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證不治病4.3
中華傳統文化的陰陽五行等,在以人為本的前提下,思考生命與自然、與社會的基本關系,用生命之和、自然之和、社會之和檢討人們的行為,提倡人性之善的精神凈化,內涵著可持續發展的人文價值。陰陽既有極大的抽象性,如“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的陰陽;又有具體的實在性,如臨床用附子溫陽,熟地補陰。作為中醫學的觀念存在,不只是純思辨的陰陽,我們可以在現實中處處看到陰陽,在臨床實踐中運用陰陽。把中醫陰陽當成哲學概念,可能抹殺陰陽的臨床實踐價值,還可能導致陽虛陰虛等的實在化了的陰陽和觀念化的陰陽的沖突。
陰陽可能內涵了某些哲學意義,辨證論治需要哲學-個性與共性、現象與本質等關系的思考,但這種思考在幾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超越了哲學的純理性思辯的文化意義。共性的陰陽和個性的陰陽,根本意義在于個性與共性的生命統一性,中醫講現象是萬事萬物陰陽關聯性變化的的現象,講本質是與外部環境相因相應的生命氣化活動,和哲學等比較,是極具實用的文化形式,可以直接運用到生命實踐-養生保健和臨床醫療中去。
中醫的陰陽,是指導性的陰陽,也是實用性的陰陽,根據陰陽的一般性,辨別陰陽的生命特殊性,陰陽就從理論落實到活生生的人。鄭欽安感嘆到:“醫學一途,不難于用藥,而難于識癥。亦不難于識癥,而難于識陰陽。陰陽化生五行,其中消長盈虛,發為疾病,萬變萬化,豈易窺測?”真正感悟和領會中醫陰陽,不僅要從理論層面去“知”,還需要在實踐層面去“行”,使我們的思維擺脫顯微鏡邏輯的桎梏,從形態確定性中解放出來,不能困于嚴謹性、規范性,從客觀自然的整體關聯性中,從實際的生命存在中,在具體的養生保健和辨證論治中,感悟、體驗、反思,領會陰陽的生命內涵。
陰陽的中醫學本質,是在以生命之應為基礎,天地自然為聯系的思維中,不斷發展、升華形成的。觀日月,看的是生命的因應變化;感寒暑,思的生命的因應變化,生命與自然天地的應象聯系,成為陰陽的客觀內容。中醫的陰陽是生命的陰陽,是聯系天地自然、四季氣候的動態變化的陰陽,是生命之神、生命之氣、生命之體三位一體的陰陽。
人和自然等外部環境的關系問題,人際之間的關系問題等,無不關系著生命健康,都可以運用陰陽進行分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從陰陽的形成和升華可以看出,中醫學中的陰陽本質,是天人相應的生命自然。天地自然之道,萬物榮枯生長之本,一切的動態變化,一切的發生消亡,無不是陰陽的結果。疾病也不例外,是活生生的人的陰陽失和的結果,因此,治療疾病必須把握陰陽的寒熱虛實,分析氣化的升降出入。
二、“證”是中醫的
目錄
1.文字與概念
2.約定俗成
3.“證”與“辯證”
4.辨證論治的還原
5.研究中醫與中醫研究
二、“證”是中醫的
概念是學科理性的反映,文字為其載體。漢語文字是象形文字,繁體字反映中華民族先人們的思維特征,隱含許多古文明的信息,如《說文解字》的象形、會意、指事等。但作為學科理論概念的符號,有些文字原本的含義發生了轉移,或轉化為名詞術語,被賦予了專門的學科內涵。這樣的文字形式,只有在學科理論體系之內才能理解。名詞術語和文字意義,不能相提并論。
1.文字與概念
文字極端重要,沒有正確的文字,概念難以理解,但這是文字學解決的問題。中醫文獻,上千年的轉抄錯誤或錯簡很難避免,需要訓詁考證來糾正錯誤,恢復文獻中的文字及其語言環境的本來面目。這樣的錯誤,相對于整個學科文化的文字而言,不是主要的,對學科整體沒有根本性的影響,因此,不能用訓詁考證的方法,取代中醫學的學術研究,相反,訓詁考證中醫文獻中的字、句,必須遵循中醫語言規則。在學科文化中,文字本身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字所表達的學科內涵,同時,文字本身又是十分重要的,一旦發生錯誤,就會導致概念的理解錯誤。
文字早就進入了學科分化的文化階段,中醫學就是文化分科的必然結果。中華傳統文化的分科,在生命為本、人性之善的統一性中,由于關注的重點不同而相互分別,許多概念具有互通特征,不同于科技文化的分科,理論的界線清楚。
中醫學屬于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帶有濃厚的人性特征,在人文精神的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但具體的內容又和其它中華傳統文化不同。中醫學把健康長壽的追求作為文化追求,思維的所有內容,都統一到“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的終極性目標中去檢驗。在中醫學中,陰陽是生命相因相應的陰陽,五行是生命相因相應的五行,春夏秋冬生命因應之而生長化收藏,喜怒哀樂反應社會文化環境的生命感應,因此,中醫學的概念特征,通過生命之應而聯系天地寒暑之自然、勞逸苦樂之生活,剛柔勇怯之稟賦等。把個別文字從中醫學中分離出來,去研究中醫學的本質,違背了學科文化的邏輯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