長跟孩子講清楚,講的時候很考驗爸媽的文化水準哦~建議選擇一本注釋得比較詳細的《千字文》讀本。《千字文》看起來不長,孩子背起來難度也不會特別大,但是因為內容豐富,還是建議爸媽提前將時間規劃好,安排上一個時間周期,不要太著急,循序漸進對《千字文》進行學習。
小貼士
書名:《千字文》
適合年齡:5—1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