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它是一種以高尿酸血癥為特點,以關節、肌肉、肌腱等組織紅腫、疼痛、發炎、關節變形、壞死等為主要癥狀的一類綜合性痹病。一般,初次多發生于下肢關節,尤其是單側大拇指和足背間的關節,大多數病人只是一個關節,通常在夜間發病,大多數病人感到疼痛難忍,甚至不能承受一張紙的重量,病灶部腫脹,溫度升高,行走困難或不能下地行走,有些只能穿拖鞋。也有一部分病人只是輕微紅腫,很多人以為是扭傷。即使不用藥在數日內或數周內也能恢復正常,疼痛炎癥消失,關節活動自如,沒有功能損害。但是如果痛風患者長期得不到正確規范治療,將會引起痛風性糖尿病、痛風性高血壓、痛風性腎病,甚至引發尿毒癥。很多痛風患者只是在急性發作時,因為疼痛難忍,才去接受治療,等疼痛消失了,就不管不問了。這種治療方式很不妥當,只會耽誤病情。現在一般治療痛風,有的是用秋水仙堿片、消炎痛等消炎止疼類藥物去緩解,或者服用別嘌醇等降尿酸類藥物治療。專家認為這些藥物可以起到一些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祛除痛風,且這類西藥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服用時間過長,會導致肝腎功能的損害。
祖國醫學對痛風早有細致而生動的描述,并有系統的辨證施治理論。在《醫學正傳》中,認為痛風即“痛痹”,《景岳全書》則稱其為“風痹”。其病因乃進食膏粱厚味,導致濕熱內蘊,加之外感風邪侵犯經絡。氣血不通,瘀血凝結,絡道阻塞,畸形僵硬。故其治則為發作時治標,緩解后治本。
1、急性發作期
病人發熱、頭痛、關節明顯紅腫、脹痛,證屬風濕熱痹。治宜清熱利濕、祛風通絡。方用四妙散加味湯。
2、真寒假熱型
關節紅腫、疼痛,口渴不欲飲,苔白兼黃,脈洪無力。方用六味地黃湯,以滋陰補腎、清利濕熱;加桂枝、刨附片以溫經通脈散寒;加木瓜、川牛膝以活血舒筋通絡佐以引藥下行。
3、慢性期
關節疼痛,反復發作,灼熱明顯減輕,關節僵硬、畸形,活動受限。治宜調理氣血,補益肝腎,酌加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療法,方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
4、痛風石瘺
證屬久病氣衰,陰寒內積、寒阻血凝、肌膚失養、破潰成瘺。治以濟生腎氣丸內服,每次1丸,每日2次,外敷回陽玉龍膏,以暖血生肌;以干姜、肉桂、草烏、南星化寒痰,活死肌;以赤芍、白芷散滯血,生肌肉。
5、合并尿路結石
可取具有堿化尿液和促進尿酸結石溶解作用的青皮、陳皮、金錢草煎湯內服,加用鴨跖草,兼有降尿酸和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