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可再生能源政策網(RenewableEnergyPolicyNetworkforthe21stCentury,簡稱REN21)是一個由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學術研究機構、國際組織和行業協會等組成的全球性非盈利組織,總部設立在法國巴黎的聯合國環境署。REN21自2004年成立后發布了一系列《可再生能源全球現狀報告》(RenewablesGlobalStatusReport)和《可再生能源全球未來報告》(RenewablesGlobalFuturesReport)。
REN21的專業報告在可再生能源行業已頗具國際影響力。在中國,為了探索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的實現路徑,一些權威機構也開展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路徑研究。本文在梳理REN21歷年來發布的《可再生能源全球現狀報告》和《可再生能源全球未來報告》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學者近年來所做的相關研究,分析當前全球和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與趨勢。
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與趨勢
可再生能源發展規模高速增長
可再生能源可從四個途徑替代傳統能源:發電、供熱/供冷、交通燃料以及偏遠鄉村的能源供應。其中,發電是最主要、規模最大的用途。近年來,已有許多國家實現了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其中多數國家的可再生電力以水電為主。20多個國家的可再生電力占比超過50%,包括冰島(100%)、挪威(96%)、巴西(85%)、新西蘭(73%)、哥倫比亞(70%)、奧地利(68%)、委內瑞拉(66%)、瑞士(58%)、瑞典(55%)等。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可再生能源行業發展不斷加速。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從2004年的8.12億千瓦增加到2014年的17.12億千瓦,年均增長8%左右,其中水電、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占絕對領先地位(見圖1)。
全球發電裝機容量中有27.7%來自可再生能源。201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新增容量的59%,首次超過煤電和天然氣發電新增容量之和。
全球生物質液體燃料產業規模增速顯著,2004-2014年燃料乙醇產量平均每年增長11.7%,生物柴油產量平均每年增長29.7%(見圖2)。
中國在發展可再生能源的道路上已邁出實質性步伐,2014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容量以及水電和風電裝機容量均排名全球第一,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排名第二,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和燃料乙醇產能均排名第三(見表1)。
2014年,全球能源消費總量的19%來自可再生能源,其中約9%來自傳統可再生能源利用(即偏遠地區的生物質直接利用),10%來自發電、供熱等現代可再生能源。2014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滿足了全球電力需求的22.8%(見圖3);在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總發電量的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23.3%(見圖4)。
低油價環境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不降反增
在2014年下半年原油價格大幅下跌的背景下,201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資逆轉了之前兩年的下降趨勢,比2013年增長了17%,達到2702億美元。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投資連續5年超越化石能源發電投資。對可再生能源產業而言,雖然政府的扶持政策很關鍵,但是近年來其市場化融資能力在不斷增長,2014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股權投資增長了54%。
近年來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投資高速增長,從2013年起超越歐洲和美國(見圖5),2014年占全球發展中國家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資的2/3。
越來越多的國家將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政策的影響。在過去的十年中,制定并執行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的國家和地區數量迅速增長(見表2)。截至2014年底,已有164個國家確定了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145個國家頒布了相應的支持政策。
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部分采取先進技術的可再生能源與化石能源相比已初具競爭力
得益于政府扶持、產業規模擴大及技術創新,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下降。從1998年到2015年,風力發電成本降低了58%;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平均每年下降6%~7%,并且每年的降幅不斷擴大,當前對2020年光伏發電成本的預測數值是2005年預測數值的一半。201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資2790億美元,設計發電裝機容量7000萬千瓦;2014年投資額與2011年相當,但設計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500萬千瓦,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可再生能源成本不斷降低。
部分可再生能源發電與傳統化石能源發電相比已初步具備成本競爭力。例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陸上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地熱發電、生物質發電的成本已經接近中國和德國的燃煤發電成本。
2014年,一些國家的生物質液體燃料生產成本與成品油零售價已較為接近,例如阿根廷的生物柴油0.56~0.72美元/升,東南亞國家的生物柴油1~1.3美元/升,歐盟的生物柴油1.05~1.3美元/升,美國的燃料乙醇0.85~1.28美元/升,巴西的燃料乙醇0.82~0.93美元/升。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現狀與趨勢
可再生能源在中國未來能源結構中占比預測
近年來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呈加速趨勢,對可再生能源未來占比的預測數值不斷走高。
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下稱《計劃》),提出2020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15%的目標,將實現這一目標的時間從2050年提前至2020年。為此需要:
1)降低煤炭消費比重:全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48億噸標準煤左右,煤炭消費比重控制在62%以內。
2)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億千瓦,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億千瓦,常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3.5億千瓦左右;地熱能利用規模達到5000萬噸標準煤;風電與煤電上網電價相當,光伏發電與電網銷售電價相當。
截至2014年底,中國風電、太陽能發電(絕大部分為光伏發電)和水電裝機容量分別為9580萬千瓦、2650萬千瓦和3億千瓦,分別比2013年增長了25.6%、67.0%、7.9%。為達到《計劃》目標,2015-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和水電裝機容量年均增長率需分別達到15.9%、30.4%、3.1%。
201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組織開展了“中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暨路徑研究”,探討了在中國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情景。研究認為,中國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發展道路兼顧了當前和未來的發展需求,可顯著提升宏觀經濟發展質量。到2050年,全國可能形成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占比可達60%以上;能源系統的核心將是電力系統,電力成為生產生活的主要用能方式,功能單一的電力輸送網絡將向資源優化配置平臺轉型;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的60%以上,其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可達85%以上。
在交通領域,2020年全國新能源汽車(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產銷量可達到200萬輛,保有量達到500萬輛,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將在2035年前超過內燃機燃油汽車銷售量,成為主流動力車輛。
可再生能源對中國能源消費的作用日益重要
為了探討可再生能源在支撐中國能源消費中的作用,需要計算可再生能源發電占全部發電量的比例,并將可再生能源發電量與每年新增電力需求做比較。中國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占比從2004年的0.1%增長到2014年的4.1%,增速顯著。
2012年以前,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與全國新增用電量的比值未超過20%;2012年之后,這一比值不斷增高,2014年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首次超過了新增用電量。可再生能源在支撐全國能源消費中體現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可再生能源將不斷加大對化石能源消費的替代程度,導致石油、煤炭消費在一次能源消費中占比的持續減少。
(本文作者高慧,楊艷,饒利波,何艷青,呂建中,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原文載于國際石油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