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是中國晚期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面積約4萬平方米,1973年開始發掘,是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1983年,國務院公布河姆渡遺址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河姆渡村建筑遺址,是中國采用榫卯技術構筑木結構房屋的實例。
河姆渡遺址挖掘過程
第一次發掘:1973年11月至1974年1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們,為配合農田水利建設工程需要,對河姆渡遺址進行了第一期考古發掘,取得了突破性的發現。
第二次發掘:1977年10月,考古學家們又對該遺址進行了第二期考古發掘,兩次共揭開遺址面積2630平方米,發現墓葬27座,灰坑28個,出土石器、陶器、木器、骨器等各類文物6300余件,其中有不少是歷來罕見的珍品,豐富了河姆渡文化的內涵,引起了全國考古界、史學界的重視。
經濟文化價值:農業起源表明人類社會從單一的攫取式經濟開始向生產式經濟發展,這一轉變拓展了食物來源,為人類發展奠定物質基礎,所以在人類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業文化價值:河姆渡原始稻作農業的發現糾正了中國栽培水稻的粳稻從印度傳入、秈稻從日本傳入的傳統說法,在學術界樹立了中國栽培水稻是從本土起源的觀點,而且起源地不會只有1個的多元觀點,從而極大地拓寬了農業起源的研究領域。
精神文化價值:河姆渡遺址人工栽培稻谷的發現說明農業不是哪個圣人發明的,而是人類自身進步的結果,從而有利人們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史觀和群眾觀念。
歷史文化價值:中國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并指出河姆渡文化發現的意義在于“表示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這里當時已有相當發達的文化。”人類學和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說:“河姆渡遺址的發現,使人耳目一新,過去誰會想到遠在距今7000——5000年前,長江下游會存在著如此燦爛的文化呢!”
河姆渡文化相關資料介紹
河姆渡文化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在1973-74和1977-78年兩次對河姆渡遺址作發掘并有資料。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遺址中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筑的遺跡。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
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最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址。它的發現,不但改變了中國栽培水稻從印度引進的傳統傳說,許多考古學者還依此認為河姆渡可能是中國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最早發源地。
河姆渡文化的農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耒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樁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的重要
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發現是為最早。它與北方地區同時期的半地穴房屋有著明顯差別,成為當時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同樣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淵藪。它是代表中國古代文明發展趨勢的另一條主線,與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貫穿中華大地六千公里的亞洲第一大河“長江”,盡管總長超過了黃河,但長江流域誕生的古代文明以前并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人們一直認為中華文明的發源歸根到底還是黃河流域,只有黃河文明才是歷史的主流,但是在長江下游一帶卻不斷出現令人振奮的發現。
首先,是和半坡遺址處于同一時代的河姆渡遺址的發現。稻穗紋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圖案,彎彎的稻穗圖案使人想象到,河姆渡時期的人們已經開始了水稻的栽培。1987年的發掘中從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稻殼,據發掘報告說總量達到150噸之多,在已經碳化的稻殼中可以看到稻米,分析的結果確認這是七千年前的稻米。
水稻的栽培,使社會上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的出現。文化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