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
○所謂雙邊市場,是指該市場中有兩個不同的主體,它們的利益最終取決于二者在一個公共平臺上的互動。——2014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讓·梯若爾(Jean Tirole)
毛大慶的離職事件可謂觸目驚心,跟離職萬科加盟互聯網企業的肖莉一樣,毛大慶也是投入聯合辦公的懷抱,稍有不同的是自主創業,打造中國版的WeWork 。知名投資人徐小平、創新工廠李開復等人已經表示投資毛大慶的創業項目,特別是中關村創業大街、清華科創秦君等更將作為其重要合伙人。
2014年,房地產行業進入“下半場”的說法不脛而走,年末,行業“白銀時代”的說法也不至于引發哀鴻遍野的悲傷,最近因為毛大慶的離職,BWCHINESE中文網,刊發了文章《媒體:開發商的大逃亡已悄悄展開 爛賬留給銀行和員工》,很多微信公眾號繼而轉發,“大逃亡”一詞成為互聯網思維洗劫下的另一種極端預測。
在這篇文字里,資深財經人士劉曉博先生說,過去10多年,是中國“印鈔票保增長”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國家通過貨幣超發催生資產泡沫,帶動房價上漲,讓購房者產生賺錢效應,從而推動了城鎮化快速發展。在這個時代里,毛大慶在房地產行業工作,獲得了超常規的發展機遇。
而未來10年到20年,中國將進入“印股票促增長”的時代。因為房地產行業已經被透支,而且間接融資方式也走到了極致,企業負債率接近世界之最,無法再“加杠桿”。但通過IPO注冊制改革,降低企業上市門檻,讓企業通過直接融資方式獲得資金,從而引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最終改變中國人資產配置方式和中國的國運,就成為未來的大趨勢。
不僅是房地產這一個行業,很多傳統行業都會面對這樣的轉型和變化,因為市場和消費者的習慣在變。
很多公司都感到,原來的行業或做法已經做不下去了,沒有前途,必須創新與轉型。這已經不是發展問題,是生死問題,形勢非常嚴峻。怎么創新和轉型?有錢,搞個創新孵化基金,錢就在賬上,沒問題;有樓、有園區,都是現成的,建個小硅谷,也沒問題。但是,有錢、有樓、有硅谷,人呢?缺的是創新型、創業型人才!這些人才不能源源不斷地來、生生不息地長,錢和樓和園區有什么用?你搞的“硅谷”不就是空谷嗎?瞧,生死問題變成了創新和轉型的問題,創新和轉型的問題變成了人才的問題。不能在人才上下對功夫,誰也別想實現創新和重生,不管原來多么輝煌,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就這樣老去、沒落。
萬科總裁郁亮明確提出,年薪制、聘用職業經理的做法,已經攏不住人才了,必須搞事業合伙制。萬科2014人力資源條線大會,郁亮提出升級版新理念:人才是萬科的唯一資本,唯一。任正非用他的語言強調了人才的重要性:“資源是會枯竭的,唯有文化才會生生不息。一切工業產品都是人類智慧創造的。華為沒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資源,唯有在人的頭腦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礦……”據說,海爾也在打破一體化、流程化的大工業組織,鼓勵內部創業,搞阿米巴組織。
做出了《紙牌屋》的Netflix公司認為,HR最重要的工作就應該是滿世界去找人,一個優秀人才頂2~3個人甚至頂10個人用。Netflix公司最重要的就是找來人才,倡行“自由與責任”的文化,放手讓你干,給人才以自由,但也要求你負起責任來,能擔當。這種文化已被硅谷普遍接受。
天使投資人X君,給了100萬投資C君的創業項目,C公司倒閉了,錢輸光了。C君創業做第二個項目,又叫X君給天使投資100萬,但第一個項目虧光的100萬,也折算成第二個項目的股份,這樣X君對第二個項目算是投資了200萬來折成股份。C君的第二個創業項目非常成功,今年紐約上市。X君200萬折成的股份,現在值20億元。這是個案、偶然事件,但開創了天使投資的新玩法:鎖定創業型人才,投資TA終身創業的項目,直至TA創業成功為止。歷史上失敗的投資,都折算成最后成功項目的股份。天使投資投什么?從投項目轉向投人了。以前是爭奪創業項目,未來是爭奪創業型人才。
目前市場上出現一種這樣的人才投資基金,瞄準一個上市公司的關鍵人才,讓他們整建制地出來創業,甩掉原來的老板、另起爐灶。基金給他們投資,送給他們股權,把人才、經驗、產品、know-how、技術、客戶關系、商業模式都平移出來,快速復制出一家可上市的公司。這種玩法是什么?這不就是赤裸裸的跨界打劫嗎?這種打劫也太狠了,誰家經得起這樣的打劫呀?先劫人,然后劫事業,你死,我活。如果拋開道義不談,這種打法,太務實了。花錢買人,而不是買股票。
人才投資正在興起。BAT總監級別以上的人才出來創業,不論這些人才手上是否有成熟項目,投資者就愿意直接給錢。A集團通過專門團隊尋找上下游企業的人才,以股權合作的方式投資人才,逐步建立“A系企業”。B集團,在國內舉辦了首個針對高端人才投資的精英選拔賽“千萬奇才”,選拔有能力實現企業高速成長的人才,然后將此人才連同資金一同放到投資的企業中去,保障投資安全和收益。投資決策的依據,從“事”轉向了“人”。
由此可見:
其一,這融資和離職背后的故事,是銷售社會化和公司社會化的大趨勢。
其二,流程化和管控型組織已死、平臺化和生態化組織誕生。流程森嚴、秩序井然、按部就班的公司,正在失去快速反應能力。野蠻生長、靈活機動、放手人才各自為政各自為戰的公司,卻可能亂中取勝、大獲全勝。
互聯網對傳統管理模式的顛覆催生了“平臺企業”。在“平臺企業”中,企業與員工之間的關系從傳統的雇傭關系,演變成“共創共贏”,即通過設計自我管理模式,激發員工的自主創業精神。企業之間的競爭關系演變成“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競爭”,即從傳統價值鏈的競爭轉變為平臺之間的競爭。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從傳統的買賣關系,演變成“共創價值”,即顧客可以參與企業價值的設計和價值分配。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預言“平臺管理”時代的到來,互聯網消除了距離。21世紀,企業管理步入自我管理時代。事業合伙人制和項目跟投機制,是對這一預言的實踐詮釋。
在建業集團2015年管理年會上,確定試點探索“事業合伙人制和項目跟投機制”,旨在“從共創到共贏”,“從共贏到共幸福”,滿足顧客個性化的需求,為員工搭建一個創業平臺,從而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真正創立利益共同體。同時,通過跟投平臺,將項目打造為“共贏創業體”,集團、高級管理人合伙基金率先進行投資,區域總公司及項目管理層強制跟投,視情況確定其他跟投范圍。內部員工跟投機制成熟后,逐步面向業主及社會人士開放眾籌平臺。
據悉,目前的“2015建業集團事業合伙人制”處于1.0的初級版本,將選擇條件合適的項目進行試點,經驗成熟后,逐步推行。在“同股同權、同責同利”“公開公正”的原則下,讓所有的員工“成就共享”。2015年3月1日,建業集團開封區域總公司永城聯盟新城項目內部跟投方案已經發布,員工熱情高漲,期待新的變化。
“平臺經濟”時代已然來臨,就看企業是主動求變還是被動被劫。
(本文編者編輯自“房地產微學院”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