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
即位之初,宋太祖就開始考慮都城的選擇問題,他認為開封“形勢渙散,防維為難”,不是一個好的選擇。
自古以來,統治者對都城的選擇都十分講究,主要考慮經濟、地理、軍事三個方面的問題。
經濟上,附近地區要經濟發達,能解決都城的物資需要;地理上,要位于王朝管轄范圍的中心,水陸交通要發達;軍事上,要既能制內,又能御外。
開封經濟發達,水陸交通也發達,唯一不足的是地理上無險可守,很容易被攻破,必須要常駐十萬大軍才能守住。這一點很致命。
開封之所以成為“七朝古都”,主要是經濟和交通都很發達,它位于四通八達的“天下之沖”,有利于統治。但就地理關鍵而言,開封一馬平川,并不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趙匡胤想到了他的出生地——洛陽。
相比之下,洛陽的地理位置要比開封險要得多。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四周群山環繞,背負邙山,面臨洛水。東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對伊闕,是個不錯的選擇。
公元976年,趙匡胤挑了一個良辰吉日,帶領群臣,浩浩蕩蕩地來到洛陽,祭祀天地。
在這之前,洛陽連續下了一個月的大雨,趙匡胤一來,雨水奇跡般地停了。當地人紛紛感嘆道:“我輩少經亂離,不圖今日復見太平天子!”
祭祀大典順利結束,趙匡胤望著晴空萬里的洛陽城,十分滿意。他遷都的決心更加堅定了。
就在趙匡胤以為遷都勢在必行的時候,大臣們開始反對了。
首先進言的是大臣李懷忠。他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一旦遽欲遷徙,臣實未見其利。”
大概意思就是,開封的水陸交通已經如此完善,能夠解決數十萬大軍和百萬黎民百姓的糧食和物資供給問題,別的地方能嗎?況且重兵已經穩定下來了,不可輕易動搖。
這番話很有道理,但是不足以說服趙匡胤。他始終認為安全問題才是第一位的。
大臣們的意見趙匡胤可以不聽,但晉王趙光義的意見他不能不聽。
當趙匡胤向趙光義詢問意見時,趙光義對趙匡胤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這五個字是有典故的,當年吳起和魏武侯討論都城問題時,吳起認為,決定國家興衰的根本因素是政治因素,而非地理因素,夏桀殷紂修政不德,雖有險固的河山,也不能挽救其覆亡的命運,所以說安邦治國“在德不在險”。
看到大家都一致反對遷都,趙匡胤很無奈地說:“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于是,趙匡胤不得不放棄遷都的打算。
果然不出趙匡胤所料,還沒到百年,民力幾乎耗盡,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經濟停滯不前,龐大的軍費開支讓政府入不敷出,積貧積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
1126年,金國見北宋已經岌岌可危,舉兵南下。1127年,北宋滅亡。歷史上開封最繁榮的時期宣告結束。
不得不說趙匡胤是一位有遠見的軍事家,他預見到了這個問題,只可惜不夠堅定,沒能堅持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