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維的暢銷書籍《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相信很多人都看過,而且覺得受益匪淺,全書中提到的七個習慣分別是:
積極主動--個人愿景的原則
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雙贏思維--銘記領導的原則
知彼知己--同理心交流的原則
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前兩天在書店,看到了這樣一本書--《高效能人士掌握人生的三個關鍵時刻》,作者是希魯姆·w·史密斯,在商界被稱之為"時間管理之父",富蘭克林柯維公司聯合創辦人之一。書中提到了在人生當中會遇到三道鴻溝以及指出彌和這些鴻溝的關鍵時刻,只有在這些關鍵時刻做出了正確的選擇,才能夠讓我們的現實生活更加的靠近內心,從而掌握人生,獲得更多的內心平靜。
一、信念鴻溝:信念轉變時刻,重塑正確的信念,以滿足人生長期需求為標準。
書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進入一個院子的時候,看到那兒蹲了一只大狗,然后他很害怕的轉身就跑,離開了這個讓他感到恐懼的動物,而另一個人在進入這個院子時,也看到了那只狗,可他卻不怕,徑直走了過去。
這里要表達的就是:一個人的信念會支配他相應的行為。就像那個跑了的人,她堅信大狗就是兇惡的,所以他逃離了,可是他的想法是對的嗎?
正如今天晚上參加的一個活動,老師有互動,給我們一個做神探柯南的機會:在一個沙漠里邊,有一個人赤身裸體的躺在那兒,已經死了,手里拿著半根火柴,讓我們推想之前到底發生了什么?會是什么樣的故事?其他的小伙伴都有許多讓人腦洞大開的想法,而我,只想到了兩個字"取暖",之后老師反饋,我其實要想會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下結論。
這其實也是固化思維模式在推動著我,自己堅信火柴就是點火的,不再另作他想,所以,這就是在這一問題上的信念鴻溝,而其他方面,還需繼續挖掘。
二、價值觀鴻溝:價值發現時刻,找到自己最重要最珍視的事情,并付諸實踐。
百度百科對價值觀的解釋是這樣的,價值觀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維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認知、理解、判斷或抉擇,也就是人認定事物、判定是非的一種思維或取向,從而體現出人、事、物一定的價值或作用;在階級社會中,不同階級有不同的價值觀念。
書中的一個故事很長,看完之后我長話短說的概括如下:A對B說:"你從這段很危險的鋼結構上走過,給你100美元,你走嗎?"B拒絕,A加碼,再拒絕,再加碼,直至加到幾萬,B仍拒絕,A最后說:"如果是你的女兒在我手上,你需要走過這個鋼結構才能救到她,你會走嗎?"
答案可想而知,他當然會走,那說明在他的價值觀念當中,他更看重的是家人,是親情。而像幾年前炒得沸沸揚揚的,寧在寶馬車里哭,不在自行車上笑的主角看中的肯定不是情。
三、時間鴻溝:時間管理時刻,每天規劃當日時間,從內心最渴望的事情開始完成。
時間管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李笑來老師的《和時間做朋友》、柳比歇夫堅持了56年的《奇特的一生》、《蕃茄工作法》等等都是時間管理方面的書籍,可是時間真的可以管理嗎?每個人一天24小時的時間都是固定不變的,怎么管理呢?
這就要說到時間鴻溝的源頭了,它處在自己真正想花時間做的事情與實際投入時間做的事情之間。所以其實我們要管理的不是時間,而是管理我們能夠完全掌握的事件。
比如說像死亡、交通狀況、天氣狀況,這些就是完全無法控制的,而哪些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呢?比如說,什么時候起床,穿什么衣服,對待別人的態度時可以選擇的反應,想要吃什么食物等等,那這些事情的一個核心就是你自己,100%控制的只有你自己,所以說對事件進行分類,就可以決定自己的反應,就能夠開始彌合生活中的時間鴻溝。
理解了事件控制,那現在就要開始每日計劃,書中提到了"魔力15分鐘",分為7步:
1、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能夠全神貫注不被他人或事件打擾。
2、尋找靈感,可通過冥想祈禱的方式進行。
3、審視價值觀,這是為了彌和價值觀鴻溝,所以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得以體現。
4、整合自己的長期目標,確保是在為長期目標所做規劃,在短期目標規劃中也可以得到體現。
5、列出約定事項。把每天需要在特定時間做好的事情,提前列出來,并將時間固定。
6、列出任務,也就是待辦事項列清單。
7、優先排序你的任務,這一步是最重要的,因為在一天當中有許多不可控的因素出現,所以要從最重要的任務開始。
那如果出現了意外,怎么辦?可以選擇對其置之不理,繼續執行自己的計劃;或者選擇調整計劃,先處理突發事件。
人生當中的三大鴻溝其實就是,信念鴻溝、價值觀鴻溝和時間鴻溝,只有修正自己的信念,看清自己的價值觀,管理好自己能掌控的事件,才能夠彌合這三大鴻溝,成為高效能人士。
為了成長為更好的自己,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