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五帝:
⒈《大戴禮記》一書中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⒉《戰國策》一書中是: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⒊《呂氏春秋》一書中是: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
⒋《資治通鑒外紀》一書中是:黃帝、少昊、顓頊、舜、堯
五帝說形成于周、秦之時,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組合,自古以來也有著不同的說法。
傳說中的五帝,古書記載也不一致。他們生活的時代已經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或原始社會末期。
黃帝,是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姓公孫,居軒轅之丘,故號軒轅氏。國于有熊,亦稱有熊氏。《國語·晉語》,黃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為國名或父名則眾說不一。《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龍魚河圖》說“天遣玄女下援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的戰爭中,黃帝對于中華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績的。《史記正義》說:“黃帝以前,未有衣服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教民江湖、陂澤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時,有之有節,令得其利也”。黃帝姓姬,號軒轅氏,又號有熊氏。傳說黃帝氏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過著不定居的游牧生活,打敗蚩尤后與炎帝氏族在阪泉發生三次大戰。黃帝統率以熊、羆、貔、貅、虎等野獸為圖騰的氏族參加戰斗,打敗了炎帝部落,進入黃河流域。從此,黃帝部落定居中原,并很快發展起來,黃帝時代生產工具大有進步,許多發明創造都產生了,用玉作兵器,造舟車弓箭,染五色衣裳、養蠶、造文字,大撓造干支,伶倫制作樂器等等。史書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說明這些部落形成了巨大的部落聯盟。黃帝后代與其他部落共同融合,形成中華民族,黃帝軒轅氏被看成是華夏族的始祖。
炎帝,姓姜。相傳炎帝是牛頭人身,以牛為圖騰的氏族首領。最初,這個氏族活動于渭河流域,后來進入黃河中游,與九黎族發生了長時期的沖突。九黎族的首領叫蚩尤,獸身人面,銅頭鐵脖,頭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劍戟,能吃砂石,是以猛獸為圖騰的氏族。他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是勇悍善戰的強大氏族部落。蚩尤把炎帝驅逐到涿鹿(今河北西北桑干河流域)。炎帝向黃帝求援,雙方在涿鹿大戰。蚩尤請風伯雨師來興風作雨,生成了大霧使黃帝的士兵迷失方向。黃帝請來旱神女魃,把天氣放晴,造了“指南車”辨別方向。這場激烈戰爭的結果是蚩尤被殺死了,黃帝取得了勝利。《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相隔8帝,500余年,顯然不足為信。班固說炎帝“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氏”。對古老的農業生產作出了貢獻。
顓頊,號高陽氏,居住河南濮陽縣一帶,相傳是黃帝的兒子昌意的后代,司馬遷說他是黃帝次子昌意的兒子。古書記載;“高陽氏有才子八人”。“靜淵以有謀,疏能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 。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貢獻是擴大了民族活動的范圍,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東于蟠木。顓頊對九黎族信奉巫教,參拜鬼神的風俗進行了教化治理,逼迫他們順從黃帝族。有個部落的首領共工對顓頊的做法非常不滿,憤怒地用頭撞倒了不周山。頓時,撐著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繩子斷了,于是天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移動;地向東南洼陷,江河隨之東流。共工由此改造自然,成為了英雄。
太皞,也稱為太皓,風姓,以龍為官,一說是伏羲氏。相傳他人頭蛇身,或人頭龍身,可能是以蛇或龍為圖騰的氏族首領,居住在陳地(即現在河南淮陽縣)。他應該是淮河流域氏族部落想象中的祖先。
少皞,也叫少昊,姓己,名摯,號窮桑帝,金天氏傳說是黃帝的后代,居住在山東曲阜一帶。這個部落以鳥為圖騰,有風鳥氏、玄鳥氏、青鳥氏等共二十四種,是二十四個氏族合成的一個大的部落,傳說他們均為東夷族。少皞族是黃帝族向東發展的一分支。一般認為少昊為太昊之后。《世本》“少昊,黃帝之子,名契”,認為少昊即契,而契亦傳為帝嚳之子;因此認為太昊即帝嚳,二人均為殷人祖先。
這些古代神話傳說,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從古到今是一個有著勤勞、勇敢和智慧的偉大民族,說明人類社會的初始文明是經過實踐創造出來的。
其實,三皇五帝的傳說和分歧,是中華民族產生和發展的產物。在進入人類文明時代之前,就形成了華夏族、苗族、蠻、夷、戎、狄等許多民族。華夏族是由黃帝、炎帝的兩個氏族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所謂帝,就是中國原始部落聯盟時期對部落首領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