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漫漫“絲綢之路”中,有著太多的英雄人物,他們?yōu)殚_拓絲路上下求索,為發(fā)展絲路不斷探險,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1、開辟絲綢之路的英雄——張騫
談到“絲綢之路”,我們就不得不說開辟絲路的西漢時期杰出外交家和探險家——張騫,張騫鑿空打開中原與西域的交通,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基礎。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西漢成固(今陜西省城固縣)人。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張騫已在朝廷擔任名為“郎”的侍從官。據(jù)史書記載,他“為人強力,寬大信人”,即具有堅韌不拔、心胸開闊,并能以信義待人的優(yōu)良品質,這正是張騫之所以能戰(zhàn)勝各種難以想像的危難,獲取事業(yè)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但如同歷史上一切偉大人物一樣,要演導出威武雄壯的戲劇,還得具有一定的歷史條件和舞臺,這就是平常所謂的“時勢造英雄”。西漢時期,北方匈奴部落十分強大,而漢初物力、財力不足,對其也都只好采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漢武帝時期,當下達選拔出使西域各國聯(lián)合抗擊匈奴的征召時,滿懷抱負而年輕的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他兩次啟程前往邊遠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出使西域是冒險行動,在此期間,他在匈奴度過了十余年的囚犯生活;他觀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狀況;他注意到在大夏(在今阿富汗)有中國貨;他派代表遠至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甚至安息(今伊朗)。
“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這是唐代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中避難秦州(今甘肅天水)時,寫下的《秦州雜詩·聞道尋源使》中的詩句,詩中所歌頌的“尋源使”,就是西漢的張騫。在中國歷史上,張騫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并帶上了某些神話色彩。漢初時,漢武帝首創(chuàng)察舉制,張騫就是當時被推舉出來的孝廉。民間傳說,張騫奉漢武帝之命,開通西域,曾到了“西天”的黃河源頭,會見牛郎和織女,帶回了天馬。雖然天馬的事只是傳說,但張騫卻在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發(fā)現(xiàn)了一種良馬,這種馬的耐力和速度都十分驚人,據(jù)說它們快速奔跑之后,流汗似血色,它們有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名字——“汗血寶馬”。后來張騫返回大漢將此事告訴了漢武帝,因為武帝本人非常喜歡馬,聽說有這樣的寶馬,自然想得到。此時,漢武帝的態(tài)度也發(fā)生了轉變,他認為雖然結盟不成,但通商也不失為一個好選擇,從而命人開辟通往西域的商道。
隨著絲路的開辟,張騫定下了用外交手段和貿易來擴張漢王朝在中亞影響力的策略,雖然這個外交策略最偉大的實施者是漢武帝,但張騫作為提出者和實踐者,更值得人們尊重。但可惜的是,張騫沒有等到他的宏愿實現(xiàn)的一天,從烏孫國返回(公元前115年)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如今,在陜西城固縣城以西三公里處的博望鎮(zhèn)饒家營村建有張騫紀念館,內有張騫墓。墓地坐北朝南,東西寬15米,南北長15米,高8米,呈覆斗形,抗戰(zhàn)間西北聯(lián)合大學曾對此墓做簡單發(fā)掘,出土漢代器具,確定為張騫真墓。后經(jīng)數(shù)次修葺,紀念館花木扶疏,竹影婆娑,景色宜人,頗受游客青睞。
2、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班超
西漢末年,連年的戰(zhàn)亂使得北方匈奴勢力乘虛而入,控制了西域地區(qū),剛剛開辟的絲綢之路中斷,各國人民深受其害,利益大損。直到東漢明帝時期,日益強大的帝國才積累了足夠的力量,明帝“欲遵武帝故事,擊匈奴,通西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重啟絲綢之路的先鋒走上了歷史舞臺,他就是班超。
班超(公元32年~102年),東漢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字仲升,是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軍事家與外交家。他生于書香世家,其父班彪(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過世前已約略完成《漢書》的輪廓)、兄班固(《漢書》的主要編纂者)、妹班昭(班固亡后續(xù)撰《漢書》),均為揚名后世的'史筆',而班超卻不愿子承父業(yè),從小就想效法張騫,為國立功。公元62年,31歲的班超隨母親和哥哥班固來到洛陽。當時父親已死多年,家境貧寒,他只得靠給官府抄書維持生活。這差事枯燥、勞苦且薪低。“為人有大志”的班超在得知匈奴犯邊的消息后,把筆一扔,發(fā)出誓言,要像西漢張騫、傅介子那樣,建功西域,以圖封侯,報效國家,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班超跟隨同鄉(xiāng)、奉車都尉竇固離開洛陽,出擊匈奴,于當年冬天到達涼州(今甘肅清水縣北),開始了他“平生懷仗劍,投筆事戎軒”的戰(zhàn)斗生涯。班超不僅是成語“投筆從戎”的語源,同時也是歷代投筆從戎者的榜樣及祖師。這時的他已經(jīng)過了不惑之年,可謂大器晚成。
班超出使西域路線圖
班超戎馬一生征戰(zhàn)萬里,身處西域三十一年,不費漢家糧餉,不勞大軍遠征,卻立下不世奇功。他出使鄯善(今若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擊殺匈奴使節(jié),而后相繼安撫于闐(今和田),重定疏勒(今喀什),擊敗龜茲(今庫車)、莎車聯(lián)軍,使西域諸國歸附漢朝,同時北逐匈奴,西卻月氏,重新開通了絲綢之路,玉門關內外再次出現(xiàn)了牛羊布野,中西商旅不絕的太平景象。
烽堠邊關和西域的蒼野荒漠,既是班超立功的戰(zhàn)場,也消損了他的健康,多年的“胸脅疾”,已將他折磨得“頭發(fā)無黑,兩手不仁,耳目不聰明,扶杖乃能行”。公元100年,已經(jīng)69歲的班超給和帝上疏,表明了自己落葉歸根之情,留下了這段至今仍令人感慨不已的文字:“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班超并沒有“空老”玉門關,而是于漢和帝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八月回到了洛陽,遂拜為射聲校尉(是掌宿衛(wèi)兵、地位親要的職務)。可惜的是,只過了一個月,班超病情加重,駕鶴西去,終年71歲。今在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zhèn)有班超墓,故人已逝,但班超的故事和精神仍激勵著后人。
3、西行絲綢之路的圣僧——玄奘
西行的圣僧玄奘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迎來日出,送走晚霞……”一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敢問路在何方》,一部家喻戶曉的神話劇《西游記》,而故事的歷史原型,就是沿“絲綢之路”西行印度求法的大唐僧人玄奘。那么,圣僧玄奘真如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受盡八十一難才求得真經(jīng)么,他的真實生活及其旅程的原貌到底如何,他一路上經(jīng)過了哪些地方,都發(fā)生了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玄奘法師(602年-664年),俗名陳袆,洛川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是唐代著名高僧,世人一般稱其“三藏法師”或“唐三藏”,他是杰出的翻譯家、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jīng)師之一,也是享譽世界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作家。玄奘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為東漢名臣陳寔(Shí)的后代,隋朝末年其家道敗落,后其跟隨兄長學習佛經(jīng),年少時就已熟讀《妙法蓮華經(jīng)》、《維摩詰經(jīng)》,后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隋亡后,玄奘前往蜀地拜訪名僧,后又重游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遍訪佛教名師,潛心學習經(jīng)論,造詣日深。但當時佛教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為探求答案,“以釋眾疑”,玄奘決心至佛教發(fā)源地天竺求取佛教經(jīng)文。據(jù)《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貞觀元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是并不像電視劇《西游記》中演的一樣,玄奘的請允并未獲唐太宗的批準。然而玄奘決心已定,“冒越憲章,私往天竺”, 由此可見,唐僧被稱為御弟,絕不是參照大唐皇帝李世民。根據(jù)當時的規(guī)定,私度邊關比私度內陸關隘懲罰更重,所以玄奘西行的決定非常危險,但恰好當時長安遭遇大災,政府允許百姓自尋出路,玄奘借機混入災民中偷渡出關,可以說,玄奘是一名執(zhí)著于理想信念的勇敢“偷渡客”。那年,他剛好27歲,從這一天開始,他踏上了一條充滿未知的道路。
玄奘西游路線圖
玄奘取經(jīng)始自長安神邑,沿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終達摩揭陀國王舍新城(今印度臘季吉爾以北數(shù)公里處),后經(jīng)西域南道,于貞觀十九年返祗唐都長安,歷時約19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長途跋涉十余萬里,沿途記錄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弘揚傳播佛法和大唐文化,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史載當時玄奘取經(jīng)返回長安,出現(xiàn)了“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的場景,不久,唐太宗接見并勸其還俗出仕,被玄奘婉言辭謝。爾后其留長安組成完備的譯場,據(jù)載,其前后共譯經(jīng)論75部總計1335卷,被后人稱為新譯。
玄奘的西行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后經(jīng)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游記》,書中的以玄奘為原型的唐僧不僅在西行路上收服了四大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小白龍,還帶了觀音的三寶:錦蝠袈裟、九環(huán)錫杖、三個金箍,及御賜的金缽等,神仙開道,白龍御行,何等威風。然而,現(xiàn)實中的玄奘西行取經(jīng)簡直是不幸。玄奘到達涼州(今甘肅武威)地界時邊關被封鎖,后被當?shù)匾晃缓蜕信闪藘擅茏映靡雇低底o送才出了關。到達瓜州時買到一匹棗紅色的馬,但苦于無人相引,此時胡人石磐陀來請玄奘為他受戒,并自愿當玄奘的向導。有學者認為這個石磐陀就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他是玄奘收的第一個弟子,而且身份是向導,剃度后成為胡僧,與孫悟空的俗稱“猢猻”在發(fā)音上非常接近。但他并沒有像孫悟空一樣堅持到底,走到中途就一去不復返了,此時玄奘只好孤身一人向沙漠走去。在沙漠中,玄奘迷了路,禍不單行的是最后一個水囊也被打翻。在經(jīng)過四天五夜滴水未進的折磨后,奄奄一息的玄奘被那匹棗紅色的瘦馬奇跡般地帶到一口泉水旁邊,助他走出沙漠,與英俊的白龍相比,這匹馬甚至連原型都算不上。在現(xiàn)實中,玄奘收徒是在取經(jīng)之后。第一個徒弟是玄奘在返回途中所收,相傳其為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神童大弟子的身份跟小說中神通廣大的大師兄孫悟空也十分相符;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但其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欲;準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他最初出去講經(jīng)一般都是準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jīng),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仆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游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第三個徒弟,是與窺基大師齊名的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是個學術淵博的外國人。其中規(guī)中矩,從事佛經(jīng)的弘揚,并且是貴族出身,跟西游記中的沙悟凈也很相似。
玄奘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年)圓寂于長安玉華宮,傳世頂骨舍利,由于名聲顯著,各地都想迎請供奉,致使玄奘靈骨一分再分,目前,玄奘舍利在南京玄奘寺、南京靈谷寺、印度那爛陀寺等全世界九個地方被供奉。由玄奘口述,弟子辯機記錄的《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其西行取經(jīng)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印度、巴基斯坦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資料,具有重大科學價值。可以說,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絲路上的杰出人物絕不止我們上面提到的三位,東漢時期延伸絲路的使者甘英,兩晉時期西行求佛的僧侶法顯,元朝時期游歷絲路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等等,他們都為絲路的發(fā)展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貢獻,歷史不會忘記,后人將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