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東北地區,曾經存在一個強盛的地方政權,它于西漢時期建國,歷經三國、兩晉,直至隋唐時期。
在長達700年的時間里,這個政權多次與中原互相攻伐,隋煬帝曾三次征伐,結果損失慘重,最終導致了國內起義爆發。唐太宗大兵征伐,也未能全勝。這個政權,就是高句麗。
一、高句麗從哪冒出來的?
據《史記》記載,高句麗的先民之一,是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的東夷人,他們曾在商朝時建立薄姑國,周武王克商后,曾明確表示:“薄姑……吾北土也。”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武力滅掉了衛氏朝鮮(燕王盧綰部下在朝鮮半島北部建立的政權),設立了漢四郡,后來又在玄菟郡下設高句麗縣,居民主體是高句麗族,頗有點民族自治縣的味道。
漢元帝建昭二年(前37年),東北地區另一個族群—夫余族的王子朱蒙來到高句麗縣,建立了高句麗國,并以高為氏,改名高朱蒙。高句麗建立之初就接受漢王朝管轄,因此漢朝默許了它的存在。
王莽代漢后,對于高句麗這樣的地方政權也敢稱王十分不滿,他派出使者,明確告知高句麗王,降其為侯,改其名為下句麗。王莽的憤青行為,激怒了高句麗,也開啟了高句麗與中原全面對抗的歷史。
東漢建立后,高句麗與中原的矛盾有所緩解。但隨著實力的增強,高句麗不斷出兵蠶食中原王朝的遼東地區,以擴張領土。特別是趁中原割據內亂時期,高句麗一度占據遼東全境,并向南攻入朝鮮半島,占據了朝鮮半島大部。
二、高句麗怎么消失的?
隋朝統一后,懾于隋的強盛,高句麗遣使納貢,重新成為中原王朝的屬國,但對隋朝依然保持著軍事戒備。605年,隋煬帝繼位后,欲徹底收復遼東故土,遂發動了對高句麗的攻勢。
從612年到614年,隋煬帝三次遠征高句麗,兵力最多時達到100萬。但因指揮失當,損失慘重,并導致了隋朝滅亡。
公元643年,自恃強盛的高句麗出兵攻打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國,新羅遣使求救。唐太宗御駕親征,攻取高句麗10城,但未能徹底滅其國。
唐高宗繼位后,趁高句麗內亂,命李勣、契苾何力率兵征討高句麗,公元668年,李勣攻破平壤城,立國700余年的高句麗自此覆滅。
三、韓國和高句麗什么關系?
高句麗是由我國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權,在700年的歷史當中,高句麗對中原王朝時而臣服,時而兵戎相見。巔峰時期,領土涵蓋了僅今遼寧、吉林及朝鮮半島大部。
不過,高句麗與韓國并沒有多大關系。古朝鮮國的傳統區域始終在朝鮮半島南部,當時分為馬韓、辰韓、弁韓,后來三韓演變為百濟和新羅兩個政權。
高句麗對于百濟和新羅來說,更有點像外來“侵略者”,占據了他們的大片領土,連漢城也一度被高句麗占據。
但在韓國,高句麗竟然被當做了國史,將高句麗納入到百濟、新羅歷史中,統稱為三國時期。特別是在公元918年,朝鮮人王建在朝鮮半島建立高麗國,更是讓韓國史學界認為高麗是高句麗的繼承和延續。
但實際上,高句麗是高氏王朝,此時早已滅亡200余年,與王氏建立的高麗根本就是兩回事。高句麗的主體高句麗族也早已融入到其他民族,逐漸消亡了。
《唐會要·高句麗》記載的很明確:“高句麗舊戶……漸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顯然,韓國將高句麗當做國史,是認錯祖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