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煙閣內描繪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的初衷。而這個位于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的牛人,不僅是唐朝的開國元勛,而且還跟隨李世民一起南征北戰(zhàn)為出謀劃策,受封宰相之職,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晚年的他下場竟慘不忍睹。這個人是誰呢?
他就是趙公——長孫無忌(約597年-659年)。字機輔,河南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為長孫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文德順圣皇后的哥哥,唐高宗李治的舅舅。
那么長孫無忌為什么能成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呢?
首先是他出身豪門,又與李家關系很好。長孫無忌祖父長孫兕,是北周開府儀同三司,平原縣侯。父長孫晟,則隋右驍衛(wèi)將軍。而長孫氏先世是鮮卑拔拔氏,北魏帝室十姓之一,孝文帝漢化時改為長孫氏,世為魏室重臣。在隋朝衰敗的時期,長孫氏是李淵家族奪取天下的重要支持者。而他在少年時就與李世民是生死之交。
其次,博學多才,又有謀略。隋朝義寧元年李淵起兵太原,長孫無忌在長春宮被授任渭北行軍典簽,也是從那時起就開始輔佐李世民征討。
第三,玄武門之變,幫助李世民奪得帝位。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tài)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lián)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貞觀元年,遷吏部尚書,以功第一,被封為齊國公,后徙趙國公。
但是貞觀后期,唐太宗心驕志滿,魏征多次提出批評勸告,唐太宗雖然口頭接受,但是行動卻依然難改。許多大臣都阿諛奉承,歌功頌德,這些人中也包括長孫無忌。唐太宗晚年不好直言,難得征求大臣們意見,長孫無忌卻以阿諛代替忠諫,這是他作為名臣良佐的缺陷。
唐高宗繼位,長孫無忌被拜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揚州都督,主持朝政。在這期間他又主持修撰了《 唐律巰議》三十卷,系統(tǒng)疏證詮解《唐律》的各項條文。這部法典不但對完善唐朝法規(guī)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國現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四年(653年),房遺愛與高陽公主謀反事泄,長孫無忌為穩(wěn)固高宗李治的皇位,以謀反案誣陷吳王李恪,李恪與房遺愛、高陽公主等人一起誅殺。長孫無忌無論是作為臣子,還是作為舅父對李治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但在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終于不顧大臣們的冒死極諫,詔廢王皇后和蕭淑妃,冊立武則天為皇后。因諫凈,褚遂良等人被遠貶蠻荒。而武則天最忌恨的就是長孫無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勛,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將之搞垮,似乎需要一個漫長的謀劃。而這時也為他的悲慘下場埋下了伏筆。
于是在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費盡心機把長孫無忌編織進一樁朋黨案,并進行了惡毒的陷害。
許敬宗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jiān)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后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于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后世將謂朕何!”
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就下令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和封邑,流徙黔州。但準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元舅的照顧,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
三個月后,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復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前后的巨大落差,以及對命運突變的打擊等各種原因,最終長孫無忌自縊而死。
長孫無忌畢生忠于大唐王朝。作為唐朝的開國元勛,他不居功,不自傲,盡力協(xié)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為唐朝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愧為一代忠臣。最終仍舊沒有逃過“泰極否來”的規(guī)律,死于宮廷斗爭之中,這也充分說明了古代社會伴君如伴虎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