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0年代考古十大發現:
1, 白沙宋墓:宋代家族墓葬,位于中國中部河南省的禹州市白沙。它的發現,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磚壁畫墓提供了重要資料。 被列入中國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發現。1951年12月發掘,報告由宿白編寫,題名《白沙宋墓》,白沙宋墓是北宋末期流行于中原和北方地區的仿木建筑雕磚壁畫墓中保存最好,結構最為復雜,內容最為豐富的一處。宿白編寫的《白沙宋墓》一書也是我國田野考古紀實的奠基之作。
2, 大汶口遺址:位于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1959年首次發現并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大汶口文化”內涵豐富,有墓葬、房址等遺存。出土文物有造型美觀的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制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
3, 丁村人: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包括1954年發現的3 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丁村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 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距今二十多萬年,屬于晚更新世早期的舊石器時代遺存。介于北京人和山頂洞人之間,舊石器中期遺址。
4, 侯馬晉城:位于東周時期晉國晚期都城,現在的山西省侯馬市,古城址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200米。春秋時代的晉國,從晉景公十五年(前584)到晉靜公二年(前376)韓、趙、魏三家分晉,共經歷了208年。在這208年里,都城新田(今侯馬一帶)為晉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此時正是我國奴隸制度崩潰、封建社會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晉國故城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春秋時期晉國的歷史及其都城形制提供了重要資料。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調查發現,后經多次勘查發掘,主要有:1956~1957年發掘、勘探,發現古城。
5, 鄭州商城:是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位于鄭州市管城區內,即今河南省鄭州市區偏東部的鄭縣舊城及北關一帶。鄭州商城外城墻始筑于商代中期的二里岡期下層一期,使用到二里岡期上層二期,總面積達25平方千米,是先周時期僅次于殷墟的龐大都城遺址,最新數據顯示,鄭州商城外城墻的始建年代為前1500年左右,可以推算內城和宮城的時間年代要不晚于前1500年,少部分學者認為此是“湯始居亳”的亳都。1952年,第一屆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在鄭州二里岡和洛陽東郊進行田野考古實習,開始了鄭州商城遺址的第一次正式考古發掘。1954年春,鄭州市城市基本建設工程全面開展,考古學家安金槐帶領鄭州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在二里崗一帶開展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工作。1955年發現城墻遺址確定此為商代城市。可以斷定鄭州商城東北部,就是商代二里崗時期王室貴族的宮殿區。
6, 明定陵:1956年-1957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地下玄宮進行了發掘,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這里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孝靖)。定陵坐落在大峪山下,位于長陵西南方,建于1584~1590年(萬歷十二年至萬歷十八年)。
7, 洛陽燒溝漢墓:河南省洛陽市燒溝村的漢墓群。墓葬的時代從西漢中期延續至東漢晚期。墓主人的身份,除東漢晚期幾座較大型的墓可能屬于當時的豪門貴族外,多數墓葬的墓主應為一般官吏及其眷屬。發掘年代:1952~1953年。是一處自西漢中期延續至東漢晚期的大型墓葬群,現已發掘漢代墓葬225座。墓葬中出土有大量銅錢、銅鏡、青銅禮器、金銀器、陶器、鐵器、絲織品等隨葬品。考古工作者根據這些出土物對漢墓進行了分期,從而找到了漢墓斷代的可靠標尺。
8, 半坡遺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東郊灞橋區浐河東岸,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以上。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隊在西安東部浐河東岸的二級階地上發現了半坡遺址。同年9月,中科院考古研究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發現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1954一1957年,先后進行了五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揭露面積1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6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1957年建成博物館。
9, 三門峽虢國墓地:1956年,在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時被發現以來,先后經過四次鉆探和兩次大規模的發掘。己探明各類遺跡800余處,發掘清理了252座墓葬、7座車馬坑和3座馬坑,出土文物近3萬件。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處規模宏大、等級齊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時期大型邦國公墓,總面積32.45萬平方米,探明各類遺址800余處,己發掘的260多座墓葬中出土文物近3萬件。
10,屈家嶺遺址:位于湖北省荊門市屈家嶺管理區,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廢墟的遺址,該遺址是一處以黑陶為主的文化遺存,具有許多獨特的特征,故定名為“屈家嶺文化”,其年代距今約5000—4600年,是更早期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的繼承者。遺址發現于1954年,1955年及1957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湖北省文物工作隊兩次發掘,出土大量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石器和陶器,蛋殼陶器、彩繪陶器和彩繪紡綸,說明新石器時代江漢平原地區已具有較高水平的燒陶技術和紡織手工業。
二,60年代:
1, 滿城漢墓:保定市滿城區,1968年發掘,滿城漢墓是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劉勝墓全長約52米,最寬處約38米,最高處約7米,由墓道、車馬房、庫房、前堂和后室組成,竇綰墓和劉勝墓的形制大體相同。兩墓的墓室龐大,隨葬品豪華奢侈,共出土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絲織品等遺物1萬余件,其中包括“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著名器物。。
2, 馮素弗墓,位于北票市西官營鎮饅頭溝村將軍山,是馮素弗及其妻的墓葬,為同墳異葬。馮素弗墓中出土的金步搖冠飾,經專家研究認為是十六國時期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貴族的一種流行冠飾,兩墓出土文物有陶器、銅器、漆器、玉器、玻璃器、鐵器等470余件,對于研究北燕的政治制度和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是探討鮮卑族在遼西地區的發展、三燕社會面貌以及漢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在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密切交往的重要資料。1965年發掘。
3, 元謀人:元謀人牙齒化石是1965年“五一”節在云南元謀縣上那蚌村發現的,元謀縣被譽為“元謀人的故鄉”。1976年根據古地磁學方法測定,生活年代約為一百七十萬年前左右,差距最多不超過前后十萬年(也有學者認為其年代不應超過73萬年,即可能為距今60萬至50萬年或更晚一些)。
4, 侯馬盟書為1965年-1966年于中國山西省侯馬市秦村出土的玉片文物,數量共有5000余片。因為該玉片上文字刊載著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或卿大夫之間,于訂盟誓約中所記載的言詞,因此稱作“盟書”或“載書”。該文字屬于春秋晉國官方文字,出現約在西元前550年。書寫于玉石的這些文字不但是中國現今考古發現最早的毛筆字,也因運筆嫻熟流暢,字形活潑多變,有其藝術價值。侯馬盟書”是1949年以來中國考古發現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館藏的十大國寶之一。
5, 藍田人:藍田人在1963年中國陜西省在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發現,化石為一30多歲女性的頭骨。1963年7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調查隊在進行田野調查時,在藍田縣城西北約10公里的泄湖鎮陳家窩發現了一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第二年5月,在公王嶺地層中發現一個基本保存完整的中年女性頭骨化石。
6, 司馬金龍墓:北魏瑯琊王司馬金龍與其妻姬辰的合葬墓。位于山西省大同市。1965~1966年大同市博物館發掘。據出土墓志記載﹐姬辰死於延興四年(474)﹐司馬金龍死于太和八年(484)。司馬金龍是降附于北魏的西晉皇族﹐深受寵信﹐墓室用特制的銘文磚砌筑﹐磚銘為“瑯琊王司馬金龍墓壽磚”。全墓由甬道﹑前室﹑東耳室及後室(主室)構成﹐總長度近18米﹐加上墓道全長超過45米。前﹑後兩室均為四角攢尖頂﹐後室高4.2米。在墓門券頂上部﹐出土有碑形石墓表。墓早年被盜﹐但發掘時尚存陶俑及動物模型約400件﹐其中半數以上是披有鎧甲的步兵和騎兵﹐騎兵的戰馬亦披有鎧甲﹐還有馱糧的馬匹及駱駝等。
7, 雷臺漢墓:是1969年由當地農民在雷臺老槐樹下發現的一處東漢晚期大型磚石墓葬,因出土了國寶級文物中國旅游標志馬踏飛燕一尊和鑄造精致的銅車馬鐵騎(一說是車馬武士儀仗)九十九尊,組成了一支東漢裝備精良的銅車馬騎兵方陣而馳名中外。據出土馬俑胸前銘文記載,雷臺漢墓是“守張掖長張君”之墓,約在公元186-219年之間。[2] 墓道長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處,出土有金、銀、銅、鐵、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銅錢三千多枚。銅車馬儀仗俑99匹。 其中以銅奔馬藝術價值最高。銅奔馬又稱“馬超龍雀”,呈發綠古銅色,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重7.15公斤,馬呈飛奔狀,三足騰空,昂首揚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改變了傳統天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學平衡原理,蘊含豐富的天馬文化內涵,鑄造技巧精湛,堪稱青銅藝術之極品。
8, 象山王氏墓地:是東晉尚書、左仆射王彬的家族墓葬群,位于南京市鼓樓區幕府山西南的象山上。1965~1970年,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員會先后發掘了7座,除2號墓系南朝墓外,余均為東晉墓。據墓志,1號墓是王彬的第4子、征西大將軍行參軍、贛令王興之夫婦墓,王興之卒于咸康六年(340),其妻宋和之卒于永和四年(348)。均系磚結構。 7號墓為平面呈凸字形的四隅券進式穹窿頂墓,由棺室和甬道兩部分構成,全長5.3米,寬3.22米,高3.42米。左右壁呈弧形稍向外鼓,左、右、后3壁中間各砌直欞假窗,其上又各砌一個凸字形的小壁龕,內各置一青瓷小碗。甬道為券頂,以門槽為界分內外兩進。以磚封門。
9, 西侯度遺址:位于黃河中游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遺址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西侯度遺址是中國早期猿人階段文化遺存的典型代表之一,遺址中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燒骨的發現,昭示這已經學會用火。為目前中國境內已知的最古老的一處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大約180萬年。西侯度遺址是目前中國最早的人類用火證據。世界上其他國家還發現的燒骨所處時期均在西侯度之后,西侯度遺址的發現把人類用火的歷史推到距今一百幾十萬年前。1961年至1962年,山西省博物館對西侯度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出土了一批人類文化遺物和脊椎動物化石。
10,永泰公主墓,在乾縣北部。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永泰公主是唐中宗李顯的第七個女兒,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孫女,名仙蕙,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時年僅17歲。后與她丈夫武延基合葬在一起,陪葬乾陵。永泰公主墓于1960年至1962年發掘,是屬封土堆墓,其墓穴是用磚砌 的,由墓道、過洞、天井、雨道、墓室構成,全長87.5米。墓道是一條 寬約2米的斜坡,進入過洞直至狹窄的雨道,兩旁洞墻內有6個小龕,里面 放著彩繪陶俑、騎馬俑、三彩馬及陶瓷器皿等隨葬品,造型逼真、工藝精湛。這是建國以來發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墓的四周有圍墻,圍墻南北長275米,東西長220米。墓區總面積為6050平方米。墓冢為覆斗形,高14米,每邊長56米。墓道全長87.5米,寬3.9米,墓室深16.7米,墓為斜坡土洞磚室墓,全墓由墓道、5個過洞、6個天井、甬道、8個便房、前后墓室組成,象征著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