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聽一千場講座,讀一千本書,好似通過這種方式獲得了知識。但是求知的過程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讓知識進入自己的頭腦。求知不是消極地接受,而是真實主動地進入知識領域,擁抱知識,掌握知識。思維必須行動起來,主動出擊,迎接迎面而來的知識,豐富自己的心智,讓自己從無到有。
——約翰·亨利·紐曼,《大學的理念》
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最大差別,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同樣被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到頭,一般人只是憤憤地拿起來啃掉,而牛頓就深入思考,為什么蘋果會掉下來,從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愛因斯坦說過,思維世界的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驚奇的不斷擺脫。我們要帶著對這個世界的好奇,不斷提升思維水平,從而提高我們的認知水準。
思維能力是一個人必備的技能,邏輯思考清晰的人,在閱讀寫作、溝通表達和解決問題方面也比較出色。閱讀的時候思維方式活躍,那么讀書就會卓越成效;寫作的時候思維質量越高,寫出的文字自然流暢耐讀;溝通的時候邏輯思維越清晰,越容易讓對方理解,影響他人。而一個人思維越敏捷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越強。
人腦就像一個復雜的機器,如果長時間不使用,很容易生銹磨損。我們只有深入思考,大腦才會越磨越靈光。8月份我開啟了一場邏輯思維主題閱讀,搜集了思維能力領域經典和暢銷的圖書近20本。讀完之后,對提高思維能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并在工作學習中反復訓練、不斷嘗試,明顯感覺到大腦這個龐大的機器運行地越來越快了。讀完邏輯思維主題近20本圖書,我主要推薦以下5本書。
第1本書:理查德·保羅《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是原書第二版,《批判性思維工具》是原書第三版,兩本是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我先后翻閱了這兩個版本,更推薦第三版,語言表達更接地氣、易于理解。一本書讓你學會正確的思維方式。讀完邏輯思維主題近20本書,如果只推薦一本的話,我會極力推薦《批判性思維》,這本書絕對是批判性思維領域的經典之作。
這本書里提到,思維能力的改善和其他領域的技能提高一樣,進步是正確理論、全身投入、艱苦努力和反復實踐共同作用的結果。就像成為高明的籃球高手、芭蕾舞巨星或者薩克斯風演奏高手一樣。這說明思維能力也是一項可以習得的技能,沒有人天生就是最強大腦,他們超強的思維能力,都是通過日復一日、艱苦卓絕地訓練獲得。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獨立思考,卻沒有人教我們如何思考。所以我們只能通過自身努力、反復訓練,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
這本書更推薦在校大學生閱讀。書里寫到大學之道,如何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很值得我們思考。決定一名大學生是否優秀的最重要因素就是他們的思維方式。作為一名學生,如果你只是抱著通過學分、順利畢業的目標,那么你僅僅只是畢業了,但沒有成為一個終生學習者。如果你將大學看作擴大知識面、尋求思考問題、解決生活問題的地方,那么你會獲得更深刻、更長久的學習。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會讓你對每門課程提出獨到見解,讓你事半功倍、學有所獲。
第2本書:芭芭拉·明托《金字塔原理》
庫爾特·勒溫說過,沒有什么比一套好理論更有用了。芭芭拉·明托提出的金字塔原理,就是這樣一種久經不衰、非常好用的理論。作者畢業于哈佛大學,是麥肯錫公司第一位女咨詢顧問。這本書暢銷40年不衰,是麥肯錫公司經典培訓教材,也是研究思維能力領域必讀經典。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看到金字塔原理,或者結構化思考,其理論來源就是這本書。
金字塔原理是一種重點突出、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邏輯思路、表達方式和規范動作。“想清楚,說明白,知道說什么,怎么說”,是我們希望達到的境界,而金字塔原理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清思路、清晰表達地有效方法。有的人說話寫作,邏輯混亂,思路不清,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有的人說話寫作,清晰明了,條理分明,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其主要差別就是邏輯清晰的金字塔結構。
那么,如何將思考組織成金字塔結構?首先歸類分組,將思想組織成金字塔。當你想表達幾組概念時,努力用某種邏輯模式組織他們。而金字塔結構的好處就是容易理清邏輯關系,一次記憶不超過7個概念。其次自上而下表達,結論先行。理清表達思想的順序,是寫出條理清晰文章的重要方式,而清晰的順序就是先提出總結性思想,這樣讓聽眾更容易理解你的中心思想。最后自下而上思考,總結概括。當你將思想自上而下表達出來后,你的思維就要從最底部的層次開始,不斷對思想進行歸類和概括,最終服務于金字塔頂端的核心觀點。
第3本書: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
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是最具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在揭示人類思維特征方面很有天賦,多數研究成果成為經典教材。作為一名心理學家,他因與阿莫斯·特沃斯基在決策制定上的研究而榮獲了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可以說,天才都是輕松跨專業、跨領域。所以這本書比較有理論深度,讀起來有點費勁。
先來舉一個快思考的例子。給你看一張年輕女人憤怒的臉,你可以確定且迅速地判斷這位年輕女性的頭發是黑色的,她正在生氣,說一些刻薄話。這些活動都是無意識的,而且毫不費力。再來看一個慢思考的例子。給你一道乘法題,17x24。你要從記憶中提取讀書時所學的乘法知識,然后加以運用。按部就班的運算過程就是慢思考。這些活動需要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進行。
由此可以得出大腦的兩套系統: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我們一般都是用系統1來思考,只有在系統1遇到麻煩,系統2才會出面解決問題。所以需要警惕,我們的大腦有時候也具有欺騙性,也不是一直都在理性思考。
第4本書:文森特·賴安·拉吉羅《思考的藝術》
哲學家叔本華說:“每個人都把自己視野的極限當作世界的極限?!?/strong>所以,一個人要讓自己的視野變得更為開闊,就必須深度思考領悟發生在身邊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思考呢?這本書里給出一個定義,思考是能夠幫助我們解決問題、作出決定、了解欲望的所有心理活動,思考是探尋答案,獲取意義。所以,思考是解決人生困惑的必要前提。
思考是一種有目的的心理活動,而且我們能夠控制它。訓練提高思維能力,我們就不能任由自己的思維信馬由韁、東奔西跑,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控制自己的大腦,把思考活動集中到當前棘手的問題上,不斷解決疑難困惑,這才是思考的藝術。就像開車一樣,只有當我們握住方向盤時,才能開得平穩。只有我們能夠控制它時,心理活動才會成為思考,這也是有效思考的過程。
第5本書:安宅和人《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
這是一本日本人寫的書,薄薄的,兩百頁以內,觀點內容非常精煉,讀來邏輯清晰、簡單明了。而美國人寫的書,厚厚的,四百頁左右,長篇大論,反復冗長,閱讀體驗并不輕松。這套書總共有三本,通過邏輯思考,提高我們解決問題、創作文案、溝通談判的能力,是研究邏輯思維能力的入門圖書,簡單易懂,非常推薦大家閱讀。
這本書里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思考,不要用蠻力;工作,不只靠勞力。大多數人拿到工作就不假思索,借著勞力、蠻力工作,認為只要努力和耐力就會得到回報。而專業人士會從議題出發,著眼于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思考研究。就像愛因斯坦說的,如果給我一個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思考到底在問什么,然后用5分鐘解決這個問題。議題思考能力是拉開你和專業人士差距的重要原因。
邏輯思考是一門可以習得的能力,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反復訓練、刻意練習,注重基礎技能的重復訓練。記住是烏龜贏得了賽跑的勝利,而不是兔子。做一只明智的烏龜,每天踏出堅實的一步,你終將會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