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隸書,是與正規寫法并存的較為潦草的書體,到了漢武帝時,漢字完成了“隸變”的過程。定型后的隸書出現了蠶頭燕尾、方折波磔的筆畫,體勢由縱勢長方變為正方及扁方。時至東漢,隸書已成為法度謹嚴的官定書體。這就是通常所指的“漢隸”,又稱“八分”。
隸書作品
關于篆書和隸書的發展,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說:“是時秦大發隸卒,興役戍,官司職務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晉代衛恒在《四體書勢》中也說:“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佐書,曰隸字”。也就是說,隸書是為了滿足現實需求而逐漸產生的,可以說是歷史進步的產物。
關于“楷書、行書、草書”的歷史變革,書界普遍認為這三種書體在西漢初年就已經開始萌發并漸趨發展。由于楷、行、草書的結構相對簡單,加之易寫、易學、易普及,所以自魏晉始,這三種書體在朝野一直被廣泛應用。
王羲之《遠宦帖》
這一時期的書法家以鐘繇、王羲之等人為代表,他們的楷書、行書、草書作品都備受社會尊崇和青睞,影響深遠。其中,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后人尊為“天下第一行書”。
而王羲之的《十七帖》、《寒切帖》、《遠宦帖》等草書作品,則被譽為“天下第一草書“。后世學習書法者,莫不尊而臨摹之,以至有“天下無處非王書,學書無不學王書”的歷史現象。
魏碑之《張猛龍碑》
魏晉時期,楷、行、草等書體逐漸取代了篆書和隸書,同時還出現了一種由隸到楷的過渡書體——魏碑。
唐代開成年間,以《開成石經》的完成,標志著楷書標準化的定型。它是繼小篆、隸書標準化之后又一偉大的文字統一工程。
《開成石經(節選)》
中國的書法藝術,歷經數千年,其從遠古的圖騰崇拜到“象形符號”;從黃帝時的“鳥蟲文字”到夏商之時的甲骨文;從金文(指銘文)到小篆;又從篆到隸及至魏晉南北朝的楷、行、草的大興于世。
可以說,中華民族這一古老文字的創造、演變、發展,時間是久遠的,變革是艱辛的,但同時它的產生與發展又是極其輝煌的,是值得我們所有炎黃子孫引以為豪的。