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是個金庸武俠迷,癡迷于其中的武功以及秘籍,要是生在那個年代,也想學幾招。今天給大家盤點一下金庸武俠中十大武林秘籍,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1、葵花寶典(辟邪劍譜)
《葵花寶典》,是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武功秘籍,書中對其來歷著墨不多,僅提及作者為前朝太監,為何太監武功如此高強、卻身居大內,不得而知,小說中亦無人練成完整寶典的內容。
此功是以“快”為主,令對手看不出破綻,沒有還擊的機會。抑或是快到就算被對手看出招式中的破綻,對方也來不及反擊,破綻一閃即逝。
而辟邪劍譜是從《葵花寶典》殘篇中悟出的劍法,兩者系出同源。辟邪劍法有七十二路,但一來從不外傳,二來使用此劍法之人個個動作迅捷詭異,外間無人得知其招法的名目,只知道其招式乃匪夷所思。
練功者:前朝太監、東方不敗、林遠圖、岳不群、林平之
2、九陰真經
《九陰真經》是金庸小說《射雕三部曲》中虛構的武學秘籍。是金庸武俠小說中威力極強大,也最富盛名的武學秘笈,也是武林中眾人無不想爭奪的一樣至寶。
經中所載內功、輕功、拳、掌、腿、刀法、劍法、杖法、鞭法、指爪、點穴密技、療傷法門、閉氣神功、移魂大法等等,無所不包。只要練成其中任何一門絕學即可獨步武林,如在江湖中令人聞風喪膽的梅超風練成了經中的九陰白骨爪,馳騁大漠罕逢敵手。
練功者:郭靖、黃蓉、周伯通、洪七公、楊過、小龍女、黃衫女、歐陽鋒、梅超風、陳玄風、周芷若
3、北冥神功
北冥神功是金庸先生小說《天龍八部》中逍遙派的頂級武功之一,與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天山六陽掌、天山折梅手、小無相功、凌波微步齊名。
練功者:無崖子、李秋水、虛竹、段譽
4、九陽神功
九陽神功乃《九陽真經》上的武功,出自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
練成九陽神功后,內力自生速度奇快,無窮無盡,普通拳腳也能使出絕大攻擊力;防御力無可匹敵,自動護體功能反彈外力攻擊,成金剛不壞之軀;習者輕功身法勝過世上所有輕功精妙高手;更是療傷圣典,百毒不侵,專門克破所有寒性和陰性內力。
練功者:覺遠、張無忌、張三豐、郭襄、無色禪師
5、六脈神劍
六脈神劍出自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乃大理段氏的最高武學,由大理開國皇帝段思平所創。
所謂六脈神劍,是指含于指尖的內力隔空激發出去,使其以極高速在空中運動(區別于隔空點穴)的一門技術。
其做架簡單,功效卓著,感應強烈,均為首屈一指。久習可得奇效,達到指劍的境界,即指力所能及的地方,有如有一柄無形的劍。無論是橫掃或虛指,均可傷敵。在此載出其功中之初級部傷,非內功,但其運用人體自然采收氣能力,可迅速開發人體潛能。治病療疾,增長人體內力及耐力,亦為內功打下深厚基礎。
練功者:段思平、段譽、枯榮大師、段正明、本參、本觀
6、易筋經
在武俠小說中,易筋經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金庸小說在金庸《天龍八部》中游坦之就是因為習得易筋經自我療傷排除體內冰寒劇毒,也正是他學習了易筋經從一個無名小輩變成一個江湖數一數二的高手。(新修版游坦之修行的是易筋經中暗藏的神足經,已非三聯版的易筋經本身)《笑傲江湖》中介紹易筋經神功,乃東土禪宗初祖達摩老祖所創,威力極大,'是以數百年來非其人不傳,非其緣不傳。縱然是少林寺本派出類拔萃的弟子,如無福緣,也不獲傳授。'《笑傲江湖》中令狐沖身中幾股真氣,只有易筋經能解,但先決條件是必須加入少林。令狐沖寧愿身死也不學此經。由于他為江湖立下若干功勞,方證大師假風清揚之口,將此經傳于令狐沖。《易筋經》與《九陰真經》、《九陽真經》和《神照經》并稱為金庸筆下四大內功秘籍。
練功者:游坦之、達摩老祖
7、獨孤九劍
獨孤九劍,是小說家虛構的一種武學招數,出自金庸小說。《神雕俠侶》、《笑傲江湖》中都有提到,為獨孤求敗所創,以無招勝有招,殺盡仇寇奸人,敗盡英雄豪杰,打遍天下無敵手。
練功者:獨孤求敗、楊過、風清揚、令狐沖
8、小無相功
小無相功是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逍遙派的一門內功,威力強大。其主要特點是不著形相,無跡可尋,只要身具此功,再知道其他武功的招式,倚仗其威力無比,可以模仿別人的絕學甚至勝于原版,沒有學過此功的人很難分辨。
練功者:逍遙子、李秋水、鳩摩智、虛竹
9、太玄經
《太玄經》,金庸小說中的最強武功,在《俠客行》書中二十章出現。
主角石破天誤打誤撞下,參透俠客島上驚天動地的武功秘訣《太玄經》圖譜,成為一位震古爍今、不可企及的武學大宗師。
練功者:石破天、龍木島主、張三李四、青衣黃衣弟子、白自在、溫仁厚、丁不四、妙諦大師、天虛道人、愚茶道長、西門觀、解文豹
10、神照經
《神照經》是金庸武俠小說《連城訣》中的武功秘籍,是武林之中最高深的內功,練成神照功,天下無對手。《神照經》本為武林名宿鐵骨墨萼梅念笙所有,梅念笙見丁典為人善良,便將《神照經》傳給丁典。
由于丁典先天超高的悟性,在沒有師傅教習的情況下將神照功練至頂端。練成神照功之后的丁典已經是獨步武林,天下無敵,由此可見《神照經》為《連城訣》中最高深的內功。
練功者:梅念笙、丁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