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眾多英雄中,大多數根本算不上典型的正派人物,但是施耐庵將他們列入百零八將,千古流傳,這不得不說,亦正亦邪的“英雄”,并非只存在在美國大片里,咱大中國早就有了這樣的文藝形象。
說到水滸百零八將,竊以為真正的英雄卻是魯智深(同樣喜歡魯智深的請點贊)。這么瀟灑自在、正義凜然、明辨是非的好漢,怎么能不讓姑娘我為他傾倒,更何況他可是為了救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打了恃強凌弱的惡徒鎮關西才丟了差事,流落他鄉。
其實,魯智深憑著一身本事,在任何時代都不缺吃不缺穿,他是官府籠絡的對象。可他偏偏不愿意好好吃他的官飯,要多管閑事。讀《魯智深拳打鎮關西》,看到:魯達聽了道:“呸!俺知道那個鄭大官人,卻原來是殺豬的鄭屠!這個腌臜潑才,投托著俺小種經略相公門下做個肉鋪戶,卻原來這等欺負人!”回頭看著李忠、史進道:“你兩個且在這里,等灑家去打死了那廝便來!”
這幾句真是性情流露!而那“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卻便似開了個油醬鋪,咸的、酸的、辣的一發都滾出來。”則真是大快人心。
鄭屠經不起幾拳就嗚呼哀哉,魯智深伸張了正義,自己卻不得不逃亡。就此,中國多了一個成語:半路出家。他逃到五臺山削發為僧,改名魯智深,由提轄成了和尚所以是半路出家。
但是他不是真心要當和尚,所以一點也不遵守寺廟的規矩,只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他自己做人不虛偽,同時特別討厭那些虛偽的人,大鬧五臺山無非也是看不慣那些個虛偽、勢力的僧徒。既然當和尚只是為了裝裝樣子,又何必故意隱藏自己的本性?這樣的真性情,還真不是任性。試想,有幾人能夠做到?
魯智深原名魯達,他的名字還真是和他的形象很相符。魯,看起來粗魯;達,實際上很豁達;智深,考慮問題很周到,很有謀略。
正因為這個人物如此招人愛,所以戲劇中有他經典的本子,最著名的當然是《醉打山門》。這就像今天將流行小說改編成電視劇,魯智深是眾望所歸的主角,且獲得空前成功,廣為傳播。
在劇本中,有這么一句:英雄末路每逃禪,不過是借住祇園。這道出了魯智深的抱負。醉打山門,最精彩的是魯智深喝醉酒后學十八羅漢,這更是讓人覺得他可愛。
后來,在眾多梁山好漢接受朝廷加官的時候,魯智深和武松(武松的故事盡管也精彩,但總歸沒有魯智深那么可愛)拒絕了。魯智深選擇隱入寺廟,最后在杭州六和寺圓寂。
魯智深雖然是花和尚,但是佛門力倡的一心向善,他的的確確是身體力行。如此良善的英雄,怎么叫人不愛他!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