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的舌苔為一層薄白苔,苔面濕潤,不干,但也不水滑,是胃氣正常的表現。
病苔的表現多種多樣,概括起來主要是“苔色”或“苔質”的異常。通過觀察舌苔的變化,不僅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質、深淺,還有助于判斷病情演變的趨勢。
首先來看“苔色”
主要有白、黃、灰、黑四種。
白苔
即苔呈白色,常見于表證與寒證。若病人見薄白苔,提示病位表淺,病程較短。若為厚白苔,質潤而不干,多為里寒之證。
大家可能有這樣的經驗,夏天如果不加節制的大量吃生冷瓜果、冰鎮飲料,往往會出現食欲下降,或腹痛腹瀉,如果這時觀察一下舌苔,可見一層厚厚的白苔,表明胃中寒邪,當立即停止這些食品,同時可服有溫胃散寒作用的藿香正氣水、生姜湯等。
現在許多家長喜歡大量給孩子吃水果,認為對身體好,其實很多水果性寒涼,容易損傷孩子的脾胃,引起脾胃虛弱,生痰生濕,孩子不是經常咳嗽就是腹瀉,家長也不明就里。
黃苔
即苔呈黃色,是熱邪熏灼所致,為里熱證的征象。淡黃色提示熱邪輕淺,深黃、焦黃為熱邪深重。黃苔經常在慢性胃炎、膽囊炎、腸炎、氣管炎、肺炎等患者中可見。
如門診曾遇一位慢性胃炎患者,已服用多種治療胃炎的中成藥,癥狀有所緩解,但胃脹一癥始終不消,察患者苔薄黃,認為“胃中郁熱不清”,囑用一味蒲公英(有很好的清胃熱作用,且價格便宜)30g,水煎服,胃脹很快消除,舌苔也轉正常。
如果氣管炎而見黃苔,并伴吐黃痰者,是肺經有熱的表現,若為輕癥(多見于病的早期或恢復期),可用一味魚腥草30~50g,水煎服。
灰苔
即淺黑色苔;黑苔,即苔呈黑色,是灰苔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兩者主病類似,均主里證,有里熱證,也有寒證或寒濕證,但在程度上有區別。
灰苔程度輕,黑苔程度重,提示熱極,或寒盛。
一般來說,灰、黑苔而質滑潤者,為寒濕(痰飲)內阻或陽虛寒盛的征象。質干者,甚者燥裂起芒刺,為熱熾津傷或熱極津枯之征象,多見于重癥患者,如高熱病的極期,或中風神志不清、面紅氣粗等。
一般疾病中灰黑苔較少見,所以有些人發現自己舌苔灰黑時會非常緊張,常為此找中醫診治。
最近就又遇到一位青年女性,半月前患肺炎,用大量抗生素后體溫已退,咳嗽減輕,但食欲全無,睡眠異常,神疲乏力,苔灰黑色,但質不干,說明陽氣受傷,痰飲不清,用溫化痰飲的方劑五貼,癥狀很快減輕,灰黑苔消失。
再來看看苔質,有厚薄、潤燥、膩腐、剝脫等區別。
舌苔的厚薄
以“見底”與“不見底”為標準,若透過舌苔能隱隱見到舌體顏色的為薄苔,不能見到的為厚苔。觀察苔的厚薄可以了解病邪的輕重與病情的進退。
當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較輕者,舌苔多薄;當病邪傳里,病情較重,或內有食積、痰濕者,舌苔多厚。當舌苔由薄轉厚,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病情由輕轉重,為病進;當舌苔由厚轉薄,表示邪氣由里出外,病情由重轉輕,多為病退。
舌苔的潤燥
主要提示體內津液的多少。
若苔面干燥,望之枯涸,捫之無津,稱為“燥苔”,多為熱證,見于熱盛津傷或陰液虧損的病證,也可能由于陽虛不能布化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所致。
若苔面水分過多,甚至伸舌時水欲下滴,捫之滑利而濕,稱為“滑苔”、“水滑苔”,多為水飲內停的征象。咳嗽而見此苔者,為寒飲伏肺之征象,中醫有專門用于治療這種咳嗽的古代名方,其效甚速,往往服一、二劑即咳止。
膩腐苔
包括膩苔與腐苔兩種。膩苔是舌面上覆蓋著一層顆粒細膩而致密、濁而滑膩、刮之不去的苔垢。腐苔是舌面覆蓋著一層顆粒較大、松軟而厚、形如豆腐渣、刮之易脫的苔垢,這些粘乎乎的東西,尤如陰暗潮濕之地所長的青苔,在人體上出現則是濕濁、痰飲、食積的征象。
如暴飲暴食,或吃了不潔食物后常會出現噯腐吞酸,口粘,矢氣臭如敗卵等癥狀,此時察舌,多見厚膩苔,屬中醫“食積證”(性質同于痰、濕),可用“保和丸”(古代名方,現有市售中成藥)治療。由于該藥能消食化痰,故臨床上我常將此藥用于治療苔膩的小兒厭食癥、小兒痰嗽、老人消化不良、口臭、口腔潰瘍等病證,多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光剝苔
即舌面無苔,光潔如鏡,故又稱“鏡面舌”,多見于老年人,往往同時伴有食欲不振,口干,甚至半夜干醒,影響睡眠。這是胃陰枯竭,胃氣大傷的表現。可以用石斛15g,玄參10g,麥門冬15g,烏梅5g,生甘草3g,煎湯代茶,常飲,有一定療效。
若舌苔部分剝落,剝脫處光滑無苔者,稱為“花剝苔”,為氣陰兩傷之征象,根據剝脫部位的不同,常可以推測病變的臟腑:
舌尖剝脫,多為心陰或肺陰受損之象;
舌中剝脫,多為胃陰不足;
舌邊剝脫,多提示肝陰不足;
舌根剝脫,提示腎陰不足。
這些都是臟腑受損的表現,要引起重視。
以上介紹的是臨床常見的一些舌象,不同的舌象可反映不同的病證。但人體的病理改變往往是十分復雜的,如新病與舊病的混雜、寒邪與熱邪的交錯等,所以舌象有時并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質,有時也會出現與病理性質不相符合的情況,如古代就有醫家說:“淡舌白苔,亦有熱證;黃厚滿苔,亦有寒證;舌絳無津,亦有痰證。當以脈、癥、便、溺參勘。”現代臨床工作中也經常會遇到這些情況。
所以不能僅憑舌象就下診斷,還是要四診合參,全面綜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