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思維導圖 (Mind Map)和思維圖(Thinking Maps) 在國內火得不要不要的。作為老師或家長,要是不能帶孩子畫上幾張圖,好像都不夠與時俱進似的。可是,究竟什么是思維導圖,什么是思維圖,一般人好像很難辨析得清,就連媒體上都時常出現“8種思維導圖”之類概念混淆的謬誤。所以,我覺得很有必要將這兩類圖的來龍去脈給親們細細盤道一番,讓大家看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孔夫子曰,“必也正名乎。” 咱們得先從名稱說起。Mind Map引入國內時的官方翻譯就是“思維導圖”,而Thinking Maps沒有約定俗成的翻譯,見得較多的是稱為“思維圖”或者“思維地圖”。您別問我Mind和Thinking這兩個詞為什么都被翻譯為“思維”,而同一個Map卻被譯成“導圖”和“地圖”,我也不打算在這兒挖個坑讓自己掉進去。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淆,咱們還是說英文名稱最精準省事。
Mind Map
Mind Map的發明人是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人稱“記憶力之父”的托尼·博贊先生。據說他是根據達芬奇手稿獲得了Mind Map的靈感,并據此發現了通往超級大腦的秘密。一張由托尼·博贊先生親手制作的Mind Map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看出,Mind Map是中心向外發散的開放式結構,首先由一個中心關鍵詞進行關聯聯想,引出不同的分支;如果根據分支關鍵詞繼續進行關聯聯想,還可以引出下一級分支……如此遞推。舉個例子,來看看Mind Map可以復雜到什么程度。
上圖其實是關于Mind Map的全面介紹,因為內容龐雜,恕我無法一一翻譯,只能簡單講解一下,讓大家感受。圖中首先是由中心關鍵詞Mind Map引出五條一級分支,分別是Mind Map的定義、規則、畫圖流程、優勢和適用領域等等。然后再根據分支關鍵詞進行下一級的關聯細化,例如圖左下方綠色部分是關于Mind Map適用領域的展開,細化為學校、生活和工作三個二級分支,而學校分支又可以進一步細化為記憶、思考、問題解決等等三級分支……簡言之,一張圖,就可以囊括Mind Map的方方面面,而且井井有條,非常利于查詢檢索。
Mind Map由關鍵詞、色彩、線條和圖案四個部分組成。據托尼·博贊先生介紹,這是基于大腦的工作機理設計而成的。如下圖所示,傳統的純文字式的學習方式只使用到了我們的左腦,而通過色彩、線條和圖案的運用,則有助于開發調動我們的右腦潛能。
Mind Map確實可以用于學習、工作與生活的諸多方面,例如可以做課堂筆記、活動策劃、項目管理、激發創意等等。但是,我極不贊同時下國內過于追捧、熱炒甚至神化Mind Map的做法,它不過就是一個輔助思維的圖形工具。對于網上那些“思維導圖打造學習天才”、“1小時完成8小時工作”的不實宣傳,建議大家還是一笑而過吧。
就我個人的使用心得來說,Mind Map用于寫作構思和演講提示都是比較得心應手的。尤其是寫書稿時頭緒繁復,Mind Map可以幫我厘清思路,讓細節內容各歸其位。而在我的作文教學實踐中,讓孩子們先通過Mind Map中心發散的開放式結構發散思路收集細節,然后再利用Mind Map一目了然的直觀特性來整理思路組織材料,也是非常好用的。
Thinking Maps
Thinking Maps的發明人是美國的David Hyerle博士,它被廣泛應用于北美學前班到12年級的課堂教育,正逐漸成為一種通用的視覺語言,來幫助學生們明晰和外化他們的思考過程。這里的Maps之所以是復數形式,是因為它其實是由8種圖形模板組成,分別對應著我們人類認知活動中最基本的8種不同的思維技巧。
1. 圓圈圖 (Circle Map)
圓圈圖在思維技巧上有些類似于我們剛剛介紹過的Mind Map,都是基于中心主題來進行關聯聯想,只不過圓圈圖不需要畫出分支,也沒法進一步分級聯想。我們先來看一個關于Thinking Maps的圓圈圖。
如上所述,在北美,所有老師都在用Thinking Maps,所有學科也都適用。舉兩個簡單的例子。
用于數學:
用于寫作:
10月底就是萬圣節了,孩子們在學校里會得到這樣的寫作訓練紙。先用圓圈圖進行關于蝙蝠的主題聯想,然后再根據構思完成作文。
2. 樹狀圖 (Tree Map)
樹狀圖訓練的是對事物進行分類和分組的思維能力。有時候是對不同事物進行分組歸類,例如下圖將動物分為了爬行動物、昆蟲、魚、鳥和哺乳動物五大類。
還有的時候是對同一個事物不同角度的描述進行歸納分類,例如下圖中的烏龜介紹,就被分成了“是……”、“能……” 和 “有……” 三類,下面的細節內容是由孩子們自行完善補充的,對于他們的寫作思維也是非常好的啟發與訓練。
3. 氣泡圖(Bubble Map)
例如下圖是關于天氣的氣泡圖,列舉出了不同的天氣現象。
4. 雙氣泡圖 (Double Bubble Map)
用雙氣泡圖來做比較研究最好不過。看下面這個例子,比較了歐洲騎士和日本武士的異同點,非常新鮮的視角,觀點的對比也非常有趣。
5. 流程圖 (Flow Map)
流程圖專門分析事件發生過程之間的關系,主要用來列舉事件發生的順序和步驟,比如我們可以用流程圖介紹植物的生長過程等等。它還可以用于數學解題,如下圖,能讓孩子們清晰直觀地看到解題步驟,明確思路。
6. 多重流程圖 (Multi-flow Map)
多重流程圖用于展示和分析因果關系,通過考慮事件發生的起因和結果,讓孩子思考其中的關聯。例如下圖中這個名叫大衛的孩子上學時做了幾件不妥當的事,都得到了相應的責罰。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時候原因和結果并不是像上圖這樣一一對應的。多重原因導致了事件的發生,而事件發生后又會帶來多重的后果。例如有個倒霉孩子成績的平均分只得了83,他就畫了如下的多重流程圖來分析原因與后果,進行反思。
多重流程圖能幫助學生分析和思考事物之間多重的因果關系。你看,老師大筆一揮,給了“5 ”,還特別手動點了個贊!這樣一份用心的檢討也確實是蠻有創意的。
7. 括號圖(Brace Map )
括號圖主要用于分析一個事物的結構,幫助孩子理解事物整體與部分間的關系。例如下面的括號圖非常清楚地展現出世界地理的組成關系,七大洲五大洋,讓人一目了然。(對,你沒看錯,是五大洋不是四大洋哦!國際水文地理組織已于2000年正式命名了南冰洋。)
8. 橋型圖 (Bridge Map)
以上就是8種Thinking Maps的模板和示例,通過將每一種思維技巧和可視化的圖形模板關聯起來,Thinking Maps已成為北美非常有效的教學和思維訓練工具,其目標是將學生培養為“成功的思想者、問題解決者和決策者”。
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張圖,形象說明了Thinking Maps的功用,它能幫我們理清思路。而且,借助于這種越來越通用的視覺化語言,可以將我們的思維過程清晰準確地外化出來,并不斷地拓展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好了,各位親們,通過我今天的吐血介紹,相信你們已經get了Mind Map和Thinking Maps的概念、功能及區別,回家就趕緊和孩子操練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