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愿意承認,楊過雖然敏感玻璃心又任性使氣,但他還是有俠義心腸的。他救陸無雙程英,救郭靖一家,都是良心使然。郭靖的確偉大,但是不能說楊過對國民的熱忱不及郭伯伯,就得被打入自私的冷宮。
是的,不能全然怪楊過,因為金庸自己也開始困惑了。
金庸小說,雖然涵蓋了儒釋道三家哲學,但指引俠客前行的,本質還是儒家思想。所以陳家洛雖然一介書生,卻因為義父于萬亭的遺命,不得不接下紅花會的攤子。所以灑脫的黃藥師逃不開忠孝,放曠的令狐沖也執著于人倫,所以俠之大者,就得為國為民。
但是金庸很快就發現自己被自己設定的'俠'框死了。
武俠一直被貼上成人童話的標簽,被視作文化毒瘤,因為許多武俠里頭的確有不少英雄救世,被視作意淫的白日夢。
但金庸將武俠世界置身于真實歷史社會中,就告訴你,童話里都是騙人的。
他說,俠客的力量是有限的,陳家洛也好,袁承志也好,郭靖,楊過,張無忌,蕭峰,令狐沖,陳近南,若抱著為國為民的念頭,那是無法解決問題的。
他在神雕后記里也說了,國家的界限,有一天會消亡,那時為國為民,就沒多大意義了。
所以郭靖得死,蕭峰得死,陳近南得死,其他人,都得給我滾進山林,彈琴畫眉。
他在浩劫期間,寫下笑傲江湖,他說厭惡權謀政治,到鹿鼎記,卻發現能拯救天下的,恰恰是鳥生魚湯,黃宗羲一干書生寄予厚望的,竟然是讓韋小寶去奪權。
這是金庸的悖論,所以他完成了自我革命。
這個問題,金庸并不是首創,虬髯客的下場,聶隱娘的結局,宮白羽的聯鏢記與偷拳——總之,這是自古而今的老命題。
只是金庸從頭到尾重新整理了這一思路,并形成小說。楊過歸隱,只是金庸在思考的中途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